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佛教与东方文化(提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20 次 更新时间:2022-12-06 19:45

进入专题: 佛学   东方文化  

楼宇烈 (进入专栏)  


佛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理论在东方国家中,尤其是东亚国家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信仰者更遍及五大洲。我们讨论东方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佛教文化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

佛教发源于南亚印度,后来传播到了东南亚和东北亚,并融入了这些地区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就今天来看,佛教文化的思想理论,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发源地印度。比如,在东南亚,至今仍有国家奉佛教为国教者(如泰国),且在一些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多有把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佛教的某些理念融会起来的尝试。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区的一些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把社会主义与佛教理想结合在一起,提出建立佛教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在不少国家(如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发生过广泛的影响。

在东北亚,当今人们津津乐道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在大量的考察与分析中,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于儒家传统伦理观念的作用和影响。然而,这种考察与分析是否全面和准确,尚需进一步研究。记得有的日本学者曾对日本以儒教立国的说法提出过疑问,而且认为,与其说日本以儒教立国,还不如说日本以佛教立国。这部分日本学者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可暂置勿论,但它至少提醒了我们应当注意的一个事实,即佛教对日本社会以及民众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绝不亚于儒家,而在现时可能更甚于儒家。其实,我们如果深入观察一下韩国和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现状,大概也是如此。因此,我想对于佛教在东亚当今社会与民众思想观念中的地位与影响问题,实在是值得我们认真考察一番的。同时,对于佛教在促进东亚地区经济腾飞与建立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中影响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佛教创立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它在当今世界仍充满着生命力,而且很可能对未来世纪还将发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这是与佛教的一些根本精神,及其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分不开的。

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最富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世人所共许。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与许多学派或宗教发生过激烈的争议,但它始终未超越过思想理论的范围。因此,在佛教史上,从未有过因思想理论上的分歧而发生暴力冲突。同样,佛教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也完全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佛教在传入亚洲各国时,虽也与这些国家、地区原有的民族文化和宗教发生种种矛盾和冲突,但从未发生过以佛教去消灭或取代该国家、地区原有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相反倒是不断使自己去适应并融入该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环境,与该国家、地区的原有民族文化、宗教和平共处。在世界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国家民族间的暴力冲突是以文化或宗教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就在当今世界,在那些令人不安的地区,宗教性的紧张也还在助长着那里的动荡局势。佛教的和平宽容精神,为世界各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宗教交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佛教的慈悲平等精神,是最受世人推崇的,也是最应当发扬光大的。佛教关于平等的原来含义,以及它的理论论证,当然与近代以来的平等意义不完全相同。但是佛教要求以“平等心”来对待众生,对待万物,对待诸法,则与现代的平等意义不但没有冲突,而且在某些方面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卷27)。因此,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含义是:一切有情众生,不论贫富贵贱,均应平等得度,而不得起分别见。大乘佛教这里强调的众生平等得度的权利,实际上是对每一个众生基本生存权利的肯定。不仅如此,大乘佛教还把这种慈悲平等的原则推及到无情草木,天地万物,乃至各种观念理论。时人如能接受一点佛教的这种慈悲平等观,我想对缓和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改善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多少有所补益。

一般讲,宗教都是以情感信仰和依靠外在救世主的解救为特征。佛教同样也具有这方面的特征,但除此之外,佛教还有与一般宗教很不相同的另一方面的特征,这就是佛教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体系中,佛教经典和先贤大德们通过分析的或直觉的方法,使人们在理性上对外在现象世界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本质或实相,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和自觉的把握,从而达到去妄求真,即染返净。因此,佛教理论中更为强调的是信仰者的自我解脱和自作主宰。在原始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那里,主要通过信仰者的长期苦行去悟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的道理,从而达到“涅槃寂静”。在大乘中观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把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去认识诸法实相毕竟空无,诸法自性本来清净,从而达到“实相涅槃”,般若无分别智的境界。在大乘瑜伽行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诸法缘起”的道理,去认识一切“唯识”所现,实无我、法二境,从而以“依他起性”为关键,去除“遍计所执性”的虚妄执著,达到“圆成实性”的真实境界。

中国的禅宗把佛教这种自我解脱,自作主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了极致。六祖慧能尝反复教导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又说:“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敦煌本《坛经》)为什么禅宗在当今世界会大行其道?我以为这与它突出自我的自主性、最充分地肯定自我的解脱理论和实践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固然使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控制和支配客观生存环境的主动和自由,但另一方面它也并不是尽如人意的,这种控制和支配客观环境的力量,同时也是控制和支配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的力量。高科技的精密、快速、自动,强制地把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机械、被动、单调乏味,乃至于使大多数人失去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种种主动、能动和自由。许多人的物质生活是不断地富裕和舒适了,然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却十分贫乏和空虚。人类不断地把自己变为物欲的奴隶,沦为机器、工具的奴隶,以至于找不到人生真实意义之所在。因此,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其实,当我们深入一步思考的话,又不难发现,这种自我失落虽然有众多的客观原因,而归根结底又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它是与人类对自我价值某种片面认识和追求分不开的。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不能从盲目逞快自己智能的迷误中觉醒过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现存的、潜伏的种种社会、环境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我失落的问题。

禅宗要人们认识的自我的“本来面目”,要人们“自悟自性”,就是要人们去掉种种偏执妄想,而恢复自我的“清净本性”。世人追境逐欲,为名求利,自寻无穷烦恼,实可视为清净本性的迷失,自我失落也由此而起。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在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因此,且不需谈四大、五蕴皆空等佛法的第一义谛,即就此世谛俗语而言,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佛教以“毕竟清净”为自我的本性,有其合理的一面。禅宗的“自性清净”和“自性自度”理论,在解脱人性的自我迷失方面是有启发的。禅宗思想在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可能会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发生更为广阔的调节作用。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理论中可资当今世人择用者之多,非一篇小文所能尽言的。我相信,随着21世纪的到来,随着人们对建设世界新文化的期盼,佛教文化中那些深邃璀璨的思想精华,必将得到世人的更加关注。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佛学   东方文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7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