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邓小平和20世纪的中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38 次 更新时间:2023-02-20 18:09

进入专题: 邓小平  

金冲及 (进入专栏)  


邓小平出生在20世纪的第4年,去世的时候离进入21世纪只有3年多。他的一生几乎和20世纪的中国共始终。

邓小平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要了解邓小平,必须了解20世纪中国那种特殊的处境、它面对的无数棘手的问题、它经历的种种艰难和欢乐。邓小平一生奋斗的根,始终深深地扎在20世纪中国这块土壤中。同样,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整个奋斗,也必须了解邓小平,了解他走过的路,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


一、革命


当中国人迎接20世纪到来的时候,只有悲愤,没有欢乐,仿佛看不到有多少光明的前景。放在人们面前的严酷事实是:西方列强的八国联军正武装占领着中国的首都北京,为时达一年之久,并且扬言要瓜分中国。90年后,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朋友时说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这个事件给中国人刺激之深!牢记这些历史,有如邓小平所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但决不会忍受永远做奴隶的命运。中国的状况必须改变。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摆脱被奴役、被侮辱的悲惨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能够用和平的渐进的手段来达到,当然再好不过。要是这条路还有一点希望能够走得通,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作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去投身革命?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先进分子几乎都经历过一番痛苦的选择。20世纪中国另外两位伟大历史人物孙中山、毛泽东最初都曾尝试寻求和平变革的道路,只是当事实证明这条路无法走通时才下决心革命。青年时代的邓小平也是这样。

他在刚满16岁的时候从故乡四川到法国勤工俭学,最初的想法依然是当时流行的“工业救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那时我的幼稚的脑筋中,只是满怀希望地到法国去,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学点本事回国,如此而已。

从16岁到22岁,他在欧洲生活了整整六年。其中,五年在法国,一年在苏联。那时,法国已经是一个现代工业社会,邓小平在法国的大钢铁厂里做过工,做过实地观察,了解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这样的经验和没有这样的经验是大不相同的。这对邓小平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观察中,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阴暗面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痛,他不希望中国将来走这样一条路。国内传来的消息,又使他认定:在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进行根本的社会改造,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于是,原来的“工业救国”幻想变成泡影。这驱使他在192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冬转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他后来对子女说:“在那个时代,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

从爱国,到革命,到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当时众多中国先进分子走过的道路。

回国后,他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领导过广西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党内“左”倾错误统治时被批判为江西罗明路线的头子;参加过长征;同刘伯承同志一起先后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军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上立下赫赫战功。在这个经历中,有三件事特别值得一说:

一、抗日战争时期,华北的敌后抗战在1941年后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本侵略军将重点转到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加上连年灾荒,抗日根据地面对空前严重的困难。当彭德怀、刘伯承、杨尚昆等回延安参加整风后,邓小平在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全面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重任,粉碎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独当一面地领导一个大战略区的工作,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表现出一个战略家统揽全局、果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当解放战争进入1947年的转折关头时,他和刘伯承一起,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率领12万大军,以突然行动强渡黄河天险。接着,又出人意料地迅速南进。他们不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方式,而是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跨过陇海铁路,穿过宽达30多里、遍地积水和淤泥的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和淮河,以20多天行程,从优势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并且站稳了脚跟。邓小平后来说:“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在短时间内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常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成功地做到了。从这里,充分显示出邓小平那种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处变不惊、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而能战胜这些困难的政治智慧。

三、解放战争决战时期,邓小平先后担任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当时对邓小平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邓小平后来在1988年5月25日对一位捷克斯洛伐克朋友说:“我的真正专业是军事,打了22年的仗,组织了不少战斗和战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样的人才确实难得。

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是以弱胜强,充满着智慧和意志的较量。邓小平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所以能成为邓小平的前期轨迹。一个杰出历史人物,通常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在异常艰难复杂的环境中经受千锤百炼,才能造就出来。不了解这些经历,很难真正了解邓小平。


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恰好在20世纪的中国过去一半的时候。如果说20世纪中国的前一半的主题是“革命”,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那么,20世纪中国的后一半的主题便是“建设”,是要在中国这块辽阔而古老的土地上一面摸索,一面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极其壮丽伟大的事业,也是一次在充满惊涛骇浪而又没有预先设好航标的大洋中进行的艰难航行。

