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无为”之思,倡“自然”之境,而“道”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智慧哲学体系。
在《老子》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道”,共出现了70余次(各版本之间略有差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他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德”,“德”是“道”之用。“德”字也出现在整整16章之中。“道”和“德”确乎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故后世以此作为书名。[56]
一般而言,先秦哲学大多谈人生论和政治论,唯有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论、本体论延伸到了人生论、政治论和语言论,从而使得老子哲学不仅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和社会问题,而且将这种思考扩展到整个宇宙时空。因此,老子的“道”不仅是他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建立的根基,也是他认识论和辩证论得以展开的基础,更是他人生论和政治论、语言论和审美论的理论支柱。
“道”这个词在老子以前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了,它的主要意义是指“道路”或“道理”等。如在《周易》、《国语》和《左传》中的“道”,大多是指人们所行走的路或是思想行为遵循的道理。《左传》有“天道远,人道迩”的说法。而晚于《老子》的《论语·述而》也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表述。大都是将遵循的路线视为“道”,而且主要指的是“人道”。
老子提出了新的本体论依据,即提出了关于世界本源的命题。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里,强调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在四章中又说:“道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强调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的根本,甚至也是“上帝”和“神”存在的根本。
作为“道”的本体论,老子还把“道”从某一“具体之道”到“哲学之道”加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章),把“恒常之道”与具体“可言之道”区分开来,从而使“道”具有了形而上的性格。这种非言的恒常之“道”,是一个超越了相对的绝对本体,它不同于《左传》、《国语》、《论语》所说的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等等。因为这些“道”都是“可言之道”,都是属于“人间之道”。就“恒常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来说,是存在的本体,作为世界生存论来说,便是本源。老子这一高妙的思想,可以称得上是早期中国哲学的精神自觉。
老子的“道”,可称之为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一种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形而上“存在”。所以,他在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在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激,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种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却又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的物质性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的,甚至是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无止歇的,因此,只好把它命名为“道”。
这种关于“道”的本体论的说法,较之中国的“五行论”或“元素说”更显出其深刻性。就逻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而言,它与宇宙生成论既相联系,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将本体性的第一存在的“道”看作是不可用语言来加以限制的,因而,对这一本体不可能有任何的规定性,而只是一个纯粹空无的思维起始状态。“道”即纯存在,是一个不可分析的纯粹存在或纯无。它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先在性,而将普遍规律看作是最高的存在。
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过程,有相当精辟而又令后人言人人殊的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依张岱年的看法,“道”在“一”之先,“一”是天地未分的总体,“二”是已分的天地,“三”是阴阳与冲气。[57]当然,我们在领悟其意之时不必一一对照一、二、三在这里的具体对项,因为大多的意见分歧皆缘此而生。
其实,这里的“道”是抽象的绝对,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动力和创造力。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创化历程或基本模式,它由最抽象的本体,不断地向下即向物质世界落实,而创生万物。正唯此,在《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郭店本甲篇《老子》文字上有差异,其文为“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同样以“无”“有”喻道体)。认为“道”生万物,是一个由小到多的过程,万物只能从无到有。“无”就是“道”,道能生出有,而“道”就是“无”和“有”的统一。老子在五十一章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说道创生万物以后,使万物得以生成,得到滋养,所以说,道创生并培育了宇宙万物。
当然,老子的“道”,并非有意志的人格的“神”或“上帝”,相反,它的本性就在于“自然无为”。它并不君临万物去宰治万物,而是“无为无不为”。在创化并形成了天下万物以后,万物自身的运动变化也同样是宇宙生成化育的重要方面。
据此,我以为,老子的宇宙论是建立在道的本体论之上的,道决定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道的本性特性决定着宇宙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属性。
注释:
[56] 《老子》帛书甲本篇章前后无篇名,而帛书乙本已于篇末题有“德”“道”二字,但并未称为经。
[57]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论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摘自《东方大哲的玄思:<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