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与中国签订2535亿贸易大单的现时,却针对中国提出基于“两洋愿景”的“印太”新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部分就是弱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密切关注中国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Robert Kapaln曾表示:南海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战场。故南中国海问题依然是此政策的重点。
中美关系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因为目前世界格局就围绕着中国能否崛起和美国是否会衰落这个主线而展开,中美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对手,这种格局在今后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特朗普本月亚洲之行访问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五个国家,其中的中国之行无疑是重中之重。美国与中国签订2535亿贸易大单的现时,却针对中国同时提出基于“两洋愿景”的“印太”新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部分就是弱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密切关注中国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刚刚发布的《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授权国防部长马蒂斯建立“印太稳定性倡议”,评估中国海外活动对美国国防的影响,特别提出推动美印高级国防合作。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Robert Kapaln曾表示:南海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战场。故南中国海问题依然是此政策的重点,自然也关系到中国的崛起进程。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充当着世界各地区平衡者的角色。战后美国在亚洲建立了以华盛顿为中心,在经济和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为两大支柱的双边同盟网。其中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台湾。美国主导的双边网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地区稳定,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但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中国的崛起,这个网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菲律宾以外,其他国家的最大交易伙伴,几乎都已经从美国变成了中国,美国的双边同盟网路的经济支柱已经开始松动。
从军事层面上来说,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宣布从台湾撤军,美国同台湾的同盟关系已经结束。80年代,因为新西兰在核动力舰艇进入问题上同美国产生了分歧,美新同盟关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90年代初,菲律宾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会通过决议不允许美国继续驻军苏比克湾基地,而泰国则在柬埔寨问题解决后始终拒绝美国在境内部署军队和永久基地。
在此背景下,亚洲美国同盟国家中的一些人开始怀疑,美国是否能有效地再充当亚洲平衡者的作用,是否能够兑现美国对盟友的安全承诺。而美国国内也面临着国防预算下滑、社会严重分化的情况,再考虑到中国迅速地崛起,令许多人担心,美国是否还能有力地介入海外事务。
1994年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美济礁事件,使美国开始注意南海地区的岛屿争议问题。但2009年以前,南海争议并非美国与中国,以及美国与东协关系的主要议题。但此年的5月13日是联合国大陆礁层界限委员会设定的各国提交其所主张的外大陆礁层界限的日期。南海周边各国纷纷提交自己的主张。这其中中、越、马、菲及印尼在南海都有重迭及争议,使南海争端更加复杂突出化。中国提交的照会提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①并附上南海U形线地图。根据中国国内法的主张,如果采用直线基线方法连接群岛,那么南海整个核心区域都在中国领海之中。②也是从该年起,中国采取实际行动来展示其对南海特别是U形线内区域的管辖权。故此年3月发生“无瑕号事件”、6月发生“马侃号撞毁事件”。以越南为首的相关争议国家极力拉入美国以对抗中国。
中美因南海区域围绕着82年《海洋法公约》中的第7条(直线基线)、第17条(无害通过)、第20条(潜水艇和其他潜水器)、第47条(群岛基线)、第58条(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义务)、第60条(专属经济区内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第121条(岛屿制度),以及第301条(海洋的和平使用)等条款存在着分歧。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从外交上围堵中国。2010年前国务卿希拉蕊走访巴基斯坦、阿富汗、韩国、越南、印度、菲律宾、泰国,提出愿意介入协调中国大陆与东协国家南海主权纠纷。
2011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利用在自己的老家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中主动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的新亮点,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2012年6月3日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强化美国与传统盟邦和新的合作伙伴的关系;二、调整军事部署态势;三、运用创新概念、能力与能量确保美国继续有效和高效地为创造安全环境做出贡献,并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提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09年11月,美国也正式宣布美国将参与TPP谈判,强调将以此促进美国的就业和经济繁荣,为设定21世纪贸易协定标准做出重要贡献,要建立一个高标准、体现创新思想、涵盖多领域和范围的亚太地区一体化合作协定。但美国政府参与TPP的实质是在经济上围堵中国。
