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禅即吾人本性,若达此本性,即为具眼禅师,于诸法毕竟自在。于诸法毕竟自在之禅师,深契诸法性相因果,不仅自能解脱种种束缚,且能随缘授手,当机为人解缚。此种大智大用,昔曾从唐宋禅门宗匠闻而知之,今复从当世二三尊宿门下见而知之,云门宗第十三代佛源妙心禅师当为其中之一。
梅州千佛塔寺住持明慧法师,乃佛源妙心禅师高足,也是我国佛教界高德长老尼。法师学有渊源,早好诗道,初登诗坛,便有“曲径穿花西复东,心随船入碧波中”等属词典丽、诗意超迈之句。未几,法师发心出家,依止佛源禅师参禅学道。在禅师座下,法师谨遵圣教,不计晨昏,抠衣参究,饱受钳锤,深领法益。
安禅接众后,法师随方就圆,广开法门,诗词自为一大方便。出尘后的法师,生活简朴,心甘淡泊,每有吟哦,无论诗境、意象、章法、句法或字法,皆不可与从前同日而语。
我国号称诗国,道人多以诗济世利人,诗由是有雅俗之分,而人多不知之。雅诗者,乃造于道者之诗,依诸法实相为体,以直显其所见真谛为相,以遮破世人所执诸相为用;俗诗者,乃昧于道者之诗,依诸法假相为体,以描摹其所见俗谛为相,以自缚缚他为用。一言以蔽之,雅诗乃本于实相归于实相之诗,俗诗乃本于情执归于情执之诗。禅师吟咏,号称禅诗,固属前者。为免世人以俗乱雅,或误雅为俗,天然函昰禅师特称其诗为“似诗”,谓道人之诗,形式上为诗,实则是法眼禅师所谓总扬大事因缘、共赞诸佛三昧之偈。其余诸法,概莫能外。
明慧法师之诗,吾人当可作如是观,而法师对此亦有自觉。法师自忆,庚午年(一九九一)夏,湖南麓鹿诗社唱酬于云门,法师应请与会,“为避免世间风花雪月之作,引导他们感悟禅”,法师率先填写《满庭芳》一阙。词中“荡荡无挂碍,白云渺渺,物我俱忘。门外不相关,莫话沧桑。自古骚人墨客,夸妙笔,难敌无常。从今愿,同登觉岸,相约渡慈航”等语,直追古德妙词。集中偶有文质难兼顾之作,法师宁以文从质,而不以文伤质,其根本原因在此。
如此说,绝非意味着法师不追求作品形式与内容双美。禅贵妙悟,故禅师说禅,每不说破,盖“一落言诠,皆成粪土;诗亦贵妙悟,故诗人作诗,重含蓄蕴藉,若“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法师深谙此道,并悉力行之,集中许多篇什,无论偈(颂)、诗、词、联,既可视作习禅者参究之公案语录,亦足当得吟诗者追摩之雅韵高风。相信有缘人手此一册,定然不会空手而归。
本人虽归心禅道、好尚诗词,而于佛心宗未识门径,于诗禅一道又岂敢曰知?每念及此,实怀惭愧。蒙法师错爱,委以序文,备感惶恐,曾力辞不敏。然感法师禅心一片,慈护有加,遂不揣谫陋,聊献蒭荛。行家里手,辱承亮之。
戊戌季秋吉旦于广州客村梵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