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中的偶然,战略棋盘上的战术问题

————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55 次 更新时间:2001-04-16 17:15

进入专题: 中美  

不详  

4月1号,中美军用飞机在南海上空发生了撞机事件,成为近年来中美军事安全领域最有热度的事件。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一事件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如此广泛的关注,是与其发生的大背景分不开的。我们毋宁说,正是当前中美之间处于微妙的战略关系调整期的大背景赋予了此一事件如此引人注目的效果。同时,考虑到中美之间目前面临的种种军事安全话题,会赋予此一事件的处理以特殊的意义。本文将就此一事件中公众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及事态的可能发展略加剖析。

一、 事件背景:必然中的偶然

此一事件究系偶发事件还是精心策划的挑衅行为,我们下面再讨论,我觉得此一事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发生背景。进入后冷战时期以来,由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变化,以及全球安全格局的变化,中美之间在安全领域的利益异同与认知的确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军在亚太及我周边地区的军事演习和部署活动日益频繁。中美两军的对抗性摩擦事件其实早已是家常便饭,只是平时不为一般媒体及公众注意罢了。

去年发生的我战机在东海上空驱逐美侦察机事件相信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一个大家必须明白的基本事实是,为了保持在亚太和远东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实现其预防性防御(PRE-DEFENCE),同时也是为了展示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军事战略,其实自冷战时期起,美军从来未停止在该地区,特别是直接针对我国的类似军事行动。自1950年代起,美军和美国情报机构主持及资助的针对中国大陆的侦察飞行活动从来没有停止,只是到了7、80年代,在受到我国防空力量的打击,同时考虑到两国在80年代的战略协作关系需要后,才改采用卫星和天基侦察监测系统为主。但是,天基系统在侦测战役战术级目标时始终有难以克服的不足,因为,除非象海湾战争那样短时间的军事行动,无论人力还是物力层面而言,现有天基系统在平时尚不能做到对任何战役战术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侦测;所以类似此次的侦察飞行就成为必须,因此,事件发生后,美国有关发言人称之为“例行性”训练活动,同时,我国政府发言人也并未纠缠此次事件的军事含义。

就冷战前后期的军事态势看,这类事件的发生都是很“正常”的。美国要保持对该地区的军事干预行动能力和满足其军事情报需要,必然会进行类似的侦察活动,而我国及有关国家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利益,进行针对性的监视活动也是完全正当的和理所当然。

美国自90年代末期起,通过对伊拉克的遏制和打击,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中东地区的战略主动。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的成功东扩,也基本上使美国的欧洲战略实现了向后冷战格局的转换;因此,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已明显向亚太地区转移,而美国在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军事战略目标,连美国人自己也毫不讳言,就是遏制任何足以抗衡美国的军事大国的崛起。长期以来,美国一部分右翼政客和战略家一直是把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视为10-15年后的强劲军事对手的。

随着美国新政府上台,亚太有关各方都在密切观察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动向,也在仔细 掂量其主要安全班子成员上台前后一再重复的“既非对手,亦非伙伴”和“潜在对手”这种含糊辞令与“潜在军事对手”之间的微妙关联。进入90年代以来,从96年的西太平洋对峙到所谓“核武间谍案”、再到年年激起新闻的售台武器问题,都反映出中美之间在后冷战时期战略关

系的确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老的战略协调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需要重新界定协调的基础和框架。此一事件所激起的巨大反响说明,如果没有可靠合适的军事安全信任意愿和措施,即使没有军事“挑衅”和“冒险”意图,还是会发生很危险的对抗行动,何况,把如此针对一个大国进行的频繁军事侦察活动不称为军事挑衅,本身是

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说此一事件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

二、事件性质:从国际飞安肇事到非法侵入领空的三个层次

事件发生后,我国民众通过因特网和外电报道迅速得知了消息,一时间群情汹涌,以至有的网友将此一事件视为与“五八”炸馆事件相提并论的“国耻”。当然,美国侦察机对我国进行这样频繁的侦察飞行激起了国人应有的义愤。同时,事发后布什总统及美太平洋地区司令布莱尔上将的傲慢言论也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心态。其实,在撞机事件发生后,从两国军方、两国政府、两国领袖到两国媒体和民众已经引发了一连串互为因果的行动,这本身已经构成了此一事件颇具战略含义的延伸。因此,要厘清这一事件的性质,必须考虑到从事件缘起到后续发展的几个层面,并进行仔细的分析。