美国政府声称,美国对东亚地区的责任和义务是坚定的、不变的。美国有责任为该地区盟友与伙伴提供安全的保障,阻止由于中国崛起而形成的权力真空,这就需要美国继续在南中国海地区,开展积极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要使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信,美国正在致力于亚太再平衡战略,尤其是东南亚再平衡战略。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目标是加强安全防卫,促进经济繁荣,培育民主观念,确保人的尊严,“塑造一个更加稳定,安全的环境,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经济投资环境,一个尊重所有国家普遍权利的更加自由的政治环境。”美国努力地使亚太地区的美国盟友相信,美国将在亚太稳定方面依然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美国通过轮流布置频繁出访、增强与有关国家军事联合演习等方式,诸如美、韩之间的“乙支自由卫士”、“关键决断”及“鹞鹰”联合军演,美、日、澳三国的“对抗北”联合军演,美、日的“利剑”及“得刃”联合军演,美泰的“金眼镜蛇”、美盟的“卡拉特”、美印的“马拉巴尔”、美菲的“肩并肩”、美泰新的“对抗虎”、美印的“对抗印度”,加上美盟的“环太平洋”、美澳的“护卫军刀”、美国的“勇敢之盾”、美蒙的“可汗探索”等,体现美国在该地区的强大的军事存在。
不论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还是参与TPP,都是中国在南海地区实力增强所使,故美国方面认为,从战略层面上讲,南中国海问题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试金石。
二、美国“航行自由”的本质
众所周知,世界每年有一半以上海上货物要通过麻六甲海峡,伊米基塔海峡,龙目海峡。这些海峡是连接印度洋与南中国海的重要通道,大量海上货运,要么从南海地区运出,要么运往南海地区。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世界近1/3的原油,逾一半以上的液化天然气贸易,都要通过南中国海。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海上交通评论2011”显示,2010年约84亿海上贸易货物通过南中国海地区,这个重量比全球年货运总吨位的一半还多。若以美元计,全球每年通过南中国海海域运送的石油资源、货物、材料等,总价值达5.3万亿美元。这其中美国的贸易总额占1.2万亿美元。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蕊·克林顿,在参议院的证词中,将确保南中国海地区畅通无阻的合法商贸往来形容为美国的最重要的利益。
但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并不是指中国在南中国海域对海上合法贸易进行阻挠,中国已经多次严肃地指出,中国不会干预海上贸易活动,也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反对美国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实施监视活动。美国的南海航行自由,实际上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畅通无阻的合法商贸往来;二是指实施非敌对军事行动的权利。从本质上讲,美国认为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执行任何军事活动是允许的,在这样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美国方面认为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其他国家可以在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公海自由,这种公海自由,包括和平时期的军事活动、军事监视调查等活动。这种活动也没有必要通知相关沿海国家,并得到其同意。对此中国提出强烈反对,认为任何国家在未通知中国得到中国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实施海上侦察活动,都是对中国国内法及国际法的公然践踏。中国坚决地反对并认为这是不友好的敌对行为。这种意见分歧导致多起严重的国际事件。
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并不是贸易上的,而是以贸易为藉口的“军事行为”。美国的观点形成于1994年10月,克林顿总统在洛杉矶会上交给国会的会议文件,后来该文件得到美国国会的正式批准。此次会议谨慎地平衡着沿海国家与其他海洋使用国家之间的第一诉求,详细规定了军队与商业飞机、航船在海岸国家所辖海域及公海上或上空通行的权利。根据此次会议的精神,所有船只飞机都可以从水面、水下或者水上通过国际航道于群岛。另外会议还规定,在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上,水面航行、水上飞机及水下作业,都享有公海自由。该文件还进一步指出,诸如停泊船只起降飞机、操作军事装备、情报搜集、军事演练与考察等,都应属于公海行为。
美国以国内政府决策文件作为南海“航行自由”国际法依据,但却拿联合国海洋法作为幌子。美国政府认为依据海洋法第58条,③根据这些条款,所有国家都有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实施军事活动的权利,然而在拥有这种权利的同时,使用他国专属经济区的国家,应适当地顾及沿岸国家的资源,或其他权利,这是各种船舶所属国的义务。另第58条第三款规定,其他使用他国专属经济区的国家,应适当地顾及所属国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不是《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但在1988年时公布了12海里的领海。1999年时公布了24海里的邻接区,并在1983年公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而相应美国对第58条的解释为:“所有国家都享有航行飞越的公海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包括军事活动,例如飞机和飞行器的锚泊、发射和降落、军事装置的操作、情报的搜集、监测和侦察活动、军事演习、行动和进行军事测绘。”④可见是美国单方面延伸了海洋法第58条,并要求其它国家认可。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是沿海国家与海域使用国家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沿海国家要管理与保护本国的海洋资源,而海域使用国家想确保本国在海上航行飞机过境的自由,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军事目的的活动显然不符合海洋法公约。但美国方面却认为,中国对专属经济区内所属权利的“延伸”,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悖逆,并认为“所有国家都可以在事先不与海域所属国打招呼、没有征得所属国同意的情况下,在该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军事行动,这是合法的。”同时美国也加强其“延伸”的实际操作,在2000年对中国经济专属经济区实施军事侦察达四百多次,这才导致2001年美国EP3电子战飞机与中国海军战斗机在南海上空相撞。⑤中国战斗机近距离跟踪美国海军P-8海上巡逻飞机,也引起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外交风波。
