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保:从资金运动的变化,探究金融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安徽金融问题调研的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3 次 更新时间:2018-03-23 17:03

梅兴保 (进入专栏)  


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从了解资金运动的变化入手,可以窥测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最近,我们在安徽围绕资金运动的方向和特点,主要就信贷资金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就有关问题到上海作了对比研究,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安徽是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中部省份,经济总量即GDP约占全国的3.5%左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从安徽省社会资金投入的结构来看,2000年与1995年相比,增长第一位的是直接融资,第二位的是国家投资,之后是自筹资金,贷款投入、利用外资增幅降低。安徽省的社会资金投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外资流入少,且呈下降态势;二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规模过小;三是政府投入资金增加,主要是国债项目增加投资较多;四是企业自筹及其他资金构成安徽省社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五是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逐年下降,在全部社会资金投入总量中占比降低,贷款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减弱。现在,安徽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下降,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资金的超负荷运营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安徽省资金运动的上述变化,在总体上是正常的。一方面反映了安徽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已逐步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也反映了这几年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整顿金融的措施综合发挥了作用,安徽经济结构和金融发展中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得以暴露。


(一)安徽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是影响信贷投放规模和增速的主要原因。全省经济基础仍较薄弱,经济运行的基础不够牢固,有效需求不足。全省固定资产保持在适当水平、银行配套贷款难以增加。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九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差距有所拉大。消费需求层次较低,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二)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偏高,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规模小,容纳信贷投放的能力较弱。安徽省国有经济比重大,亏损面大、包袱沉重,符合信贷条件的国有企业较少。而私营个体企业规模小,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数量少,难以形成有效信贷需求。


(三)社会信用较差,影响信贷投放。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而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维护金融合法债权方面态度消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四)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金融机构被迫调整信贷,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安徽省的信贷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造成贷款大量沉淀,削弱了银行继续增加贷款的信心。


(五)各商业银行健全统一法人体制,普遍建立内部授信制度,同时,全面加强信贷管理,制止了贷款的无效投放。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为防范信贷风险,强化一级法人管理,1997年后,将信贷审批发放权力上收,对分行实行统一授权授信。而安徽省历史上存贷款比例较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在全国基本上都是三类行,获得的授权授信额度比较低,上级行一般核定的新存贷比较低。


此外,为了贯彻国家扶优扶强、淘汰落后的政策,商业银行普遍把新增贷款相对集中于大中城市、大公司、大项目和高效成熟型企业上,有利于大企业的扩张,但也影响了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如何做到既增加投放,支持经济发展,又能很好地防范金融风险,这是金融机构永恒的主题。



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组织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急需发展的地区和产业,是地方政府和金融等部门共同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地认识资金运动,把握其运动的规律,在遵循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聚集资金,分配资金,为现代化建设服好务,对于这一宏观政策问题,我们通过对安徽这几年经济情况的分析和对上海的对比研究,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金运动。


金融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就是聚集资金和分配资金,调节不同地区、行业、单位、个人之间的资金余缺。由于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在一个地区聚集和分配资金的规模和速度,在国家没有特殊政策的前提下,受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可以通过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结构的调整、融资方式的变化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扶优、扶强、限劣”,这就使安徽这样的省份在资金的分配上不但不处于优势,而且会处于劣势。


对社会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的运用,我们不但要看总量和规模,而且更要注重资金投入的质量和结构。没有效益的资金投入增加,是不良资产的增加和金融风险的积累。国家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而且强调有进有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必然引起资金的跟进和退出。前些年,安徽省传统产业中淘汰、限制类企业比重大,占用的资金多;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有所为的项目少,而有所不为的项目较多,这就必然引起资金投入增幅的下降。近年来,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国有企业大多走出困境,银行存款增幅较大,这就使安徽出现了银行存差增加的多年未曾有过的现象。因为银行在全国实现统一法人,资金可以统一调度,基层行的剩余资金有偿上划总行,总行则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战略,向效益好的地区和产业增加投入。安徽省要遏制贷款增幅的下降,增加资金投入,就必须把省内的企业做大、做强、搞活,必须争取一些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必须引进外来资金,否则,信贷资金不可能有大的增加。


(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这是一个区域增加资金投入的重要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融资的渠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资金运动呈现人格化的特征,间接融资要讲求信誉,诚信至上;直接融资要求规范运作,公开、公正。根据上海的经验,良好的信用秩序和投资环境要依靠全社会来创建。就政府和金融系统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是地方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及时向各金融机构通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通报有关政策,提供良好的投融资项目,让银行自主选择;二是政府牵头,组织金融、司法、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形成安全工作体系,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三是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特别是各中央金融单位的分支机构,要加强联系和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有的地方出现政府引导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引起投融资环境的恶化,进而引起资金流入的减少。各地应该认真汲取这种教训,引导企业遵守信用,规范经营。


(三)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满足资金需求。


从宏观上分析,资金运动直接受货币政策的支配和影响。像安徽这样的省份,应重点使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出现的资金困难和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而增加的资金需求,人民银行要发放再贷款予以支持。努力发挥再贴现杠杆作用,促进票据市场发展,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使用商业票据,拓宽融资渠道。利用金融形势分析会、银企座谈会、资金需求推介会等形式,大力推进银企、政企合作。


