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叙事已经成为经验存储的方式,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20世纪末,一股后现代思潮在西方社会科学界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它提倡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叙事革命”,成为21世纪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赋义”与“诠释”
“赋义”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行为,是在叙事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叙事活动或以语言、或以符号、或以其他形式讲述事情。叙事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认为,叙事是人们将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勾勒出世界的轮廓、自我的形象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故事建构的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还蕴含着故事叙述者对未来的展望和对各种生活可能性的规划。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叙事心理学以其建构意义、追寻价值、创造生活的独特性,使心理学在为解决人的现实心理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追求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理论和世界观,也能够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叙事心理对知识的认识发生了转向,从重视专家知识转向重视自己对生命知识的贡献。人们不去假定某一群体成员已然了解某种物品的重要性,而是询问他们,物品对于他们而言意义何在,就此发生了“诠释的转折”。人们开始采用叙事这种新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取生命故事的意义,对叙事产生新的认识态度。
叙事是验证和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效果良好的隐喻,叙事心理是具有浓郁后现代色彩的沟通方式。正如人类学家布鲁纳所指出的:“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在叙事心理学家看来,人类的活动和经历充满了故事以及故事的意义,在人类生活里面并不是只包含冰冷的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人类的叙事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叙事心理重点关注“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关注人类如何建构故事、如何倾听他人的故事、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处理人类的情感和经验,让人“产生或辨识不同的故事,让他发现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
“大写的历史”与“真实个人”
后现代主义反对的是因理性而来的非人化,其目的在于护持“人”的感性的丰富性、个体性、属我性,使人成为其人。准确地说,后现代哲学是一种新的彻底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认知范式,其矛头直指现代主义中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本质主义。后现代理论认为,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统一的主体,而是一个去中心的、碎片化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超越自由主义定义的人类现代化的开放式的思考。它主张消解和重构,消解科学主义对人类思维的羁绊,重构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更注重事实与价值的融合,倡导将知识放到社会背景之中,任何知识都是人际互动和社会建构的产物。叙事心理学就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注重用叙事表征和话语分析研究人生故事的学说,强调人的心理的情景性和生成性。
叙述心理学对在实验领域产出的大量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用来理解真实的人类生命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不能解释需要、动机、态度以及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情感。心理学必须能够达成对人的理解,而不是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心理学需要对个体的生命、对单个人的奥秘持有兴趣。因为心理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追求普遍化的目标,还在于追求特殊化的目标。正如威廉·托德·舒尔茨(William Todd Schultz)所言:“如果心理学研究希望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实验室、单面镜、各种研究设备和仪器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没有人为控制的生命世界里,说一些关于人的活生生的事,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是一群匿名的被试,而是具有历史背景的真实个人。”由此可见,个体的心理成长故事是治疗心理学研究中化约主义、科学至上主义、非关联性取向等问题的解毒剂,它钟情于孤独个体的某一段心理历程,试图通过某个人的细节去探索心灵。
“控制预测”与“相互理解”
现代心理治疗受到其世界观的影响,坚持知识和规律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承认一个真理,治疗目标主要是揭示人的心理问题,用既定的解释框架来解释问题,预测可能的症状,控制问题的发展。因此,现代心理治疗重视如何重新安排、强化或放弃既存的结构,以诊断分类手册为依据,将来访者的表现与症状一一对照,再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治疗师的责任就是制定介入策略,以瓦解此形态,把来访者重新导入新的行为,达到治疗师的目标。治疗师是权威的话语主导者,可以超然、客观地预测和评估来访者,就像技术员修理坏掉的发动机一样修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即便同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每个病人背后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在理解这些大相径庭的故事时,咨询师自己受过的心理学专业训练似乎派不上用场,病人的故事里没有“平均值”“平均差”“相关”等量化研究中常用的术语。
叙事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在于由健康观衍生出的解释框架。叙事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外界事物破坏了个体生活故事的连续性。叙事心理学相信,故事讲述者本人才是自己的心理专家,咨询师只是充当了陪伴的角色,叙事者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找到解决生活困难的方法。叙事心理学取向的咨询师会经常启发式地询问来访者,在面对困难时自己是如何解决的。询问的目的在于引导来访者聚焦于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努力,专注于自己内在的心理智慧和能量,鼓励并引导其发现当下问题所在,走出困境,更好地生活。通过外化的方式,帮助叙事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反思、体悟、修复自己的生活故事,或者重建生活故事。通过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增加其尝试作出改变的内在能量。叙事心理治疗中,来访者与咨询师是同生共长的心灵伙伴关系,通过叙事心理活动,不仅可以让叙事者的心理得以成长,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进行反思,得以重新整合,因此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经由叙事者讲述的故事,可以区分开人和事件,让我们用人性的眼光看待人。叙事的过程具有反思性,因此,讲述生命故事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体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具有内源性的反思活动的发生,人们才变得更加自律,懂得如何约束自己,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叙事心理让人们懂得,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叙事心理的目的不在于控制,而在于相互理解。
叙事心理学本体论蕴含的科学价值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叙事心理学强调人类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观察者的视角与观察对象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开来。意义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在叙事心理学里面,重要的不是“叙事心理”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他传统方法的补充。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它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叙事隐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来说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从而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叙事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同时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人自律、对生活负责。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航天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基础部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