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我曾经撰文呼吁经济学创新,文章的题目是《经济学需要接受现代新科学的洗礼——兼论古典力学对经济学的束缚》。如今,因为现代经济的急速演变,经济学需要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一、东西语境下的经济和经济学
东西方语境和文化的背景下,存在经济和经济学的理解差异。
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303—361)书写《兰亭序》,王羲之有个同僚殷浩(303—356),这一年正遭遇放逐,却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全无被流放的悲伤。殷浩写了“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后来的《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论曰》:“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吾负经济之才,为庸人谋事,一死固自甘心”。中国古代“经济”一词被外延为“治国平天下”。
英文中 economy 源自古希腊语 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 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 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 430—公元前 354)在《经济论》中提出,经济就是家庭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公元前 322)在《政治学》中,将经济定义为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剩余价值的物品。
至于现代“经济”在中国的传播,源于日文翻译。1862 年日本出版《日英对译袖珍辞典》,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1902 年梁启超在《论自由》一文中,将“经济”译为“生计”,但是注明 “即日本所谓经济”,自此“经济”一词开始广泛被中国引用。同年,严复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翻译成中文,书名为《原富论》,由 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至此之后,中文所用的“经济”不再是中国本土的“经邦济世”和“经国济民”,甚至“仕途经济”,而是西方 经济学的“经济”。
在西方,经济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繁多定义,最初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后来在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中改回经济学(Economics)。无论如何,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因为存在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同解析,导致了不同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
二、经济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首先是思想,先有经济思想,再有经济学。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可以像经济学那样,包含了数百年如此丰富的思想积累。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不存在高低和深浅之分,彼此之间是平行关系。
在经济思想史上,从 15、16 世纪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开始,之后是经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开启,经法国重农主义(Physiocracy)和魁奈、英国亚当·斯密、李嘉图,至法国西斯蒙第(Jean Charles Léonard de Sismondi,1773—1842),最终完成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这之后是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马尔萨 斯(Thomas Malthus,1766—1834)、德国新旧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进入 20 世纪,有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 福利经济 学(welfare economics)、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
以上这些经济学大家,都是某种新经济思想的提出者。例如, 1758 年,魁奈的《经济表》所反映的思想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商品流通;18 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思想就是人口增长和基于自然资源的产品短缺;在 19 世纪早期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Say’s Law),依据的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思想。进入 20 世纪,所有的经济学派,都有独特的思想资源。凡属影响大和深远的经济学派的思想,其思想必定是深厚的。
熊彼特在 1950 年出版了《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Ten Great Economists :From Marx to Keynes)。十位经济学家是马克思、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1910)、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马歇尔、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陶西格(Frank William Taussig,1859— 1940)、 费雪、米切 尔(Wesley Mitchell,1874—1948)和凯恩 斯。此外,书中附录还有克纳普(Georg Knapp,1842—1926)、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鲍尔特基维茨(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1868—1931)三位经济学家。一共十三位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考察的是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例如,关于马克思,熊彼特关注的是作为社会学家 、经济学家和导师的马克思;关于门格尔,熊彼特说的是“门格尔可以说是在科学史上做出一种具有绝对意义的成就的思想家之一”。
如果以更大的视野理解经济学思想,会发现历史思潮的力量。在 19 世纪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背后,是共产主义思潮;在 20 世纪的美国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背后,是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思潮。例如,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成为自由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
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在完成理论抽象和形成理论性框架之后,形成不同的经济学分支。例如,价值理论、供给(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竞争和垄断理论、分配理论、选择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不一而足。所谓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一种综合。保罗·萨缪尔森是罕见的经济学界通才,不仅是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而且通过他的《经济学》(Economics),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宏大体系。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界是绝响,之后的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大师,都局限在特定的领域和专业方向。
经济学的方法论,从来是百花齐放,没有定论。经济学引入过演绎模型、证伪模型、历史描述法、逻辑抽象法、动态均衡分析、数理经济分析、实证经济分析和规范经济分析、边际分析,以及“投入 - 产出”分析。
现在,很难有人将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毫无遗漏地描述,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从 15 世纪开始,经历了五六年,至少数百名经济学家,撰写了数百本乃至上千本经济学著作,提出的思想、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将经济学推到了智慧的极限。
