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我断断续续看了很多遍,除了看电视还买了全套碟来收藏,我经常固执地向朋友们推荐《阿信》和《阿甘正传》是最值得反复看的影视作品。最初看的时候,也许是太喜欢主人公阿信了,我为她没有和搞农民运动的知识分子浩太有情人终成眷属扼腕叹息,因此潜意识里就对故事中阿信的丈夫龙三可以说厌恶至极,在我看来阿信嫁给龙三简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这个龙三身上集中了传统日本男人最自以为是又可笑的大男子主义习气。看到阿信工作比自己出色不觉得有福气,反而觉得没面子;在自己母亲面前又特软弱,明知道婆婆欺负媳妇,也不替阿信出头;好高骛远,实力不济又偏爱打肿脸充胖子;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借酒浇愁;很多时候看到阿信委曲求全,处处包容的样子,我都恨不得跳进电视里抽龙三这个老小子。
而阿信和龙三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对战争的态度上,阿信从小受日俄战争的逃兵俊作哥哥的影响痛恨战争,多年以后阿信回忆“那时候农民家庭里,只有长子可以免去参军的义务,二儿子、三儿子都被军队给拉走了。特别是佃农家里,二儿子、三儿子根本没有地可种,就算为了省点口粮,家里人也会高高兴兴地打发他们去当兵。所以,日俄战争的时候,大部分士兵都是贫穷的东北农家出身,所以那里战死的人也非常多。可是那时候,惨烈的日俄战争刚刚胜利不久,人们都狂热地相信忠君爱国的思想。逃兵都被骂做是国贼……”而俊作哥哥是她的救命恩人,那个疯狂年代中原本出生武士家庭的俊作是一个有强烈人道主义情怀的青年,为此而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只能躲在深山中和松造老人相依为命,打猎为生,他教会了阿信一首控诉战争的诗“啊,弟弟哟,我为你痛哭……你不能这样死去!你是家中的幼子,是父母心头的明珠,父母可曾让你握住刀剑,可曾教你以杀人为荣?父母养你到二十四岁,难道为了让你杀人又自戕……”这首诗给阿信留下难于磨灭的印象,她后来也教给了自己的孩子。
当婚后经历了一番磨难,阿信龙三夫妻俩终于在伊势定居下来,靠阿信开拓的鱼店生意也有了起色,在全家刚刚开始享受安定的幸福时,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日本。阿信始终没有忘记俊作告诉她的话:“阿信,假如有一天你要面对战争,哪怕只有你一个人,也要站出来反对”,可是战争却不是一个人所能够抗拒的大势,但阿信本能的觉得应该远离战争,这种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阿信甚至不想和任何军人沾边,她愿意守着小本生意,老公和孩子享受平凡的幸福。可是龙三却怀着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正统思想,而且他的哥哥就是军人,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听从国家的召唤,为国效力”,为此夫妻俩产生了激烈的争执,龙三觉得阿信不爱国,吵到激烈处甚至动手打了阿信。更让阿信痛心的是,社会狂热氛围的影响,连自己的儿子都觉得她的反战态度是“危险的思想”,最后无力阻止大儿子阿雄被征召去了菲律宾,二儿子阿仁也参加了少年航空队。
在那个时候龙三大概符合最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的标准,不仅毅然把儿子送进军队,鼓励他们“报效国家”,还放弃了鱼店的买卖,专门当上了军队的供应商。自己一家被彻底卷入了战争机器还不够,而且业余时间成了街道的“居委会主任”,投入地发动邻居们把男孩送进军队,发动大家购买国债,支持“圣战”。他是如此认真,以至于战争末期日本已是节节败退,他也没有考虑理由自己在军队的关系兑换些硬通货作两手准备,当军方传来阿雄阵亡的消息,阿信悲痛欲绝的时候,龙三还对阿雄的灵位发誓,准备参加后备役去和美国人决一死战。
直到1945年8月15日中午,广播里播送天皇裕仁的《停战诏书》,龙三彻底崩溃了,他原以为自己的全部奉献乃至牺牲了儿子是为了效忠天皇的崇高事业,为了天皇他可以九死无悔,而现在天皇自己居然都投降了,他好像被哄上云端后突然抽掉梯子一样茫然。原先对于战争正当性的坚定信念一下子被摧毁了,在第二天就告辞家人选择了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给阿信留下一封信讲述自己的痛苦。
在《停战诏书》宣读后的日本,沉浸在一种后悔的情绪中,人们一夜之间转变了态度作为长期压抑后的反弹开始在街谈巷议中抱怨“愚蠢的战争”。而龙三尽管牺牲了儿子,被烧掉了工厂,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简单的受害者,作为一个没有显赫地位也没有参与过国家决策的普通人,他却觉得自己对这场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支持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军队和并劝说邻居们也这么做,是他带头鼓动街坊们都去购买现在成了一堆废纸的国债,他无法像一个旁观者那样来批评“愚蠢的战争”,觉得自己无脸见人,只有一死谢罪。
影片中,阿信的婆婆赶来看望,满怀歉疚地在龙三灵位前痛骂儿子没有出息,饱受打击的阿信却平静地说自己能够理解并且尊重丈夫的选择,那一刻我对阿信欣赏得五体投地,也明白了为什么龙三是值得阿信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