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鸣:回归25周年,香港住房土地发展检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8 次 更新时间:2022-06-18 21:52

进入专题: 香港问题  

雷鼎鸣  


回归25年以来,楼价一直是左右香港政治经济生态的一个重要指标。香港的住宅楼宇又贵又细,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Demographia的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一个位处中位价钱的住宅单位,价格等于一个有中位数收入人士23.3年的总收入。若论住宅的大小,港人居住的人均楼面面积是16平方米,比起内地城市人均面积的40平方米,是小得太多了。

高楼价会造成社会各种矛盾,不易解决。高楼价也非今天才有。1997年第三季香港刚回归时,楼价也是高于天上,从那时到去年第三季,楼价还增加了90%。幸好香港收入中位数也上升了100%。如此说来,今天楼价与收入的比例,或是所谓的楼宇负担指数,还不至于比1997年恶劣,为何高楼价依然是民怨的重要来源?

这是因为97年的起高楼宇负担指数只维持了几个月。从那年第三季的顶峰开始,收入无甚变化,但到了2003年的第二季,楼价指数竟共跌掉65%。不少人陷于负资产陷阱中,楼宇变得颇为可负担,再无多少人埋怨楼价昂贵。不过,从那时起,楼价上升的速度便快于收入上升的速度,甚至到了2008年金融海啸之时,楼价也只短暂下降半年,接着又冲天而起。大约从10年前开始,楼宇再普遍地被认为难以负担。这次时间比较长,不是几个月,而是10年以上,甚至连黑暴与疫情也无法把楼价遏制住,积累起来的民怨能量也难以化解。

特区政府也不是没有试图抑制楼价,但大多是从管控需求着手,并非对症下药,作用有限,有时还会有反效果。举个例子:为了压缩需求,特区政府把1000万元以上楼宇的借贷率限制在50%以下,700万至1,000万的,则在40%以下。换言之,买1,000万的,要拿得出500万首期才有资格买;700万的,则要付得起280万才可入市。金管局这样要求,据说除了使到多些买家在楼市望门兴叹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怕楼市一旦崩盘,若没有足够高的首期,业主或会放弃偿还按揭,干脆让银行没收物业成为银主盘,这样便会冲击到银行的稳健性;但殊不知这却巩固了地产商的市场垄断力。

地产商聪明,眼见买家无法付出高额首期,便自己提供信贷,借出的钱可达楼价九成。这样一来,若要买楼,便只能向地产商买一手新楼,否则在银行借不到足够的信贷,入不了市。在过去,香港楼市交易一手市场只占总交易量一两成,其他的八九成都是买卖二手楼的。如此一来,地产商控制市场的力量十分有限,订价一高,买家便转向二手市场的小业主买楼。但金管局对信贷额的设限改变了这局面,二手市场萎缩,小业主与地产商的竞争能力削弱,地产商便有底气抬价,楼价升势得以持续。

真正能够有力抑制楼价的方法是大量增加土地供应,市场的竞争力量自会导引出楼宇供应量上升这一效果。香港从前有填海及发展新市镇,曾建立过土地储备,政府不断有地可卖,董建华推出8万5政策时,找寻土地并无现在捉襟见肘的困境。但今天土地储备几乎消耗殆尽,寻寻觅觅,找到的地也冷冷清清,大家都知道,中短期内楼宇的供应有限,楼价自然跌不下来。所以要解决楼价高企问题,不断建立土地储备十分重要。为何土地储备会被消耗掉?

主要原因是香港的填海造地在2004年以后几乎完全停顿。在1984年,香港历年积累到的填海造地面积总共是3,170公顷,中环、湾仔的主要旧街道都是那以前便填出来的。从1984至2005年间,又多填了3,600公顷。但2005后,却只填了约200公顷,其中115公顷还是无人居住的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这些填海所得土地,容纳着27%的香港人口与70%的商业活动,但从上述数字上看来,近10多年的填海步伐剧跌,过去的储备自然会消耗掉,减少填海的主因恐怕是维港不能及不应填海后,特区政府在别的地方填海也变得畏首畏尾,况且10多年前政府的主导房屋政策思维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建屋,所以对填海不会太积极主动。

失去了土地储备后,特区政府公共决策的一些缺陷便显露了出来。据“团结香港基金”研究报告,在1990年以前开展的计划新市镇项目从首次提出到第一批人口迁入,平均只需7.5年。例如将军澳新市镇,1982年开始规划,1988年便有人迁入,东涌1989年开始规划,1997年开始有屋入伙。不过,在1990年以后所开始的规划,速度却急剧下降,若进展“顺利”,也只能希望平均17年才可初步完成,古洞北、洪水桥、元朗南、明日大屿、新界北等一早已顺利展开规划及工程,但有些项目还是要等10年才可入伙。实际上,发展时间可能远超17年,例如洪水桥的“初步规划”其实早在1990年开始,但蹉跎岁月了21年才开始真正进入程序,2024年或许有人可迁入,但到项目完全完成,估计要到2038年,整个项目用时共48年!

假如有庞大的土地储备在手,速度就算慢如蜗牛也无甚问题,可先使用土地储备建楼。但没有储备的话,整个社会便都要焦急等待。等待什么?大部分时间其实不在工程的进行,而在走公民参与与咨询、环评、法律等程序。有程序不是坏事,但架床迭屋的程序有时与官僚主义往往不易分得清,漫长的程序也对最后定案有贡献,但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或企盼可以买得起房子,都不必要地要经历漫漫长夜的等待。

据“团结香港基金”对大型发展项目一般流程所作出的统计,项目需走过的流程及监管,起码要经过14个政府部门,怪不得要这么多时间。在殖民地没有民主的年代,很多程序根本不存在,否则新市镇怎能这么快便发展起来?但香港引入形式主义的民主后,延误战机的官僚主义反而应运而生。李家超似乎主张政策要重视结果,不是程序。我也相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便是好猫。为了重建土地储备,压抑楼价,从而化解深层次社会矛盾,新一届政府实有责任检视香港公务员的心态,他们需要把注意力从程序转到解决问题之上,“一国两制”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一九九一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着有《民主民生的经济解读》、《帮助香港算算账》等十三本作品。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


    进入专题: 香港问题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港澳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76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