段丹洁: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90 次 更新时间:2023-07-05 11:35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段丹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理论和实践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往何处去”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问题,也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解答的根本问题。在6月17日召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哲学”研讨会暨重庆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上,重庆市哲学学会理事长、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学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当下“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双重解答。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我们要在世界力量格局大调整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是中国对什么是现代化、依靠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理性自觉和批判反思。从哲学视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还原文化多样性发展和文明多样性形态之本质,无疑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张志勇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神话,丰富了“多元现代性”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处于深入推进的关键期,既要继承现代性、稳定、国家利益、民生、理想、发展等现代化“元叙事”,又要以科学、理性、包容等现代精神为价值取向,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性。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化的目标是共同的,道路是多元的。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崔延强表示,现代社会科学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站在“人类知识共同体”的角度,以“非西方国家”的身份承接“超越现代社会科学的现代性”任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体与客体互为融通且双向建构的世界知识图式,打造科技与人文高度融会、时政与思辨互为表里的研究范式,形成超越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建构多元共生、文明互鉴的社会科学价值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立了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跃表示,我们党从融通儒释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文明形态出发,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倡导有机整合各种人类文明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超越了既有的人类文明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马克思所设想的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联合体和组织。在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胡波看来,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持有个人自由与解放的根本宗旨,对共同体自由的追求也是为了这个根本目的。她说,马克思所设想的真正共同体的基本功能是,将生活条件置于联合起来的全体个人的共同控制与合理调节之下,生活条件就构成真正共同体需要控制和调节的对象领域,也是真正共同体发挥其自主性或人们共同自主的限度和边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双重现代化。对于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维度的现代化,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玲认为,一方面要解决观念问题,重视科学技术,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文化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切实激发人民的主体力量,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现代化精神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

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何跃谈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互成就,才能创造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以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深厚底蕴。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陶林表示,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的范畴,现代社会文明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在城市化、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识程度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渐进与质的超越中要重视理性主义,重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等合理因素,重新审思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崔延强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适性与本土立场,在充分理解并运用好本民族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主动借鉴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以超越普遍规律的理论自省保持“自我主张”,构建一种真正独立成熟的哲学科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2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