(四)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


要加强金融创新,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发掘和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以支持有成长前景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为突破口,在信贷、结算、咨询服务等方面,全面改善对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办消费信贷业务,重点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使个人消费贷款成为安徽省新的信贷增长点。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考核机制,科学划分下级行的信贷权限,适度下放信贷管理权,在存贷比例和贷款指标分配时要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农业比重大的地区要给予适当照顾,不搞“一刀切”。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奖惩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五)发展直接融资,减轻信贷负担,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监管,规范资本市场秩序。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辅导和指导,为其顺利发行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将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结合起来,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以上市公司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格局,盘活资产存量,达到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的目标。三是上市公司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机建制,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设立独立董事、严格内控制度和规范财务管理等制度性措施,解决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突出问题。同时,对违规的证券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也要果断处理,达到退出条件的从速退出。四是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的公开承诺,安排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和资金安排进度,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对募集资金的使用管理很规范的上市公司,应简化再筹资的审批程序,促进资金向这类公司集中。



根据调研分析,对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对贷款质量的分类应尽快考虑与国际接轨,逐步实行“五级分类”。现在,对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的考核实行传统的四级分类,而对外资银行则按五级分类。据调研,中资银行如按五级分类,其不良资产比例将提高10个百分点。某银行的负责同志认为,传统的四级分类最大的缺陷在于按期限划分质量标准,容易诱导注重事后管理,不利于对贷款质量的事前管理和跟踪监控,而且很容易通过借新还旧等方式造假。建议尽快推出五级分类方法和相应的会计制度。


(二)要关注短期资金长期运用可能带来风险隐患。现在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类存款,期限较短,而投入到基础设施和个人住房、汽车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个人住房贷款期限都在10年甚至15年以上,不能掉以轻心。要尽快研究并试行住房贷款证券化的问题。住房贷款证券化,不仅解决了短期信贷资金长期使用的问题,而且能刺激住房消费,并使相当一部分积压在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不良资产随之激活。


(三)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引进国外知名的大企业资本(其股本总额控制在25%以内),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几家大投行,共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为国有银行创造条件,准备上市;二是聘请知名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同时,确保董事会、监事会按章程行使职权;三是完善综合经营、分账管理的架构,为改革提供新鲜经验;四是全行实行企业化管理,取消行政级别,改革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五是按照国际惯例计提呆账准备金,及时核销呆坏账,同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以后有两类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法人机构的外资银行,股本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及信贷资产质量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二是外资财务公司的定位不明,业务经营困难。要扩大对外开放,引导并支持已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完善法人治理,帮助外资财务公司调整功能定位,克服暂时经营困难。此外,逐步把过多的储备外汇用出去,满足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


(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央行、银监和证监部门要联手监管,防止信贷资金违规大量流入股市。对基金管理要尽快立法,以便规范管理。同时,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对证券投资者的教育。现在社会上股评讲座很多,弄得不好也容易出事故。有一次,周道炯同志应某机构的邀请,来为上海市民做有关证券市场情况的报告,结果被买票进入会场的听众(主要是股民)轰下了讲台,因为股民不愿听大道理,而只要求回答买什么样的股票能赚钱。结果形成尴尬局面。


二是要妥善处理减持国有股所得资金的分配问题。据有关调查对象反映,中央企业减持国有股的资金统一上交国家社保基金,地方没有意见;地方办的企业特别是用预算外资金办起来的企业减持国有股的资金,不应交中央,而应纳入地方政府社保基金。这个问题不解决好,难以避免地方为防止减持国有股的资金上交、而出现国有股协议转让、回购(即上市公司买回上市公司国有股、使国有股本缩小)以及随意拍卖国有法人股的违规行为。


三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许多上市公司股权比重不合理,一股独大,致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名存实亡。兼职过多,经理层与董事会难以分开。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往往难以按照招股说明书承诺的进度完成使用,资金投入后效益也不明显,直接影响了公司形象和投资者信心。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也普遍存在。监管部门对这些问题要抓紧解决。


四是加快对期货品种开发上市的工作进度,适时推出新的期货品种,活跃期货市场。当前,应结合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适时上市大米、玉米、白糖、棉花等商品期货;同时,开发石油、钢材等重要的工业品期货交易,并积极研究和推出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为证券市场提供资产组合避险工具。


五是证券公司承销企业股票上市的行为要规范。现在,股票上市的规则改革以后,券商很牛气了。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股票上市,到处乞求承销券商。券商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多收或提前收取巨额费用,一只股票上市的承销费往往超过一千万元,证监会要作出规定,进一步规范券商的承销行为。证券公司利润大、包袱轻,是地方财源新的最大的增长点,也是各方面安插人员的好单位。证券公司一方面要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绝不能重蹈信托投资公司的覆辙。


(六)保险市场呼吁新的保险法律法规。《保险法》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最为严厉的时候颁布实施的,至今没有实施细则,与现在保险市场发展和开放的形势很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保险资金运用、保险监管和再保险等方面与现行做法差距较大。实际上,法律未修改,但资金运用的渠道已放开了一部分,以致中资保险公司只认红头文件而不认法律条文,而外资保险公司首先遵循的是法律条文,他们不习惯我们的做法,认为中资公司是在做违法的事。因此,保险法律要修改,实施细则要尽快出台。另外,按过去设计的生命周期表推出的寿险品种一直认为是盈利的,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上海市平均寿命超过76岁,女性的寿命更长。据测算,利差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上海寿险已存在“死亡差”损失风险隐患。这个问题要引起注意,老的险种不做了,但新的险种要尽快推出来。


(本文是作者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时,于2001年下半年到外地调研后抓住安徽省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撰写的调研报告,其中部分内容刊登在2002年1月21日《学习时报》)


进入 梅兴保 的专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03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