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和经济学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75 次 更新时间:2003-12-03 10:01

进入专题: 自由来稿  

刘飞刀  

10月末的一个晚上,笔者应邀听一位被称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式管理大师的台湾人的讲课。这位老先生获得过多家国外大学的博士、硕士学位,是台湾多所大学的特聘教授。

讲座听完后,我惶惑地问同去的友人,是不是我的水平太低呀,怎么没听出大师讲了什么呀。友人说,我也没品出大师的水平来。

友人说,这就是皇帝新衣现象吧,大家怕别人笑话自己水平低,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没听出东西来,其实,所谓大师本来就没讲出什么。

崇拜权威、膜拜专家,是当下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在管理和经济领域也概莫能免。这些年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们利用公众的这种心理可是没少挣钱。他们到四处讲座,赴各地指点迷津,被处在转轨期有几分迷茫的企业家和政府要员们,视若天人,以为捞着了救命稻草。其实,这些人都属于“天桥把士”类型,说说还可以,真要操练起来,却是绣花枕头蜡枪头,成不了大事的。按照这些人开的方子去经营管理企业或是规划区域经济,十有九个要倒大霉。因为他们都是纸上谈兵高手,实战操作低能。

我听过多次此类专家讲课,有讲课出场费不低于2000美金的海归人士、有讲课费低于1万人民币免谈的知名经济学家、有自称能救企业于水火的实战派营销大师、有年薪近百万的著名MBA教授、有响誉全国的企业文化权威等等。刚开始听,还觉有些新意,听多了,就能摸出一些套路来。

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了,是有些专家惯用的路子。高校里流传一句戏言,“当论文连教授都看不懂时,你就可以拿博士学位了”。管理大师和经济学家们出身学院,把简单问题搞复杂是其特长,这样才显出高深和专业来。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套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的种种现象,是专家们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既简单又稳妥。支出的招不见效,那是国情使然,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还没发展到那一步,见效了,那当然是本专家指导有方。

用大话把人罩住,然后说些玄虚而不好求证的东西,是有些学者的惯用伎俩。到四处讲课或指点迷津,和打把式卖艺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技巧上很相似。首先用大话或各种头衔先把人招来笼住,然后再兜售他们的金枪大力丸。专家们惯用的开场白或是先把中国企业的种种弊端找出来,大骂一番,获取共鸣;或是在简介中暗示自己在上边很大话语权力,参与了某某报告的起草或修改;或是不经意地透露自己担任了很多地方政府顾问,为很多企业提供过诊断咨询等等,不一而足。归根结底要有人付讲课费或咨询费。

对症下药,看人下菜碟,捡学员爱听的说,是某些专家讲课的脉络。为这些大师和专家们买单的主要是企业界人士,如何把集体企业变成自己的、如何把国有资产合法地划拉进自己腰包、如何把合伙人挤走,这些都是企业家们关心的,那么就捡大家爱听的讲。至于是否有真知灼见,倒并不重要,全国这么多人呢,能蒙个千八百号的就够本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那些没有具体管理经验,没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的大师和专家们,真能带领企业走出泥潭?真能写出什么管理圣经?那些习惯于在书斋里指点江山,意淫天下的经济学家们真能开出什么好药方?鬼才相信呢!

发展经济和经营企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是正经路子,专心致志谋发展,一心一意搞经营,就会开创一片新天地。

中国人历来有迷信权威、迷信理论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发展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大敌。经济和管理是实践的学问,所谓理论也都是基础概念性的东西、是一些事后经验的总经,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市场在变化、情况在变化,勇于实践,敢于变革才是正途。

当然,作为一种知识的丰富,一种视角的补充,听听专家学者们怎么说的,也还是有益处的。

    进入专题: 自由来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56.html
文章来源:燕园评论首发(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