首先,从现在见诸报道的情况及在现场的我国飞行员目击报告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两国军机相撞事故本身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起由于美国军机违规肇事而造成的严重国际飞安事故。这是此一事件第一层次的性质。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道歉、解释和赔偿”的要求。我国政府的要求既是合理正当的,也反映出一种不希望事态政治化,进而影响两国关系大局的良好意愿。但是,美国部分人士似乎并未领会我国政府的胸怀和好意,而是以一种一贯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回应,总统和国务卿都说过什么“没什么需要道歉的”,部分议员和媒体甚至以冷战意味十足的口吻,煽动在WTO和售台武器等问题上杯葛中国,趁机将此事政治化。这些都是十分不明智的。据报道,在美国驻华使馆人员探视了被扣机组人员后,布什总统已经对撞机致使我国飞行员失踪表示“遗憾”,同时下令有关官员不得就此事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最高行政当局缺乏从战略稳定需要处理此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暗寓着美国承认了我国政府有关要求的合理性。

其次,由此引出本次事件的第二层次性质。撞机事件真正的缘起是美国军用飞机对我国进行侦察飞行,我军机为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正常的监视和驱逐行动。我国驻美大使在就此事接受CNN访问时提出的假设非常值得美国领袖、媒体和民众思考:“如果中方飞机到美国东海岸或是西海岸进行侦察,你们损失了飞机,飞行员失踪,”美国政府和人民会怎么做和怎么想?美国对外国航空器在其所属的海洋经济区上空的飞越有严格的规定,而针对美国的军事挑衅行动美国会怎样反应,这应该是用不着想象力就会明白的。就此次事件的这个层面而言,世人必须注意到,这其实是一种发生在中美之间的准军事对抗。这里反映出美国对华军事安全政策中最令人不解、也是最毒化交流的一个因素,即严重的言行不一。近年来,美国政府和军方都一再在各种场合表示希望推进两国在建立和加深军事信任方面的合作,为此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交流。仅在今年3月,包括美太平洋地区司令布莱尔上将、美国空军学院院长和美第七舰队司令梅茨格中将在内的三位高级军界人士访问了我国。笔者在短短20天之前曾有幸亲问听见梅茨格中将对我国听众说,他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极度乐观。”但是,与此同时,美国驻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却从未停止针对我国的侦察和挑衅性活动。回顾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始终或多或少地存在,特别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国家安全领域,这种言行不一有时发展到令人震惊的程度。这其实是最毒化两国关系的因素,因为它破坏了建立稳定和协调的战略关系最重要的民意基础。此次事件发生后,我国部分民众将之与“五八炸馆”事件相提并论已经反映出对美国经常性的言行不一最明显的反弹。

其三,撞机事件的一个重大延伸是美军肇事侦察机非法入侵我领空后在我国军用机场降落。这其实是非常明显的非法侵入领空事件。美方大谈被扣的机组人员的“人道主义”问题而特意回避提及此节实在是自知理亏,别有用心。必须指出的是,就事件的这一层面而言,非法入侵主权领空的任何飞行器及其上的人员都应受到按主权国家按国内有关法律的拘留和调查

。美方关于入侵飞机是“美国领土”的言论,如果不是无知,那只是暴露了一种很无赖的霸权心态而已。按各国惯例,入侵飞行器如不听从主权国家执行驱逐任务人员的引导或做出危险动作,驱逐方为保卫国家领空安全,甚至有权击落该飞行器。至于此次事件被扣留人员,我国政府一再使用“安置”一词,其实这种措辞只是一种反映我国伟大文明精神的礼貌,同

时也反映了了我国政府和领袖以中美关系大局为重、不想把此次事件升级为国际事件的远见和气度。因此,白宫发言人居然说,事件升级“取决于中国政府”实在是对我国法制的极大蔑视。也许这反映了美国新政府的确外交解决此次事件缺乏自信。然而,值得提醒美国政府注意的是,我方处于极大诚意而暂时未提起的机组人员法律地位问题实际上是存在的,如美

方不迅速拿出诚意,承担应负的责任,一但拖延下去,此一问题必将使问题更为复杂,从而为尽早解决问题带来更大的变数。

三、事件发展:外交解决与危机处理

就由此事件引起的两国外交交涉这一层面来看,更是充分显示了美国新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的笨拙,不自信和在作出战略评估方面的潜在危险。如前所述,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召见了美方使馆人员,我国驻美外交人员也两次约见

美方,正在外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我国最高领袖两次发表谈话,同时,我国并未纠缠美机非法入境问题, 这些都是我方愿意妥善外交解决此一事件的诚意的表现。但是,美方的有关言论及回应行动却似乎对这些诚意及切实的行动无动于衷。

