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系统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明确了“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情定位和“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战略定位,赋予“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体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精神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深刻领悟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充分考虑青海生态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出的重大要求,必须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理解把握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新内涵、新要求。
深刻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本质要求。《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重要论断,从本质要求层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目标、动力、过程上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和人的动态平衡,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青海新担当。
深刻理解把握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这个主要任务。《决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这是对青海生态保护地位作用、重大任务的深刻阐述,也对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面优化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态系统碳汇等为主要生态功能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之基作出青海新贡献。
深刻理解把握发展绿色生产力这个应有之义。《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意蕴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也明晰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实践路径。必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努力在培育绿色生产力上先行示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青海新作为。
全面增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动力活力
《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入新时代,青海独一无二的生态价值更加凸显,“国之大者”的生态责任更加重大,蓄势待发的生态潜力更加充沛。我们要聚焦重点,推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注入强劲动力和持久活力。
着力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决定》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列入重大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我们要围绕这些重大部署要求,坚守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理念,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健全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制度体系,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彰显青海特点的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聚焦管理体制创新,坚持统分结合,实行一园一策。三江源国家公园聚焦江河源头保护,完善国家公园长效管理保护机制,建设青藏高原大尺度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祁连山国家公园聚焦设园后管理,建立最严保护、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青海湖国家公园聚焦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执法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协同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现代化体系。聚焦加强保护监测,强化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综合运用遥感监测等技术装备和手段,加大监测强度、力度和密度,依靠“千里眼”“顺风耳”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围绕生态巡护、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等,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支撑服务节点,在完善经营性服务、联农带农、生态补偿和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以“万物共生”成就“生态共富”,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统一,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持续走在前、作示范。
着力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高品质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要素。《决定》对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作出专门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我们要围绕这些重大部署要求,从空间管控、协同治理、系统统筹等方面入手,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加快形成生机勃勃、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全域生态系统。聚焦全方位推动国土空间治理,建立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要求,构建“两屏三区、两轴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聚焦全链条守护“中华水塔”,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坚持大保护大协同,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体系,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共同打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的“组合拳”,持续增强保水、增水、净水核心功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聚焦全要素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统筹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统一的生态治理标准体系,综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先进模式和技术,打造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修复新模式。完善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推动多系统多目标协同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全地域应对气候变化,合力推进以冰冻圈科学工程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和综合监测,构建多圈层综合观测体系,充分发挥“瓦里关曲线”作用,完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平台,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体现更高责任担当。
着力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决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建设产业“四地”,逐步构建体现青海特色和优势、符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我们要围绕这些重大部署要求,立足高原资源能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用好绿色发展辩证法,致力寻求生态价值、责任、潜力的最大公约数,以“双碳”引领、“四地”牵引,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聚焦产业“四地”融合发展,以产业链思维、生态圈理念,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机制,统筹布局支撑产业“四地”融合发展的园区、公共技术平台、金融服务体系和人才引育体系,建立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优势品牌和带动力强的平台配置资源、政策机制,实现更广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更深程度生产方式变革、更高水平价值创造。聚焦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巩固提升全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用足用好“水丰、光富、风好、地广”资源禀赋,扩大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统筹“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对全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贡献度。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绿电优势,创新建立绿电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绿色算电协同试点,大力推动绿电向绿算转变、“瓦特”向“比特”转化。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电溯源系统,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以绿色算力、人工智能牵引带动数字化全方位赋能转型,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服务体系和完整贯通的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转移示范区、绿色零碳产业聚集区。聚焦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林草“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探索建立具有青藏高原区域特色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价值实现保障和推进机制,推动“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更好显化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打造“两山”转化示范样板。
全力提升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整体效能
《决定》提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必须优化整合绿色资源要素,更好集众智汇众力,以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力构建责任体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不动摇,细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考核的具体举措,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多方联动、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聚力构建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是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手段。必须把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建立生态问题诊断、实施治理、监测评价、成效评估、后期管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大脑”,完善全域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跟踪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常态化监督管理和问责,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当好“生态卫士”,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聚力构建市场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既需要政府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主体不断创新发力。必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引导资金往高地投、项目往高地引、政策往高地落、人才往高地走。
聚力构建法治体系。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必须以法治护航生态,认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加强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低碳转型等地方立法,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重塑、流程再造、综合集成,立良法、促善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坚持以改革创新之举、久久为功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书写好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让大美青海生态“颜值”更靓、绿色发展“气质”更纯,坚定扛牢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作者系青海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