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帛:台湾中产阶层政治参与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57 次 更新时间:2006-09-16 23:32

进入专题: 台湾  

陈子帛  

对于台湾正在进行的反贪倒扁运动,北京一直保持理性的静默。迄今为止,只有若干值得注意的公开表态。

一是温家宝总理在芬兰访问时首度开腔,只有淡淡的一句“这是应该由台湾人自己解决的问题”,但透露出北京对倒扁运动的政策基调;二是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在答问时指出,大陆“不愿见到不幸事件的发生”,希望台湾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民众安居乐业;三是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再度访美并警告,北京忧心陷入绝境的陈水扁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让两岸关系再起波澜,盼美勿坐视;四是北京智库学者表示,倒扁运动失控的可能性不大。

北京冷静面对最新局势

归纳而言,北京不干预,也不希望出现失控乱局,更不希望台湾的公权力完全丧失,最大的担心是陈水扁在宪改问题上铤而走险。其基本的思考倾向是,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只要不触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底线,北京不愿意主动或被动卷入只涉及台湾内部政局的事务。

对此,我们曾经做出了正面评价。但是,为什么北京会有如此冷静的研判和对应呢?

首先,大陆制定反分裂法之后,对台政策出现了重大战略调整。“胡四点”出台,连宋相继访问大陆,两岸除政治之外的交流持续热络,双方综合实力此消彼长,加上中共对台决策和执行系统转换思维观念,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都使得北京此次可以自信、稳健、从容、冷静地面对台湾局势。

其次,对于华人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中国大陆诸多研究机构、学者专家,还处于学习观摩的阶段。决策当局对港台社会转型中的诸多现象,在理论和经验上都还比较陌生,甚至还有观念上的抵触。

在高度发达的资讯传播条件下,北京涉台部门以及学者专家,对台湾资讯的获得远比以往直接和快捷。尽管电视和平面媒体的报道未必能全面反应政治动态,但至少可以触摸到反贪倒扁运动的实质。

再次,笔者曾经在不同场合主张,应构建中国软实力或者“中华软实力”的内涵。北京不能对港台社会的变迁以及民主化的经验教训采取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或言不及义的解读。香港的法治以及相对公正的营商环境在回归近十年之后,并没有出现退步;台湾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民主化转型过程中,不仅促使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使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量获得了极大的释放。

    

社会中最温和的力量

我们可以尽情嘲弄和批评港人参与政治的稚嫩和笨拙,但却不能否定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过程中的守法与透明;我们尽可以将台湾民主政治中的粗糙、民粹主义、暴民政治的倾向视为反面教材,但无法彻底否认的是,不论在香港还是在台湾,中产阶层参政的基本元素在不断彰显,并且已经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本特色。这个特色早在2004年香港七一大游行中就已充分表现,此次在台北的凯达格兰大道也正在凸显。

台湾是中国人社会或者华人社会民主化实践的先行者,人们期待这次由中产阶层为核心的反贪倒扁运动,能够自始自终在和平、有序、自觉、自律、非暴力的氛围下进行。

在和平、守法方面,香港的七一大游行也许是值得肯定的经验。但台湾这次倒扁运动,其实也是城市中产阶层的政治性格。与以往的政治抗争不一样的是,这次没有任何政党的组织动员,大多是自发参与,,不再是单一的、以政治冲突和对决为职志的中壮年,而是上班族、退休人士、家庭主妇、年轻辣妹、穿着制服的公职人员、中学生,甚至是带着小孩的母亲。

他们是社会上最温和的一群人,正在以自发、自觉、和平和守法的方式,呈现公民社会最积极的性格。从某个角度看,这也突出了台湾民主转型所取得的进步。可以说,凯达格兰大道上反贪倒扁运动,包括9月15日的围城之战,是台湾政治的重要界碑。

港台政治进程提供诸多参考

在台湾战后政治史上,在二二八事件之后,从1979年高雄事件,到80年代中后期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一直到90年代初期的“野百合”学运、2000年以来的几次大规模抗争,都没有出现大规模流血冲突,也未曾出现过类似韩国、菲律宾、印尼、尼泊尔、泰国等亚洲地区军人干政和暴民政治的现象。在台湾,这些现象似乎都缺乏随时发生的基本条件。

细心的观察家注意到,大陆媒体这次倒扁运动的报道尺度,出现了极为有趣且细微的区隔:突出的是倒扁,忽略的是反贪。其中的意涵,值得细嚼。

2004年7月1日,香港50万人冒着酷暑,和平地表达了对董建华施政的不满,促使董建华提前离职;2006年9月9日,台湾百万人走上街头反贪腐倒扁。虽然组织者或许有深层的考量和意图,但如果也能促使陈水扁提前交出权力,那就将再次证明两岸三地的中国人社会,是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的目标,并在有序守法基础上,维护公民正当权益、扼制无能贪渎等不法行为。

对于其他地区的主政者,台湾和香港中产阶层以、市民大众自觉参与政治的表现,可以参考和借鉴之处甚多。这是笔者在台北现场持续观察之后的感受。也许是一家之言,但可以抛砖引玉,以便所有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读者诸君继续深思。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联合早报)

    进入专题: 台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