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亲朋好友乃至素昧平生的读者网友不断催促我推出自己的作品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作品集《享受法律——一个法律人的思想手记》,这本即将摆在读者诸君书柜中的“纸家具”,是我近几年潜心撰写的法律随笔精选作品集,也是我以法律人的视角“用法眼解读社会”的思想手记。欣慰之余,我情不自禁地萌发了不少感慨,或许这就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荡漾在心灵深处、涌动在字里行间的一种学人情怀吧。
用博兰霓的哲学术语来说,影响一个人研究和创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无法言说的、从其文化和教育背景中经由潜移默化而得的“支援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支援意识”在相当程度上获益于在法学领域治学多年的学识积累。自1987年上大学法律系起,大学毕业后到基层法院从事审判实务工作,1994年又考取北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起开始从事专职的法学研究工作。这其实是一个知识积累、智慧积累和经验积累的积淀过程,所谓“支援意识”也正是在这个积淀过程中酝酿而成的。我笃信“厚积薄发”这一创作的真谛,可以讲,创作时灵感勃发、文思喷涌的状态对作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享受。
可以说,我进入法律之门的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并非发表了多少论文或文章,而是“修炼”了一双法律人特有的“法眼”——所谓法眼也就是喻指法律人观察社会的特有的眼光或视角。我个人认为拥有一双融会智慧与经验的“法眼”乃是法律人最大的财富。“用自己的学术眼光解读中国社会,用自己的思想魅力影响中国社会” 一直是我标榜和践行的学术理念,具体而言,也就是用自己的“法眼”解构遮蔽在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新闻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这正是本人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我看来,某些典型的新闻事件往往浓缩了丰富的社会信息,是颇具学理解构价值的原汁原味的标本,因此,某些对“八股式”的学术论文推崇倍至,而对关注现实、崇尚思想、文体自由的随笔体文章不屑一顾的学究们,确有“傲慢与偏见”之嫌。密歇尔·福柯曾经精辟地指出:“知识分子的角色并不是要告诉别人他们应该做什么······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他们的行为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诚哉斯言,我所理解的知识分子就是这种永远喜欢将答案还原为问题的人。
“冷眼旁观”是我个人颇为欣赏并努力践行的一种学者理念,“旁观”意味着适当的距离,意味着观察者与社会现实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思想者的“旁观”应当是冷峻和理性的,“旁观”应当是身不由己地置身于“喧哗与骚动”之中的学者明智的姿态,否则就可能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局面。“守望”一直是当代中国文人比较偏爱的时髦之词,不过,“守望”有一种故作姿态的高傲感和远距离的疏离感。相对于不乏作秀姿态的“守望”,“旁观”一词似乎更能凸显观察者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默契。我觉得思想型的学者既要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要与弥漫着重重迷雾的社会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为深刻的观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视野。自从“痞子蔡”的作品登陆大陆,“亲密接触”一词便迅速走红,其实与社会现象过于亲密的接触反而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可以说,“亲密接触”是思想者之大忌,“若即若离”才是思想圣诞的理想境界。因而,距离不仅产生美感,也可能产生冷峻的成熟的思想。本书可以说是本人对中国社会日常法律现象“法眼旁观”的。
我在《享受法律》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法律界的一个新口号:“享受法律、消费法律” 。“享受法律”是本书的书名和主题词,也是我以学者的名义向全体国民倡导的一个新口号、一种新理念。法律是由广大纳税人支持的国家为社会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应当是服务于作为纳税人的广大公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其实是公民的消费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应当是现代公民崇尚的新理念,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法治化生存”的新模式。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法律吧---去以公民的身份旁听立法者的辩论、司法官的庭审;去以以纳税人的身份交纳包括自行车税在内的税,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便利的公共服务,监督政府官员的职务行为;去以公民的身份举报贪官污吏的职务犯罪;去聘请自己的私人律师;去与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侵权者对簿公堂;去以公民的身份竞选人大代表;去以选民的身份监督人大代表的工作······总之,去与法律亲密接触。“享受法律、消费法律”应当是现代公民崇尚的新理念,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法治化生存”的新模式。但愿“享受法律”的新理念能随着本书与广大读者的“亲密接触”而深入人心。
在正义的声音消失之时,邪恶肯定会伺机作祟,甚至大行其道。现实往往令我等书生难以保持沉默,仗义执言是我崇尚并努力践行的学者个性。我经常会收到一些素昧平生的读者朋友寄来的诉状、上访材料等,他们的遭遇或命运令人动容、令人无法沉默、令人拍案而起。作为学者个人的力量毕竟是相当有限的,我经常会为自己无法给这些朋友更多的实质性的援助而遗憾。尽管如此,我依然希冀自己以笔为旗的正义言说能够温暖那些陷入法律困境的弱势群体,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那些正蒙受不白之冤或遭受不平之灾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我相信:老百姓对法律的失望乃至绝望,绝对是我们这些标榜以法律为志业的法律人无法容忍的耻辱。
父母之爱永远是孩儿成长的“背景”,姐弟四人中父母对孩儿我一直寄予厚望。每次回江西老家看到父母日渐沧桑的面容,心中总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一直是孩儿永远的心愿。在诸多貌似世俗的心愿等待实现之时,我权且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集作为回报父母的精神礼物。谨以《享受法律》一书敬献给如日月般永远温暖、永远凝视孩儿的母亲胡桂兰女士和父亲刘名远先生。
因篇幅所限,应出版社编辑的一再要求,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删去了若干篇作品,这多少有些遗憾。读者朋友若有兴趣阅读本人的其他作品以及新作,不妨浏览我在“正义网”、“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在线——燕园评论”等网站的个人主页。
《享受法律》一书的字里行间凸显着我雕刻法律时光的纹理,她积淀着我的思想、我的智慧、我的情怀。以书会友也是我出书的一个初衷,与这本书有缘的每位读者都是我“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己。我期待着广大读者朋友对她的评判,期待善意的批评、真诚的交流。我的E-MAIL:liuwj@peoplemail.com.cn。
雕刻法律时光,享受法律人生,不亦乐乎?
《享受法律——一个法律人的思想手记》,刘武俊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定价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