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双版纳的一群大象,一路北上,到达云南省昆明。科技人员一路跟踪,地方政府高度戒备,为这群不速之客准备大量可口的食物。新闻媒体跟踪报道,无人飞机时刻跟随大象在天空飞翔。这是中华民族祥瑞之兆。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野生动物繁殖速度加快。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大象,离开自己的栖息地,一方面说明当地大象数量增加,空间可能无法满足大象野外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地球气候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正如许多科学家所指出的那样,西北乾旱地区,已经出现潮湿的天气,部分沙漠乾旱地区已经出现了绿洲。这说明随着地球自身变化,中国所在地区局部气候有可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当北方地区绿色植物越来越多,那些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动物,有可能会逐渐向北迁移,这是地球自然规律变化的结果。如果把所有变化都归功于人类,那么,显然不是实事求是。
不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确改变了生态环境,让一部分动物有了更大的空间。西双版纳大象成群结队,离开自己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这本身就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西双版纳本身气候发生变化,亚洲大象为了寻找更多食物,不断向北移动,从而形成了独有的自然现象。
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仍在研究大象不断向北移动的原因。如果大象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而不断地进入陌生区域,这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不管怎样,人们对待大象的态度,充分说明观念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过去强调“人定胜天”,把人类中心主义发挥到极致。可是,等到大自然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多么的科学。
发展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正因为如此,大象所到之处,受到“隆重”接待,人们尽可能小心翼翼地为大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确保这群不速之客早日找到自己的理想之所。
如果大象进入云南昆明,对云南昆明市民来说,可能是意外惊喜。云南昆明的野生动物园,可以将大象迎接“回家”,并且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在野生动物园休息。毕竟,长途跋涉,消耗大量体力。如果云南昆明野生动物园借此机会,不费吹灰之力,将大象接回去,那么,对于大象来说,找到了理想的归宿。而对于云南昆明市民来说,则是非常难得的乐趣。
对付这群“不速之客”,人们有足够的方法。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心态的变化。过去人们讨论的是,野生动物损害人类身体和财产是否应当追究野生动物的法律责任。现在人们终于意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伙伴,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神圣使命。如果野生动物给人类财产和健康造成损害,那么,可以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并且要求野生动物监管部门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野生动物给居民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动物监管部门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借助于商业保险,实现风险分担。可以这样说,人们有很多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野生动物,人们可以更加从容乃至宽容。
近些年来,野生动物给人们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伤害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一方面说明野生动物种群增加,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显着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关系越来越紧张。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盲目东施效颦,借鉴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解决问题,那么,最终有可能会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地广人稀,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譬如允许野生动物不断扩大自己的种群,允许野生动物随意进入乡村和城镇。澳大利亚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独树一帜。当初由于澳大利亚本地野生动物繁殖速度相对较快,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澳大利亚引进一些外来物种,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外来物种的出现,非但没有解决当地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生态灾难。痛定思痛,他们决定采取“屠杀”方式,减少部分野生动物,限制野生动物繁殖,防止野生动物迅速扩张。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应当注意下列问题:首先,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理念。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了“动物福利主义”,强调动物至高无上。“动物福利主义者”的基本观点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可是,在野生动物面前,人类又是最强大的,因此,必须强调“动物福利”,制定专门的法律,确保动物得到基本的休息权利、不受饥饿的权利、不受歧视和虐待的权利。
动物福利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影响人类蛋白质的获取。一些国家“动物福利主义者”发起声势浩大集会游行示威活动,反对一切食肉行为。“动物福利主义”究竟将人类引向何方,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忽视了人类的需求,那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最终必然会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制定人类发展规划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考虑到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类生存环境不会出现严重恶化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有限的空间,实现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
其次,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虽然中国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野生动物造成损害给予必要的补偿。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万事万物,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失去了生命,那么,一切制度建设和补救措施都变得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充分考虑到野生动物“灾害”问题。
之所以使用“灾害”这个概念,是因为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对“灾害”预警和防治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如果野生动物给人类带来灾害,那么,一方面必须考虑采取赔偿或者补偿措施,确保居民不会因为保护野生动物而遭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区制度,不能因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导致居民生存面临困难。
中国刚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果由于野生动物的破坏,而导致少数居民生活陷入绝境,那么,地方政府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地方政府负责人必须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要。如果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大活动空间,那么,首先应当给当地居民提供补偿,帮助当地居民搬迁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如果放任自流,导致居民财产和人身受到严重损害,地方政府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强调生命至上,就是要把保护人类生命放在首要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或者濒危野生动物而草菅人命。地方政府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野生动物活动轨迹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安全保护措施,确保当地居民人身财产不受损害。如果属于濒危野生动物,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野生动物实施准确定位,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及时告知居民采取回避措施。如果因此给居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因为保护野生动物是维护公共利益,不能因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导致个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各国都明确规定,如果为了公共利益而损害个人利益,必须坚持程序正义的原则,事先告知受害人,并且及时予以补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人们更加重视野生动物保护问题,自觉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行列之中,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部分科技工作者大胆预言,未来中国北方地区乾旱少雨局面有可能会发生改变。历史上的大泽之乡可能重新出现。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沧海一定会变成桑田。人类只不过是暂时寄居在这个星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的摇篮。总有一天,人类会走出摇篮,踏上遥远的星空。关照地球家园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本份,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法律体系,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这是人类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