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蓤:萨义德传记回望抗争心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41 次 更新时间:2021-06-08 21:59

进入专题: 萨义德  

周乃蓤 (进入专栏)  


二十世纪反殖民主义运动中, 爱德华·萨义德以一介书生红遍半边天。他在《东方主义》 一书中解析西方如何形成对东方的偏见, 颠覆了许多惯性思维, 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 派生出多样的新学科, 影响文学理论、媒介批评、戏剧艺术等领域。这位阿拉伯裔的比较文学教授也是位行动者, 致力巴勒斯坦解放运动, 追求建立巴勒斯坦人的主权国家。他于二零零三年因白血病逝世, 终年六十七岁。生前及身后已有五十多本关于他思想和事迹的著作。今年提摩太·布列南 (Timothy Brennan) 的 《心灵栖息地:萨义德的一生》( Places of Mind:A Life of Edward Said) 是目前最全面的一本传记, 追溯近代阿拉伯思潮对他的影响, 叙述他在与癌症斗争的日子里, 思想日臻完善, 憧憬普世价值, 对未来世界抱着希望, 令人感慨。


萨义德于一九三五年出生于英国统治下耶路撒冷的一个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家庭, 父亲经营办公用品的生意, 是中东地区典型的西化精英。他就读的圣乔治公学是有名的贵族学校, 校友中有后来的约旦国王胡笙, 还有国际知名的电影明星奥马·沙瑞夫。二战后全家搬到开罗。他十五岁时赴美国就读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寄宿学校, 切身体验到出身美国上层家庭同学的优越感, 这些青少年没有见过世面却武断地否定阿拉伯文化, 当时他只有屈从来换取被接受, 可是给他心理留下了阴影。他在普林斯顿和哈佛主修欧洲文学, 后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风流倜傥, 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 他成为纽约共知圈的时髦人物。由于家族的背景, 他也活跃于阿拉伯的知识精英群体, 谙悉帝国主义和现代化的张力的热门话题。


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发动的“六日战争”占领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 西方地主流媒体一面倒偏袒以色列, 把发动战争定义为犹太人英勇坚定地重返故土圣地, 完成犹太复国的历史使命。相形之下巴勒斯坦人声音微弱, 向国际求助反而被贴上恐怖主义者的标签。萨义德看清这是两种叙述的冲突, 决心投入这场抗争, 呼吁西方国家停止支援以色列。他迅速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西方声望最高的代言人, 参与起草一九七四年巴勒斯坦国宣言以及该组织领袖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历史性的演讲。


《东方主义》 问世于一九七八年。书中所指的“东方”主要涵盖欧洲国家十八和十九世纪的殖民扩张的近东或中东。帝国殖民海外的控制不只是军事和政治, 而且是思想工程, 有必要制造出一个“他者”来彰显自己的理性、勤奋、自我克制的性格;东方人则是情绪化、 懒惰成性、欺压妇女妻妾成群。二战后美国的外交继承了早先欧洲对阿拉伯人的偏见, 打着冷战的道德旗帜来推行帝国主义。萨义德把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与亚非反殖民抗争结合在一起, 当成他奋斗的目标。法国批判西方思想传统代表性人物如福柯解析知识和权力相互依存的关系, 指出历来文人用语言文字来重复一个理念, 强化社会的权威结构, 充当了权力的吹鼓手。萨义德认为语言文字既然有如此强大的能量, 就该反过来用在超越权力, 发挥力量, 成为抗拒权威的手段。


萨义德在犹太裔占优势的美国社会受到极大的压力, 被攻击为纳粹, 多次受到生命威胁。美国保守派批评他没有看懂西方文明的伟大, 以矮化西方来掩盖东方本质的衰败。马克思左派学者不满他没有足够地揭示根本的经济剥削。阿拉伯知识精英也做出尖锐的批评, 指出萨义德的两元划分是“逆向东方主义”, 也就是把西方本质化, 成为东方的对立面。虽然扎伊尔德开辟的“文化批评“ 成为大学校园的显学, 然而他的努力没有改变西方对阿拉伯人的偏见。一九七九年伊朗政变, 伊斯兰革命被妖魔化, 上升成文明冲突。萨义德虽是基督徒, 但自认为是“文化穆斯林“。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九一一恐怖袭击纽约, 更固化了西方对中东的敌视。


一九九三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签署的奥斯陆协议, 定下以巴分治占领区的框架。萨义德对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彻底失望, 预见以色列将在巴勒斯坦的同意下将无限期地占领及殖民约旦河西岸。与巴解组织切割给萨义德带来创伤, 但也推动他摆脱了政治立场上的束缚, 更能畅所欲言。他主张正视帝国主义造成的伤害是必要的, 然而见证历史不能背弃相互了解, 目标应该放在多元性, 言论自由及更崇高的人文普世价值。讲巴勒斯坦人的故事, 不能只晒悲情, 围绕着难民营, 老房子的钥匙, 妇女的刺绣, 橄榄树, 清真寺等浪漫想象的民俗民族主义, 更要紧的是表达这个民族历经了一个世纪的种族灾难, 数次迁徙,民族解放战争,像游牧民族般无休止地追求自由, 这与犹太人复国的排他性, 正好成为对比。他也反思早年引导他思维的权力主宰知识生产, 逐渐把核心放在感性和精神的力量。


这本传记的作者布列南是萨义德的学生, 也是一位扎实的文学理论学者。他得到萨义德家人的授权, 翻阅了大量前所未公布的信札和笔记以及做了一百多个访谈, 他很努力保持客观, 但不回避表达他自己的态度, 坦白道出萨义德性格上的一些短处, 如没耐心, 易怒和感情冲动等。关于私生活方面, 尤其诸多风流韵事, 则含蓄处理。萨义德在美国社会生活, 领略美国开放的教育制度给他提供的机会, 大学的终身教授制度保障了学术言论自由, 但他也体验到种族歧视和暴力;他不安于向现实妥协, 孤独和漂泊纠结的苦涩心态极能引起 来自亚非留美学人的共鸣。他说过, “你可以身处任何地方, 而不属于那个地方。” 他在纽约度过大半生, 最终选择贝鲁特为长眠之地。

进入 周乃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萨义德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91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