但是,经济学领域仍然充满不同价值观、方法论,概念歧义和没有休止的争论。
哈耶克针对这种现象说过:历史学家如同大巴士上的乘客,他们的经济分析的技术,以及衍生的知识,总是无法令人满意。所以,人们必须了解他们分析的背景,否则将无法评论其真正意义。如果“将其他领域包括在内,或者将已经提到的一些领域细分,可以使我们描述的这辆大巴士的乘客大为增加”。
三、经济学的重大创新革命
在经济学历史上,还是有突变和革命。在 20 世纪,最重要的是四次革命。
第一,边际效用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的这场革命,奠定了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边际效用代表杰文思(William Jevons,1835—1882)、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以边际效用理论否定劳动价值理论,通过研究消费者决策行为,实用性地解释了消费与需求、生产与供给、成本与利润、价格与竞争、流通与分配的活动机制。
在边际效应革命中,延伸了两个重要的突破:其一,瓦尔拉斯均衡。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一个经济体系之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并引用了数学工具支持经济分析。只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只研究居民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包括政府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瓦尔拉斯不可替代的贡献就是洛桑大学为他建立的纪念碑所写的“经济均衡”,后人称瓦尔拉斯是“所有经济学家当中最伟大的一位”。其二,主观价值论。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系统提出了主观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人们对它的效用的主观评价。进一步,人们对价值的主观评价则是以其稀缺性为条件的。最终的物品价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量的大小。
需要提及的是,瓦尔拉斯、门格尔、帕累托、杰文思,他们都是同代人,生活在法国、瑞士、德国和英国,在数百公里的半径内,将经济学思想精确化和数学化,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基础。
第二,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革命。1890 年马歇尔经过 20 多年辛苦努力写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出版,展现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这是划时代的著作。马歇尔对 20 世纪经济学的发展的贡献,包括区分长期趋势和短期趋势,创建“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提出“局部均衡”思想,论证“均衡价格”原理,开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引入诸如替代、弹性系数、消费者剩余概念和需求曲线。在凯恩斯看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如同“一个完整的哥白尼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经济宇宙的一切因素,由于互相抗衡和相互作用而维持在它们适当的地位上”。所以,直到 20 世纪30 年代,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一直具有支配地位的影响。
第三,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在经济学的地位在于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构建了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经济学家狄拉德解释了凯恩斯“一般理论”内涵:“他的理论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就业和产量变动的,这与传统理论大不相同,后者主要是(但不完全是)关于个别商业企业和个别部门的经济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充分就业和有效需求”是经济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凯恩斯不仅完成了经济学分析, 而且提出了为历史证明的有效政策性方案,包括国家干预,刺激有效消费和投资。凯恩斯革命影响了之后经济学的几十年发展,至今所有的国家经济政策都存在着凯恩斯主义痕迹。凯恩斯为经济学所创建的黄金时代是绝响。
第四,经济计量学革命。1926 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Ragnar Frisch,1895—1973)仿照“生物计量学”一词,首先提出经济计量学概念。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学家们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和概率论结合,考察实际经济活动的数字规律,用于“商业循环”演进趋势分析。1932 年,国际性的“经济计量学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成立,并出版《经济计量学家》(Econometrica)刊物,经济计量学成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经济计量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试图借助于各种具体数量关系以统计方式描绘经济规律,而经济学理论则以一般的和系统的方法研究经济规律”。之后,经济计量学革命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推动数学在经济学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经济学完成从定性分析进入定量分析的转型。
四、21 世纪的经济学危机和原因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经济学的影响力一度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04— 1989)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Alvin Hansen,1887—1975)提出的“IS-LM”,即“希克斯- 汉森模型”,以及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关系的 “菲利普斯曲线”,都被认为是经济学家思想与智慧的成就。1969 年第一次颁布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历史性标志。第一个十年的诺贝尔经济 学奖的获得者大多是世界级的著名经济学家。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经济学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显而易见的互动关系。美国的里根经济学 就是典型案例。
但是,进入 20 世纪末期,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学大家急剧减少,经济学家的社会学影响力也随之衰落,经济学界“共识”时代结束,经济学开始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
1997 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2000 年发生 IT 危机,2008 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于这些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事先没有预见能力,事后没有科学分析能力,更提不出与时俱进的政策性建议。最典型的案例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很多经济学家提出这场危机和 1929 年到 1931 年的大萧条相似,后来证明,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影响深远,却并没有发生世界性的恐慌,更没有造成世界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和重组。后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询问为什么经济学家没有预测这次危机。所有的经济学家经过反省,并无答案。现在,宏观经济学模型依然优雅和精妙,但是,因为数据发生急剧改变,最终与现实经济脱节,造成误导。简言之,经济学领域正经历着 100 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衰落。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代改变,人类已经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相较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以物质和物理形态产品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形态,转变为以信息经济、观念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非物质和非物理形态的经济。尤其是,信息和大数据成为与资本、劳动和土地并行的生产要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存储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结构。不仅如此,生产、消费和交易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21 世纪以来,从亚当·斯密到新古典经济学,基于物质和物理生产、交易和分配活动的传统经济学概念、方法和框架已经无所适从和失灵。例如,所谓的“低欲望社会”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使得基于美国 20 世纪“高欲望”社会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全面过时。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了“货币宽松政策”,但是,并没有发生经典意义的恶性通货膨胀,却催生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的到来。这样的经济新现象直接挑战了传统的货币理论。
