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企业家应该相信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76 次 更新时间:2019-12-25 22:13

进入专题: 企业家   市场   科学技术  

胡德平 (进入专栏)  


一、企业与风险共存


今年11月15日,在“中国民商论坛”和中日企业友好交流会上,有一个讨论题目是“我们应该相信什么?”这里的“我们”是狭义的指称,是指企业家群体。毫无问题,广大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大家都表示相信改革开放的宏观国策。如果再往下分析的话,有的表示相信市场;有的表示相信新时代新的科技革命;有的表示相信国运;有的表示相信下一代的企业家。会议还有一项议程就是问卷调查,其中有一栏目是“企业应对风险的重点是什么”?测评中高达80%以上的目标认同率是 “聚焦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句话的本质含意就是相信商品的竞争力。


怎么看商品的竞争力呢?资本是逐利的,这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也如此。但利润又产于何处呢?我认为只能产生于商品和服务上。这几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和今年美国科斯科在上海的销售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商品只有经过惊险的一跳才能转换成货币,否则摔碎的不仅是商品,同时还有企业和商品所有者,这是《资本论》中的话,我相信马克思这种观点。就是企业资产、股票的变现也有惊险一跳。所以,我认为企业、企业家的命运是和商品终身连在一起的,是和风险终身连在一起的,也是和企业家的价值观终身连在一起的。有了终身的价值观,在风险面前也会有勇于求战,挑战风险的精神面貌。


在科技企业产品的生产上应相信什么?我认为应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产品价值观。科技研究中的设想、模型、公式,若在实验室中,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成功,成为科研成果,这是科学家、科技专业人员的发明创新。有人把这一过程比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或从“0”到“1”的过程。企业家的贡献创新则是要把“有”变为“多”,把“1”变为“N”,表现在生产力的产品上,表现在推动时代变更的第一生产力的产品上。


据此,我认为应该兴办各行各业的大中小型的实验室,使科技企业免费或低费用使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相应的科学家应紧密合作,科技人员占用企业股份、期权应成常态。科技企业在从无到有的转换工作中,似应考虑减免税收。在从有到多的商品生产中,产生的利润是巨大的,才可以征收所得税。总之,政府发挥作用的余地,其空间非常巨大。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怎么提出来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出自中国科学院向毛泽东主席和国务院请示的《汇报提纲》。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汇报提纲》共撰写过六稿。前三稿是中科院负责起草的,后三稿由党内理论家改写。前三稿文件的名称是《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后三稿改名为《汇报提纲》,以后统称《汇报提纲》,据中国科学院编写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书中介绍:“这是《汇报提纲》第三稿,它与被‘四人帮’作为‘三株大毒草’之一进行批判的第一稿没有原则的区别,‘四人帮’印发的虽是第一稿,但着重批判的则是这一稿的内容。(《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P.129)


《汇报提纲》第三稿中谈到“生产斗争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章节时,提纲有如下论述:“科学来源于生产,又指导生产、促进生产。怎么才能多快好省发展生产?决定的因素是人,一靠人们的高度政治觉悟、革命干劲,二靠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科研要走在前面。”(同上P.13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汇报提纲》中一个重要观点,但并非是提纲起草者的发明。谁是最先提出这一观点、命题的人呢?国家科学界的老同志说,这是毛泽东同志在讨论《科学技术十年规划》时讲的话,另一些与会的政策理论专家,遍查了会议记录却没有查到此话。耀邦同志和起草组的其他同志都同意在文件中引出此语,同时鉴于此话是否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有肯定和质疑两种意见,所以引用此话不注明是毛泽东的语录,也不用黑体字。


我的理解是:第一,耀邦同志和起草组的同志都关心当时中国的经济问题,生产力能否迅速发展的问题;第二,此语和中科院的本职工作和新领导的当前工作密切相关。所以他们以极大的努力和热情对待此语,并坚持将这一观点写入文件之中。后三稿的指导思想是,此语反映的观点确实正确,至于是否是毛泽东的观点,不妨在文件中黑体中标明,和其它三十一条毛泽东的语录并列在一起,请毛泽东同志审阅,如果圈阅了,同样就是毛泽东的观点。但毛泽东两次回答邓小平,他不记得说过此话。但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前三稿被列为“大毒草”,受到批判。参与起草《汇报提纲》的同志都受到了批判,谁都没有幸免。