邓小平在一段时间内主持大西南的工作,包括参加领导西藏和平解放,完成中国大陆的统一。1952年,他被调到中央,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并且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长达10年。他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调整政策纠正失误、提出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新中国这17年工作的评价,邓小平明确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那个时候,党和群众心连心,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比较高,社会风尚好,广大干部精神振作。所以,尽管遇到困难,还是能够比较顺利地渡过。经济上发生过问题,但总的说还是有发展。充分肯定成绩,同时也要讲到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庐山会议的错误。总的说来,我们还是经验不够,自然也有胜利之后不谨慎。”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那种光明磊落的态度谈到:“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

对发生错误的原因,邓小平在1985年8月29日会见日本社会党访华团时还有一段概括的分析:“总的来说是‘左’。我们都想把事情搞好,想搞快一点,心情太急了。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心情过急。心情是好的,愿望是好的,但心一急,出的主意就容易违反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遭受严重挫折后,邓小平的头脑是比较冷静而注重实际的。1962年,农村中有些地方为了克服困难,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等做法。对这些做法,中央领导层中意见有分歧。邓小平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他还借用刘伯承常讲的一句话作为比喻:“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同他以后推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邓小平受到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但也给了他一次冷静地重新思考新中国前进道路的机会。当他复出并主持党、国家和军队日常工作后,针对“文化大革命”以来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断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这次整顿实质上是后来改革的试验。他斩钉截铁地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他这种坚强的决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深得人心。全面整顿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使人们看到新的希望。虽然邓小平又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撤销一切职务,但全国人民正是从这次整顿中进一步认识了邓小平,赞同他的主张,景仰他的品格,强烈地期待他复出。这为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冲破重重阻力、全面展开并不断取得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改革


“四人帮”的粉碎,使中国从危难中得到拯救。但“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后果太严重了,整个国家存在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思想异常混乱。中国该怎么办,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要摆脱困境,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实在极不容易。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又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给人们解放思想设置下严重障碍。中国依然在徘徊中前进。

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需要有新的领导人物。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唤中,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担任的中央领导职务。73岁的邓小平在这次会上深情地说:“作为一名老的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邓小平没有辜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他一出来工作,立刻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驾驭复杂局势的领导能力,有条不紊地从混乱中打开一条新的出路。他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首先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1978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篇划时代的讲话,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转折。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重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他敏锐地察觉并坚决反对那股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对中国的前进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问题解决后,紧接着,邓小平又提出解决组织路线的问题,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组织上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胜利发展。

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近七年的工作扼要地概括道:“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拨乱反正,使中国终于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极端混乱和困难局面中摆脱出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全面改革必需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同时,作为新时期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也起步了。

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任何本本可依,也没有现成经验可搬,只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着石头过河”。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取得成功后又推向城市。邓小平密切注视着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早在1979年11月,他就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他又将上层建筑的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上日程,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要在改革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新路来,决非轻而易举,而是充满着风险。它的艰难程度并不亚于革命时期。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坦率地说:“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全面改革的道路是义无反顾的,在前进过程中坚决地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干扰和阻力,没有这样的胆略和魄力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同时,他又极为审慎,把步子走稳,因为正在做的这些事涉及亿万人民的利益和命运。他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我们要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总结经验,否则人民会遭殃的。”他又说:“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事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就乱了。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他一再要求要及时总结经验,做对了的就坚持,做得不足的就补足,做得不对的就改。如果问中国改革的成功有什么秘诀,那么,这就是一条重要秘诀。

邓小平有着宽阔的世界眼光。他敏锐地观察到当今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观察到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又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勇敢地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它确定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他说:“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先是在个别省如广东实行一些特殊政策,然后设置深圳等四个特区,在取得成功后又作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等重大决策。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是由低到高,由少到多,先搞来料加工,继而搞补偿贸易,再进而搞合资企业,直到允许办外国独资企业,最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初,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88岁的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他对看到的一切十分兴奋,沿途发表谈话。他讲到:“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这些话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使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迈出加速发展的新步伐。他再一次讲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讲话,进一步厘清了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长期存在的混乱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四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思想,到十三大前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十四大根据他的多次谈话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一生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金冲及,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进入 金冲及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邓小平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8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党的文献》2004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