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楼宇烈先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开幕式上的讲话。楼先生强调三点:一是除了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政经法,也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数理化生,并且尤为重要的是:中华文化中的数理化生是在一种人文理念指导下的数理化生。第二点,文化传播除了通过典籍,更要通过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生活习俗中的文化感染力是持久的、深刻的。第三点,要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现象和观念,用一种正面的方式去引导人们理解我们的传统。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也是相对的,用一种眼光看是糟粕的东西,换一个角度,很可能是精华。正所谓“善用者无弃才”。
时间:2021年4月30日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首先祝贺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八十年的校庆,然后要祝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在此我想就怎样传播中华文化提一点具体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应该更加广阔。除了传播文史哲、政经法方面的文化,也应该传播我们古代的科技文化,我们的数理化生。
“生”是指生命,中国文化是生命之学。中国人非常重视生命,不仅是生物界的生命,更重视的是人的生命,并以人的生命为核心来开展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不断延续的生命观。我们在数理化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是,要传播中国的科技文化,不是简单地讲技术、器物层面,而是要去传播:中国文化中的数理化生,是在人文理念指导下的数理化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人文理念的指导,科学的发展是非常盲目、没有底线的。科技发达带来的成果和好处很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说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这也是科技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交通发达也带来了城市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每年还有那么多交通事故。我们必须在人文理念的指导下发展科技,不应该发展科技的就不要发展,对人类有利有弊但是弊大于利的就少发展甚至于不去发展。我们人都有创造的欲望,都想要成就感,但是要有一个利弊权衡。弊大于利,就应该用人文理念去引导和控制。所以说,科技伦理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要重新反思科技和人类的关系,人不能成为科技和机器的奴隶。二百年前法国一个科学家写了一本书《人是机器》,他反复强调人是各种机器零件的组合,这在当时针对的是“上帝创造人”这样的一种观念,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人是机器。现在是把机器变成人了,人要受机器的约束。这样的科技我们应该让它继续无限制地发展吗?所以我们讲中国文化中的数理化生这些关于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理论,一定要突出,我们的科技成果都是在一种人文理念的指导下发展的,一定要把这样的理念传达出去。我们要打开眼界,不要把传统文化仅仅局限于文史哲、政经法。我们在数理化生方面也有很大成就,而且是在人文思想指导下的成就。这对我们现在应该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要注重典籍思想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衣食住行、信仰习俗方面有怎样的特色和优点。
其实这是更重要的,比经典的传播还要重要。所以我们北外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外国语言的时候,我想你们更应该研究中国的语言、中国的生活和各方面的习俗,这样才能把中华文化特色的地方传播出去。我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把我们的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都破除了,但是也有很多习惯是不应该破除的,里面有我们的文化。而且文化只有通过社会习俗才能代代传承下来。我经常讲,“一带一路”从根本上讲是一条商贸之路,同时还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怎么进行文化交流?并不是我们的商人到国外去讲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讲他们的文化,而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去感染、去展示、去影响他们。我们现在考古中发现很多当时人们交流过程中的东西,描述了很多他们的习俗。这启发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衣食住行来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文化,通过生活的落实来传播我们的文化。所以希望我们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除了研究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我们的思想理念,同时要好好地观察和总结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中华文化如何去发挥影响。
第三,我们对外传播这些文化,我们的着眼点、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应该以一种正念去引导,而不要老是用一种否定式的方式去引导。
举个例子,这次的疫情,在很多人眼里中国人很听话,中央一声号令下来,大家都遵守。有些人说这是专制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有没有这个意思?其实,中国人更多是从一种大局的观念出发,以大家利益为重,而不是以小部分利益为重。我们考虑任何事情都要从大局出发,要顾全大局,不能只顾一己私利。这才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不是我们统一、集权。中国人都有大局观,都有责任义务观念,不是争权利,而是怎么来尽我们的责任义务。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在这样理念的影响下,中央一声号令,大家都去自觉尽责任义务。也只有大家有这样一种大局意识、有内在的自觉意识,政令才能有效,单靠强制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所以,怎样来诠释我们的一些现象和观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东西是可以有两面性的。再拿祭祀文化来讲,在中华文化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国家的大事,在于军事和祭祀。军事用于保护国家安全,祭祀呢?祭祀是传统礼教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祭祀表达的是对过去事情的不忘本,《论语》里面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家很重视祭祀,祖先去世时要认真对待,这是“慎终”;更重要的是心里要牢牢记住,这是“追远”,做到这样,民风会越来越好。