三、批判中的补课


1975年11月初,清华大学首先揭开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序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当然作为一种新的反动观点进行了野蛮的批判。撰写《汇报提纲》的人都“闲”下来了,半年以后又发生了唐山地震。1976年7月的某一天,于光远同志到富强胡同看望耀邦同志,两人不免发泄了一通对批邓的不满,几句话后就转到学术、理论问题上了。耀邦同志正好在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五分册。于光远同志问:“你怎么还在看这本书?”(《怀念耀邦》第二集P.36)耀邦同志回答说,在批邓中科学院有人说,他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的一个论点介绍出来,是歪曲了马克思,因此他想再仔细看一遍。(同上P.36)于光远同志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大家,两人一起翻起书来,很快找出书中五段文字,阐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于光远同志对《汇报提纲》总体思路是有贡献的,在第二稿中,他曾经写出这样的意见:“在判断科学是非上要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持有某种见解的是多数还是少数、是青年还是老年、是党员还是非党员作为标准。”可见《汇报提纲》文件的形成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是何等解放。(于光远:《从“汇报提纲”到“难兄难弟”———忆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马克思这五段文字比较晦涩难懂,我不再引用原文,只想根据附在本文后的这五段文字,概括几点看法,供读者评判:


第一,知识、技艺的积累,社会的智慧所含有的一般生产力,表现为固定资本的特性。


第二,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


第三,大工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源,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织机都是物质的智力。


第五,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变成了直接生产力。


第六,社会的劳动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力量,最后是通过机器转移到社会生产力上的技巧。


传统观念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上这些观点把生产力的认识水平大大丰富了,并且触及到今天经济学上的脑力劳动者和迅速扩张的白领工人及无形资本、人力资本、人工智能等新的观念问题。它在肯定劳动者的前提下,不但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直接的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


于光远同志讲:“我和耀邦两人就对马克思这五段话的意思是努力领会一番,认为书中马克思虽然没有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可是明显地讲了那样的意思”。(《怀念耀邦》第二集P.36)文革中,被打倒了的老同志在恢复工作的刹那之间,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对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课题的认真探讨,并勇敢提出了符合时代的政治主张,力争时间为人民多做贡献的精神,值得后人记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值得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以至整个社会都应相信的一个经济信条。


四、水落石出


文革结束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和宏观规划都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特殊的、突出的地位。在我国的宣传舆论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使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语频率也是经常贯入人耳的。这一观念传播的历史轨迹究竟如何?毛泽东同志究竟有无这种科学观念,究竟有无说过此话?这段历史对七十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来说,已是相当模糊不清的了,但作为有兴趣关心党的历史和对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产品的人来说,了解这段历史还是有必要的。


具体参加《汇报提纲》的吴明瑜同志很早就跟我说过:毛主席在听取科技规划汇报时,确有此话,在场同志还有于光远、韩光、甘子玉同志。今年12月12日,我赶到明廷华同志家,他原来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曾任李昌同志秘书。他对这起文革公案,一直萦记心怀。他讲《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聂荣臻年谱》,主编人是周均伦同志。《年谱》中记载了1963年12月16日聂荣臻同志当天最重要的活动,书中记载:


12月16日 下午,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毛泽东说:要打这一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过去搞上层建筑,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要以革命的精神搞科学技术工作。


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的原创还是毛泽东同志。


2003年,周均伦又把中办整理的当天会议有关大事记录稿复印给明廷华同志。那天还有罗荣桓元帅逝世,大庆经验,工业部门要学解放军,不搞理论不行,派遣国外留学生,进口国外书刊等大事。


至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出处终于水落石出了。毛泽东在文革中说过,“不记得说过此话”,还是很含蓄的,他并未否定此话,但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汇报提纲》的主张和文革路线并不一致,且有脱离文革轨道之嫌,所以必须打击。弹指一挥间,四十四年过去了,以当今的形势来看,我们在肯定人的前提下,说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是首要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都是绝不为过的。


2019.12.22


附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五段文字

——知识的技巧的积累、社会的智慧所含有的一般生产力,这样便吸收到与劳动相对的资本里面……表现为固定资本的特性。(P.348)

——正像在价值转变为资本的时候那样,在最近的资本发展上也是以生产力为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P.349---350)

——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力量,已经不是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在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Agentien)的力量……而这种动原却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P.356)

——自然没有创造出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织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P.358)

——社会劳动生产力作为资本所固有的属性而体现在固定资本里面;这所谓社会的劳动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生产过程内部联合的社会力量,最后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社会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P.369)


进入 胡德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企业家   市场   科学技术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60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百年耀邦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