国外有评论说,这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评估的一个对抗性趋势。围绕此一事件展开的外交行动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但美方部分媒体和人士最初的反映似乎是要把把事件政治化,甚至上升到危机处理的高度。这显示了中美之间在面临此类问题时最危险的误区,即由于美方的外交笨拙及对外政策失控,致使一切偶发事故朝向危机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持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是美国亚太政策的重大目标,符合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傲慢、威胁和恐吓来推行国家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

直到4月4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约见我国驻美大使,并致信钱其琛副总理。4月5日,布什总统发表谈话,对我失踪飞行员和被撞毁飞机表示“遗憾”,同时表示“不该让这一事件动摇双边关系,”“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至此,外交行动似乎才开始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美方一味纠缠所谓“让停留人员回家”问题是非常笨拙和虚伪的,说其笨拙,是因为美

方似乎有意要挑起机组人员法律地位问题,但若真挑起这一问题,美方的理亏和被动是毫无疑问的,美国政府和有关方面似乎忘记了失踪的中国飞行员,同时也忘记了60年代因侵犯中国领空而被击落,甚至毙命的美国飞行员。说其虚伪,是因为,没有中美对此次事件的一揽子谅解,片面纠缠所谓“回家”问题,不仅毫无意义,其实是缘木求鱼。美国总喜欢说“球在中国人一方,”但是人们都知道,在中美之间,球其实大都在美国一方。美国自认为是世界领导国家,并且非常乐意于挥舞道义的旗帜作为政策标签。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美国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诚意,承认错误,并在这一前提下奠定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交往的基础。所以,放开来看,此次事件不仅是对布什政府外交理念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美国未来外交理念及政策走向的一个考验。如果处理得当,此一事件无疑将成为中美超越冷战思维、建立面向21世纪的稳定战略关系的一个小小转折;但是,如果处理不当,那么,那些关于此一事件如何从负面影响中美关系的评论将真的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应该是中美两国许多人决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尽管两国就此一事件进行的外交行动据报道取得了“进展”,但我们在此还是要说,“球仍然在美国人一方。”

四、事件教训:美国亚太军事安全战略与中美军事交流再思考

基于上述种种,那么,这一事件真正的教训在哪里呢?

包括美国在内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发动新的对华冷战绝非中美两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所在;同时,在大国关系中奉行傲慢和霸道的单边主义政策只会给本国利益带来伤害。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任何稳定的、设想中的未来亚太安全格局的基石。战后,美国通过跨大西洋的军事政治安排为欧洲的近50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通过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同盟整合了与日本的可能冲突。综观近代国际关系史,只有出于共同安全有诚意的、制度化的集体安全措施才是和平有力的保障而任何基于遏制理念的安全战略必然带来对抗和冲突最终往往使有关各方陷入灾难性的境地。因此,此一事件很重要的第一个启示是:中美之间如何建立制度化的安全对话论坛与军事信任机制问题应该提上两国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日程。只有良好的对话氛围和制度化的交流管道可以化解摩擦和紧张。

新版的《中国国防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国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我国奉行的亚太安全政策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充分对话,在尊重主权的前提下建立信任机制。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考虑到亚太地区既有安全格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可以说,没有中美之间的安全战略协调及充分军事信任,那么任何地区安全,特别是军事安全机制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安全对话与军事信任机制的前提是平等而有诚意的交流。这就要求美国放弃冷战思维,放弃建筑在绝对安全神话之上的单边主义地区军事政策。这意味着要共同探索一种开放的、超越零和的综合安全观。在这种新安全观指导下,建构多层次、多管道、由学者层到决策层、由民间到官方、由双边到多边、符合多方根本利益的军事安全格局。只有这样的格局真正运转才能化解亚太地区及中美之间的军事安全紧张。而只有军事安全疑虑得以有适当的渠道化解,本地区广被期待的经济前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并真正为有关各国分享。

有专家曾经指出,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在中美军事安全关系中其实处于大大“盈余”的地位,而中国则处于大大“赤字”的状态。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中美安全对话和军事信任机制,美方应该拿出足够的诚意,消除毒化对话和信任氛围的言行不一。美国的政治领袖和战略家曾不厌其烦地指出,保持亚太地区的繁荣和

稳定是攸关美国根本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不可相信,一个没有有效的安全对话和合理的军事信任机制的地区决不能够实现持续和长久的繁荣和稳定。对此,中美双方透过此次撞机事件都应该得到了足够的体验。

最后,通过此一事件,对于美国战略家和决策者而言,我认为还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全对话和军事信任机制的另一重重要功能是消除战略意图的误判,而过往从1950年的鸭绿江到2001年的中国南海的历史事实都显示出,在所有战略误判中,没有比低估一个重要大国保卫自己的决心更为严重了。

    进入专题: 中美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