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技术冷战与中美冷战的序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08 次 更新时间:2018-04-26 08:42

进入专题: 技术冷战   中美关系  

郑永年 (进入专栏)  


中美两国的贸易战,至少在言语层面,正在激烈地交锋之中。目前的局部贸易战会不会升级成为全面贸易战?贸易战会不会导向技术冷战?技术冷战会不会升级成为全面新冷战?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如果中美能够在理性引导下,只打一场有限贸易战,不仅两国可以维持正常贸易关系,目前的世界秩序也不至于解体。但如果贸易战失控,最终演变成技术冷战甚至新冷战,就意味着现存世界秩序的解体。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中美关系绝对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人们可以把中美关系称为国际关系的两个最主要“柱子”,缺一不可,哪一根“柱子”倒了,国际体系就会垮掉。

很多人对今天的贸易战很亢奋,也很恐惧。不过,从积极面来思考,一场有限的贸易战也不无正面意义。如果双方都感到贸易战对自己会有重大损失,大家就会变得理性一些,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互相依赖的情况下,民族主义情绪没有多少用处,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找到和冷战期间不一般的行为方式。这对美国尤其如此。在贸易问题上,现在特朗普政府还是停留在“冷战”思维阶段,对今天复杂的世界贸易格局没有理性认识。

很显然,这一波全球化以来,世界产业链发生本质性变化。从前一个国家制造一个整产品,但现在一个国家只制造一个产品的一些甚至一个部件,一个整产品是由众多国家制造的。尽管中国被视为世界制造工厂,但确切地说,中国只是组装工厂。很多产品部件都是由其他很多国家生产后运到中国,中国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从这个角度说,中美贸易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参与产业链的国家。

再者,受贸易战影响的不仅仅是贸易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球贸易体制的问题。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就是为了减少和解决贸易纠纷,但如果一些国家避开国际贸易体制搞单边主义的贸易战,那不仅破坏国际贸易体制,也大大打击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体制的信心。这一点,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刚过去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得很清楚,他认为贸易战会对多边国际贸易体制产生灾难性后果。

就中美关系而言,贸易战也会促使双方意识到,在推进国内工业化和现代化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例如,美国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消费多少,就会影响到中国;反之亦然。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大国,在全球化时代如果过于自私,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外部反应。

如果这次贸易战能够促使人们思考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中美关系重建,更有利于国际经贸关系甚至整体国际秩序的重建。

全面贸易战爆发的几个方向

贸易战会不会朝这个积极方向发展?经验的看,概率不是没有,但很小,更大概率是往更坏方向发展。如果全面贸易战爆发,中美之间的冷战就会变得不可避免。实际上,至少就美国强硬派来说,贸易战是新冷战的起点。从贸易战到技术论战再到全面新冷战,这里的逻辑和路径都很清楚。

最近几年,很多学者把今天的国际格局比喻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格局。一战之前也经历了类似今天的全球化,至少在欧洲国家之间,经济上互相依赖的程度,并不比今天中美两国之间低;同时,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不低。当时人们也不相信战争会爆发,因为国家间的战争就是互相伤害。不过,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并且是热战。原因很简单,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人们做出直截了当的选择,那就是“国家安全”。今天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逻辑地说,贸易依存度既可提高,也可减少,甚至脱钩。

就中美经贸关系而言,前些年美国一些学者把两国关系称为“中美国”,中国直到今天仍有人把中美关系称为“夫妻”,即使是不情愿的、甚至强迫的“夫妻”。不过,这样的看法过于简单。“夫妻”不仅可以离婚,还可以成为仇敌。

如果美国强硬派想把中美关系引向冷战,那么这次贸易战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第一,贸易战减少中美贸易依存度,直到最后脱钩。第二,美国向盟友发出信号,并开始调整和强化和盟国的关系。在两国贸易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开始冷战,美国对自己的伤害会很大。贸易战便是一个调整时期,逐渐把成本减下来。一旦脱钩,政治上甚至军事上的冷战便开始。一个明显事实是,美国的贸易战不具普遍性,即针对所有国家,而是专门针对中国,美国已经把对盟友和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区分开来。

