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在宗教信仰维度无法与基督教媲美,在思辨哲学维度无法与希腊哲学媲美。但老子思想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那就是老子的美学精神以及行动智慧。想到老子的美学贡献,通常会想到“涤除玄览”、“大音希声”等。老子的赤子美学,推崇的素朴至真的人性,这或许是现代文明的一副清静剂,老子的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老子赤子美学的直接原文依据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而不是等同。老子的赤子美学,推崇返璞归真的原初人性,对后世中华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也重视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李贽也推崇童真说。“中国诗学认为只有我的自然心灵或真我才是文学的真正本源。一旦本心异化,‘童心既障,而以外入者闻见道理为心’(李贽),心灵便不复是‘我的’而成为了‘他的’。”(饶芃子.《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通行本《老子》多次提到“婴儿”,而楚简本《老子》里只有“赤子”。婴儿象征朴性,但婴儿还不是完全的朴性,楚简本用“赤子”把朴性推向了极致。“赤子”是初生的婴儿,“初生赤色,故曰赤子”(孔颖达),赤子是彻底未受到文化异化的原初性存在。“抱持此‘朴’,可优化系统,回复到充满生机的本初状态。”(赵建永,《“抱朴”之系统观:高效低耗、永葆生机的奥秘》,《光明日报》2021年7月5日)
老子赤子美学是对本真生命的守护。老子之所把赤子状态作为本真人性,是基于人的欲和智的彰显,而导致人的巧伪,老子从人的原初性去寻找人的素朴性。也就是老子把人分为真我和伪我两种存在状态,伪我是人痛苦的主要因素。而原初性的人性,犹如赤子的状态是未经社会智巧异化的,从伪我复归真我是一个得道的过程。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的路径,那就是在智识的基础上进行超越:返璞归真。老子把原初的人性,具体表述为朴性,“道常无名朴”,“见素抱朴”。人在现实中通过欲与巧成全事功,但人的原初朴性(美好人性)常常被工具理性所遮蔽,如果成全事功的过程是做加法的过程,复归于道而寻找原初人性的过程便是做减法的过程,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新约圣经》也说,“你若不回转成婴儿,断进不了神的国”。
老子赤子美学是对文明异化的克制。老子不仅讲人性之朴,从巧伪复归素朴,推崇素朴的人生;还把素朴的理想推向整个社会,主张素朴的社会,“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对社会的欲望纷争、相互盘算现象的反拨。老子为了把素朴社会推向极致,甚至以远古田园生活为隐喻,“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八十章),“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老子关于素朴社会的理想,可以转换为对文明异化社会的反思。老子倡导简约的素朴原则,“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尤其是对欲望的克制,防止欲望的过度彰显,“罪莫厚于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老子考虑到权力可能对民的朴性造成伤害,因而提出权力者无为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就是要防范权力者公权私用从而对民构成强制,无为也就是反对权力者对民的强制,这可以转换为自由精神。在权力者与民的关系上,老子认为权力者是服务角色,民是社会的主体。郭店《老子》甲本里有“道常无名仆”的原文,仆在《说文解字》里是“给事”的意思,就是执政者是为人办事的,而不是主宰人的。这可以转换为公共服务精神,权力者作为公共服务者,突出公共精神。老子的这一意蕴,同样是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使得整全的朴性生命不被权力所异化。文化异化是社会异化的重要方面,人追求于名位而常常害身,所以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的选择性命题,启迪人们思考内在生命与外在名位的关系。老子提出“道常无名”的自然思想,实际是对名位异化的反思,人不应成为名位的奴隶,人应该具有生命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自觉警惕外在名位异化,同时又不至于主体性膨胀,那就是人始终仰望天道:“尊道而贵德”。道是母,人是子。
老子赤子美学可作为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为了克服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极端享乐主义、实利主义,还可以发扬老子“慈”的思想,对社会有爱心和公心,“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要消解消费主义的扩张,仍然要抑制纵欲,认识到欲望的无限彰显对人自身的异化,人成为欲望的奴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另外老子更为反对权力者的纵欲,权力者的纵欲会导致对民的盘剥和压迫,认为这是不符合道的,“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老子的这一思想,对当代政治的腐败也有警示作用。老子有上行下效的观念,认为权力者的骄奢淫逸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三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七十五章)。
李健,暨南大学文学博士,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