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纪末,印度控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但到 19 世纪中叶,印度已彻底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印度棉纺织业与英国持续抗争了上百年。圣雄甘地号召大家使用手工纺纱机,自产土布来对抗洋布。那时,纺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印度民族主义的象征。
据一些经济史家估计,1800 年,印度工业产值几乎占全世界 20%。可是这个比重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持续下降。1860 年降至 8.6%,到 1913 年就只有 1.3%了。如此大幅衰落,肯定有西方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但单看绝对数值,印度工业产值也有所下降,这就不得不引起学者们的严肃思考。
有学者认为,在这段时间里,印度发生了“去工业化”。纺织业最有代表性。棉花原产于印度,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所以印度各地手工纺织业十分发达。17 世纪末,印度已控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英国从莫卧尔帝国进口便宜的棉布,是当时两国贸易的主要内容。
但到 18 世纪后半叶,英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从此不再向印度进口棉布,只进口作为原材料的棉花,而且把印度当作制成品倾销地。一项针对 1880 年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当时印度每年棉布消费约 291000 吨,其中 54.4%从英国进口。英国棉布对印度的冲击,既可从数量来衡量,也可从价格来衡量。如采用价格衡量口径,英国的影响可能还要大。到 19 世纪中叶,印度已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印度的棉纺产业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遍布各个村镇、持续千百年的小农手工棉布纺织,涉及众多农村劳动人口,产量也不小。可惜绝大部分手工棉布即土布质量不高,只能自产自销,并不进入市场;第二层是高质量、商业化的棉布生产。富裕阶层对高档棉布有不小的需求。可随着英国棉布大举进入,这一层纺织业迅速崩溃,对底层土布反倒冲击有限。
这两个层次的区分非常微妙,有许多技术性问题需要澄清。从消费者角度估计,19 世纪前半叶印度人每年消费、消耗的棉布数量,只是 19 世纪后半叶的三分之二。人民消费数量增加,对印度棉纺织业产生正面的影响,否则受英国的冲击还会放大。
现在缺乏 19 世纪前半叶准确的印度人口统计数据。如根据之后的人口变动速率向前推算,那即使人口增速并不突出,在那几十年里也要增长 50%。假定每家每户都会纺纱织布,土布增速与人口增速保持一致,那么印度棉纺织业受英国棉布的冲击可能被大多数经济学家高估了。
对英国棉布是否导致印度纺织工人大量失业,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派估计,1850 年印度有 600 万纺织工人,到 1880 年只有 240 万,1913 年更只有 230 万。印度 GDP 和人口都在缓慢增长,而纺织产业工人数量却在下降,这就印证了“去工业化”的提法。但另一派学者并不同意这个看法。一个原因是,在这半个世纪里,印度人对棉布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大量廉价英国棉布进入印度,使印度人能以同等价格购买更多棉布。同时,英国棉布进口也极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促使不思进取的印度纺织企业不得不努力提高生产率。所以雇用产业工人数量减少,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英国的竞争,也要归因于印度本土企业的效率提高。
早期,英国输入棉布的附加值并不高,缺乏精美的花样,只能以其价廉取代低端棉布。而印度本土精细加工的高端棉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几十年后,英国对印度输入棉布的数量并没有太大增长,收益却提高很多,即便考虑汇率因素之后仍然如此。对此很自然的解释是,英国对印度出口的棉布价值在不断提高。到 19 世纪晚期,英国棉布终于在高端市场上彻底打败了印度棉布,而把一部分低端市场还给了印度。
面对挑战,印度本土市场在 19 世纪 60 年代前后悄然发生一场革命。一些商人从英国引入织布机,开始用同样技术来生产棉布,与英国人争夺市场。遵循重商主义的理念,英国人总想着把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制成品倾销地,却不曾想它也同样会成为产品生产地。印度为其他的殖民地做出了表率。
印度本土机械化纺织业发源于孟买。一位名叫达瓦的棉花商人,在将印度棉花运往欧美的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他不满足于做原材料贸易,总想着生产。1856 年,他从英国买来机器开始生产加工,到 1862 年,孟买的纺织厂已颇具规模。此后,印度纺织厂规模和数量突飞猛进,纺锤从 1861 年的 338000 个增至 1874 年的 593000 个,印度本土对棉花的需求量也翻了几番。印度纺织企业不仅能满足本土市场,也有出口能力了。虽然此时印度纺织业的规模与英国相比仍十分弱小,如印度纺织厂每年消耗的棉花数量仅是英国纺织厂的 7%,但英国人已经坐不住了,通过一个法案,规定印度对英国进口纱线免征关税。
本来,印度纺织业在这些政策的打击之下必然遭受重创,但 19 世纪后三十年印度金融经历了“卢比贬值”,这一定程度阻碍和延缓了英国纺织品向印度的倾销。可印度很快又发生“卢比升值”,刚缓过气来的本地纺织业大受打击,再加上殖民者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本地纺织业的政策,印度纺织业又一次陷入低谷。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印度民族主义意识开始崛起,对英国人的反抗变得有组织性,而纺织业正是其中的领头羊。
印度的棉纺织业与英国持续抗争了上百年。直到圣雄甘地时代,仍然号召大家使用手工纺纱机,自产土布来对抗洋布。那时,纺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印度民族主义的象征。
原稿刊于 上海证券报/2016 年/7 月/25 日/第 0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