刚刚的张老师引用了《荀子?劝学》篇里的一大段话,他没有念原文,是把意思讲出来了。我现在想引用一句原文,因为荀子专门研究中国的礼教,中国的礼教是怎么兴起的、为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礼教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如果我们真能把荀子关于礼教的起源、作用能够理解清楚,我想我们不再会像一百年前那样简单地说礼教是吃人的,不会的,更不会把我们两千年的历史看做是吃人的历史。因为礼教的产生是有它的社会需求的,也是人类的需求。我们把祭祀看做很重要的文化,但是我们现在更多是把祭祀看做迷信的东西,祭鬼神、祭祖先,都带有了很浓的迷信色彩。荀子讲,对于祭祀,“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在君子眼里是祭祀是用于传播人道的,在百姓眼里是祭鬼的。所以在祭祀问题上两种层次是有不同看法的。在精英层面是作为人道去看的,在老百姓眼里是鬼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鬼事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道,鬼事和人道是不可分的。祭祀包含哪些人道?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不忘本。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人要忘本就不是人了。什么本都不能忘。《荀子》和《礼记》里面都强调,人有三个本,第一本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万物都是天生地养的。第二个,“先祖者,类之本也”。生命是怎么延续的?在中国文化中,生命是代代相传的,不是个体的再来,也不是神创造的。有我的父母才有我,有祖父母才有我的父母。所以礼记讲,“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不能忘本、忘祖先。第三,“君师者,治之本也”。君不是指某一个君主,君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和老师是治理之本,让我们怎么来治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因为通过国家和老师的教导,我们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三个本不能忘。我们过去老宅子里正中间会有几个字:天地君亲师。这就是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第二,感恩。天地父母君师都给了我们那么多东西,生命、精神、物质,所以我们都不能忘本。一个人不懂得感恩就不是人。
第三,敬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女。做什么事情都要想着我的祖先会怎么看,我的行为会对我子女产生什么影响。这三个最基本的道理都在祭祀中体现出来,不忘本、感恩、敬畏。如果把祭祀仪式都去掉了,那就把背后的报本、感恩、敬畏也取消了。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就在于如何去引导和解释这些道理,而不是将这些取消。让老百姓通过祭拜去懂得不忘本、懂得感恩。对于祭祀,我们究竟用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去传播其中的道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社会精英要把它引导到人道上谈,要把祭祀的意义提升到这个高度。
希望我们这个研究院除了扩大范围,我们还要把传统的科技理念也加进去,中国科技是在人文指导下的科技。把观念思想上的传播和现实习俗上的传播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吃的穿的住的都和西方一样,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色?为什么我们扣子不是在衣服里挖个洞,而是盘扣?为什么我们衣服的肩膀不是垫肩而是溜肩?为什么我们过去穿的衣服后面要有一条缝、两片布拼在一起?这都有传统文化的意义。我们溜肩是顺自然,而不是人为地改变人的形状;我们用带子和扣子来系,而不是在衣服上开一个窟窿眼;衣服后面两片布,表示阴阳。这些都有文化内涵。如果我们根本不穿这个,我们与别人讲什么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怎么跟人家传播?这真是个大问题。我非常高兴我们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一步一步地做、一步步地扩大、去向世界传播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很好,但是更好的概念是“共享”,刚刚影片里提到了。文化本来就是共享的,过去是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现在是大家看你的文化不错,我也这样做;你看看我的文化不错,你也那样做。文化本身是一个用来共享的资源,不是用来传播的资源。只有我们自己做好了才能让世界去共享。孔子学院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来。我们中国人都要有一种自己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从积极的方面去发展和传播我们的文化,而不是从消极的否定的角度去看。通过这个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华文化的魅力。所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我们一切的文化都是在人文理念指导下,以人为出发点,最终也回归到人;从现实出发,最终又落回到现实。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在中国,“文明”这个概念不等同于“物质文明”这个概念,虽然它包括物质文明,但是中国文化中的“文明”最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体现在什么地方?一是人的自觉,二是人的自律。看人的自觉和自律达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并不是说我们从农业文化发展到工业文化,再发展到信息文化就是进步了,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不是最主要的,而且这种进步过程中我们人类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更觉得迷茫。人的自觉自律不断地提升,这才是文明的目的,也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我们物质文明再发展,如果在精神层面不能自觉和自律,放纵自己,那就退步到禽兽了。我们最基本的概念,文明的概念、文化的概念、人文的概念,都需要认真地思考,然后再去传播。
刚刚为什么特别提出来要传播我们数理化生方面的文化呢?因为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讲,文化自信的建立最大的障碍就是两个,一个是礼教吃人,第二个就是我们没有科学,认为我们只有科技没有科学。我们对这些问题充满误解。西方物理学家卡普拉写了一本书叫《物理学之道》,里面就讲,中国的阴阳思想一种最简要又最深入的科学理念,简单讲,阴阳的相反相成、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事物生成发展的根本道理,万物都是因为相反相成才生出来的,万物都要靠相生相克才能延续下去。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延续都要靠阴阳的相反相成和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维系。(录音整理:徐佳希 郜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