第二,科技革命的深刻和持续的影响。战后的科技革命,一波接一波。21 世纪之后,科技革命力度加大,速度加快,导致经济和科技的关系发生颠倒,从科技是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变为经济是科技的组成部分。
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1)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和增长函数中的自变量,或者是内生变量,不再是因变量和外生变量,构成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原因。(2)科技周期打破传统经济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节奏。合理预期理论体系发生动摇。(3)科技规律影响经济规律,经济完全受制于纯粹经济规律的时代完结。(4)科技分工成为人类现在最大的、最有挑战性的分工,这种分工引申出科技企业所独有的“自然垄断”。(5)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颠覆工业时代的产业构造,刺激新的产业和部门的产生和发展。(6)科技资本超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形态。特别是数字货币的产生,推动数字财富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传统货币的中性化特征。(7)科技资产具有超大规模、周期性强、不确定性高、收入有排他性等特点。科技领域成为吸纳过剩资本的“黑洞”。(8)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互动。全球化需要突破传统宏观经济框架。(9)科技革命创造日益多样化的资本主义,例如星际资本主义、金融科技资本主义、生命科技资本主义。
第三,传统经济学的先天缺陷全面显现。(1)传统经济学不是典型的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9 年设立,晚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因为长期存在关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议。提炼纯粹经济系统,并在实验室环境加以分析,这是没有可能的。如果以波普尔证伪定理衡量经济学,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和共识将会陷入困境。(2)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稳定的学科边界。经济系统嵌入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与社会和政治系统形成相互作用。(3)经济活动具有绝对自主性、自发性和复杂性特征,即使在战争和动乱的情况下,在最严格的监狱中,经济交易活动都不会停止。现代经济学家的知识和训练不足以应对经济活动的自主性、自发性和复杂性,难以避免片面和滞后。(4)经济教育过于陈旧,经济学家过于职业化和学者化,与历史上的经济学大家的人生经历和对经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差异巨大。(5)经济学是一个被世俗曲解最严重的学科,任何人都有经济活动的经验,也都具有对经济学评头品足的话语权。
五、经济学创新和经济学大师
库恩 1962 年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当一个旧的科学范式被改变时,科学就会发生革命。面对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扩展,经济活动内容的丰富,经济活动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学需要结构性革命,并存在三个创新模式。
第一,分解式创新。现在经济学有一个趋势,就是将经济学分解和细化,形成不同的经济学。例如,在货币金融领域不断细分,包括货币、债券、利息、汇率,还有近年来出现的现代货币理论。针对新经济现象和新经济行业、产业和技术,提出和开辟新的经济学领域。经济学与量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低碳科技的结合,形成了互联网经济学、区块链经济学、人工智能经济学、量子经济学 a 以及现在比较风靡的元宇宙经济学、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甚至甲醇经济学。
第二,混合式创新。将经济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前沿科技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学范畴。例如,马克斯·韦伯去世之后出版的《经济与社会》就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结合的代表之作。数字经济学、观念经济学、虚拟经济学、智能经济学、乐观经济学,以及普惠经济、共生经济,都属于这方面的努力。还包括《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意愿经济》《意义经济》《善恶经济学》《糟糕的经济学》《教堂经济学》《佛教经济学》《海盗经济学》等著作。
第三,体系式创新。主要是针对人类经济形态的根本性改变, 从物质和物理形态为主的经济,转型为非物质和非物理为主的经济,试图构建新的经济学范式。例如,“复杂经济学”(Complexity Economics)最具有潜在价值。因为“复杂经济学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经济,它将经济视为不断进行自我‘计算’、不断自我创造和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i。复杂经济学将“复杂技术”涌现和所引发的经济进化、非均衡理论、确定性的终结都纳入其框架之中。
可以肯定,经济学创新需要新思维,至少包括这些必要条件:(1)放弃市场尽善尽美的观念,重新讨论“市场是否结清”的假设。(2)新古典主义所假设的人是理性的,经济活动处于静态和均衡状态的时代已经终结。(3)经济学需要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结合, 包括经济史、科技史、政治史和法学史。(4)经济学需要和自然科学结合,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5)经济学需要承认和面对资源枯竭、气候和环境恶化的压力。(6)经济学需要和现实经济、科学技术的演变紧密结合,因为科技革命在算力和算法方面的进展,不仅直接影响数理经济学,而且势必改变经济学存在的传统模式。所以,经济学家要具备科学家,甚至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训练。
经济学创新模式呼唤经济学大师。经济学大师的出现需要太多的条件。凯恩斯这样说过:“经济学大师必须拥有一系列天赋的罕见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必须是一个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以及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且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围绕将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个部分”。
六、中国是经济学创新的试验场
经济学家的影响是有限的。经济学家的任务绝对不是精确地预见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的责任是解释和描述一种经济状态。
中国可以为经济学创新提供一个巨大的观察舞台,应用和实验场景,这是因为:(1)中国经济历史跨越了数千年,足够丰富。(2)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足够完整和丰富。(3)中国经济体足够大,经济构造足够复杂。(4)中国正处于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转型的关键历史阶段,选择空间足够宽广。(5)中国经济对于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足够的代表性。(6)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对世界影响足够深远。
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今后 10—20 年间,中国很可能是经济学创新的基地,正如 18 世纪和 19 世纪的英国,或者 20 世纪的美国。
本文选编自《历史不会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