这里还有一个人们没想到也不肯面对的问题,就是即使这场贸易战因双方觉得对自己不利就不打了,在危机时刻戛然而止,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国也已得到想要的效果,就是拖慢中国崛起。正如一些观察家所说,今天中美两国已经开始了技术冷战。正如美国政策界和决策圈所公开明示的,美国发动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制造2025”。

对中国来说,“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长远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但美国并不这么看。美国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超越美国甚至威胁美国的计划。事实上,中国内部也有不少人(至少在知识界)把此视为中国超越美国的计划。这些年来,不少人不是把中国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目标,而是把超越美国视为目标。给国际社会的一种强烈感觉就是,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超越美国。这种过度的宣传更强化了美国西方对中国的忧虑或者“威胁感”。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发展也已经累积到一定水平,在一些领域赶上甚至超越西方,西方感觉到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在这个情况下,如何拖延甚至遏止中国的技术超越,是西方战略家这些年在对华政策上所考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个层面,可以说,技术冷战也具有必然性。

今天西方的普遍共识是,尽管中国技术发展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这么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西方技术在中国扩散。西方认为,中国是这一波全球化最主要的受益者,因为中国是从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西方技术扩散和西方向中国开放市场是两个主要因素。就向中国开放市场来说,西方促成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成为经济活动,“西方技术+中国劳动力”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就技术来说,高铁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要防止中国在技术上超越西方,西方也必须在技术上做文章。很多年里,西方对中国的所谓“工业信息谍报战”,及中国企业对西方企业的“技术转让”要求一直耿耿于怀。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已经明确把如何阻止中国这么做提到政策议事日程中。特朗普上台后,尽管很多方面和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驰,但在对华政策上不仅具有一致性,且更进一步。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防范心理也越来越甚。

美国两党形成“统一战线”

因此,尽管这次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及其贸易战的方法,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认同,一些政治人物甚至持批评和反对态度,但在针对“中国制造2025”方面,可以说整个西方达成一定“共识”。在美国国内,无论亲华还是反华,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这方面更可以说结成“统一战线”。

怎么和中国进行一场技术冷战?目前来看,西方主要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西方防止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尤其是防止高端技术出口中国。另一方面,西方防止中国企业进入西方市场,尤其是高科技领域。西方总是把技术进出口置于西方“国家安全”的概念构架中去认知和讨论,明显表明西方把经济和国家安全绑在一起。一旦冷战爆发,西方在这方面的动作会更大。尽管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西方怎么做都难以围堵和中止中国崛起,但必然会拖慢中国崛起。

没有多少人预见到今天的中国国际形势,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改变。尽管在冷战结束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一波接一波,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所有这些声音被简单地视为“冷战思维”,被人们人为地忽视了。尽管美国强硬派一直没有中断过制造新冷战格局,但在全球化时代,一场新冷战被视为是不可能的。尽管美国方面多年来一直在中国周边挑衅(尤其近年来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但因为中国有效地应付了这些挑衅,人们便很藐视美国,觉得美国不过如此,没有能力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挑衅,或者进行一场新冷战。

现在国际局势巨变,很多人不能理解,就简单地说是特朗普个人的错误,认为是特朗普个人“非理性”甚至“疯人行为”所致。特朗普个人因素当然很重要,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决策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特朗普政府的决策模式是商人+军人。这个模式让决策效率大大提高,但缺失中国人所说的“权衡”过程,容易导致在外界看来是“非理性”甚至是“错误”的决策。不过,特朗普政府本身就不会有如此认知。在他看来,他所做的正是美国很多届总统想做而做不成的一些事情。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美国正在做其应当做的事情,中国也会做出其应当做的回应,这就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上有“认知”(perception)和“错误认知”(misperception)的分析,无论是“认知”还是“错误认知”都不是对错的道德判断,因为两者都是“社会事物”,一旦产生了,都会对现实政策产生影响。

美国正在发动的贸易战或冷战,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能取得如此大的内部建设成就,主要是存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这样一个和平国际环境,是中国和外在世界互动促成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国际局势做了一个正确判断,那就是和平与发展是国际两大趋势。

根据这个判断,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反过来促成了世界发展与和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正确判断和中国本身的努力,中国能够经历40年的和平国际环境。今天,不利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又回来了。中国无可、也不能逃避现实,只能直面。中国如何应对,不仅决定自己的前途,也将决定世界的前途。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技术冷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66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