美国并不是联合国海洋法签约国,却以联合国海洋法为藉口,来行使其军事权力。特别是所藉口的第58条根本没有涉及到军事活动的相关规定,显然是美国在有意“延伸”海洋法,来达到美国自己的目的。而中国限制美国军事力量在本国专属经济区内活动的做法,成为中美直接冲突的一个导火索,未来中美两国围绕着这个问题必然还会产生冲突。这意味着南中国海可能未来还会成为中美矛盾摩擦地。
三、南海对中国的意义——大国崛起的体现
对中国而言,南中国海地区不仅是重要的安全缓冲区,而且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尤其是中国80%的原油进口都需要通过南海。从战略安全的视角来看,中国在南海有四种利益:
第一,保护中国领土与经济重心免受来自海上的攻击;
第二,确保印度洋方向至中国沿海港口的海上原材料运输管道通畅无阻;
第三,确保中国海上出口商品顺利途经南中国海进入南亚、非洲与欧洲;
第四,通过对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开采,使中国庞大的经济体摆脱对脆弱的霍尔木兹海峡与麻六甲海峡通道的高度依赖。
南海问题起爆点是2012年中国从菲律宾收回黄岩岛。此后随着渚碧岛、美济岛、永暑岛等人工岛屿成形,弱化了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美国方面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南中国海主权的政策、意图、行为与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北京拒绝通过多边谈判的方式解决地区领土争端与海上冲突,而更愿意采用双边机制,以便对其他弱小国家产生影响。
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被美国称为小步快跑式。这种形式既不激起其他主权声索国强烈的军事反应,同时也逐步使事态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中国小步快跑方法的重点是,尽最大可能避免人民解放军参与其中,因此在行动中,往往由中国海监船队与大批民间渔船队进行巡逻,同时宣布对这个岛礁及相关渔场的主权。
在中国多年努力经营下,中国对美国在南海的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才是美国所谓南海航行自由的“结点”所在。美国的目标是维持现状,故以维系冷战后已形成的国际秩序为主要诉求,同时在政策上逐步加码,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来维持其在东亚的既得利益。
中国为加强在南海区域的影响,在2012年设置三沙市。三沙市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在各项建设中认真贯彻国防需求、军民兼顾、平战结合,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三沙市的建立使中国在南海的常规军备巡逻制度宣告建立,意味着中国对南海的控制大大加强,美日韩在南海的海上航路将可能被中国控制。
所以美国首次公开指责中方:“中国将三沙市升格并在争议岛礁上设置军事设施,对于各方合作外交的努力造成反效果,同时形成区域形势紧张等级升级的风险。”并于2013年6月提出了针对南海议题的六大政策要点:
第一,美国对于主权的争议没有预设立场;
第二,声索国的主权宣示应当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三,美国在维持其利益的前提下,将持续保障南海的自由航行权,以及确保此区域自然资源的合法开发;
第四,反对各声索国使用武力威胁的方式,达到其在南海宣示主权的目的;
第五,积极寻求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如采取第三方协调国际法仲裁等方式;
第六,争议的化解一定要透过多边安排,而非双边或者单边可以擅自解决。
但中国并不认同美国所谓的多边解决方式,而是采取积极拉近与东盟各邻国关系的方式来化解矛盾。2013年10月,在出访印尼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重要的倡议,即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根据中国的设想,这条丝绸之路,从中国起,历经南中国海,到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汶莱、斯里兰卡、印度后抵达非洲东部沿海,通过红海与苏伊士运河,再经过东地中海达到希腊,最后经陆路再回到北海港口。中国倡议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实现五个目标。第一,更新与扩建海上基础建设。第二,提高港口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促进渔业,搜救,航行安全等多领域的海上合作。第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包括扩展经济合作,增强跨国生产链等。第五,促进文化交流及人民间的关系。
2015年,中国在南海加速造岛,一年就填出两千亩的土地,实现了“小岛堡垒化、大岛阵地化”。赤瓜礁、永暑礁,及南熏礁造岛的成功,其在地理位置和距离可以形成相互支撑的战略防卫体系,一旦有冲突发生,这些岛屿可以马上发挥补给支持和武力威吓的作用。特别是永暑岛飞机跑道的修成,可以接受各种航空武器的运作。这在南海的整个战略上产生深远意义,标志着大陆实际上具备控制南海空域的能力。
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是美国亚太再平衡的试金石。不管美国愿意不愿意接受,中国已经实质上改变了南海的现状,故美国呼吁各方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之精神,自愿冻结以下三项行动:第一,各方不再夺取岛礁与设立前哨站,尤其是不在挑衅其他各方于2002年南海各方行动宣言签署前所占据的岛礁;第二,各方不改变南海的地形地貌或增加现在占据地能力;第三、不采取单边行动,来针对他国长久以来维护其经济利益之行为。美国的上述主张主要针对中国,也透出美国的无奈及维持南海冷战霸权的思想。
四、美国“印太再平衡”对南海的影响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不论其他地区出现多少热点,美国方面都没有放弃,更是持续强化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及投入,这是维持美国战后强权所需要的。但由于美国除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外,在国际事务上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叙利亚内战、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支持乌克兰,再加上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肆虐,让美国大伤脑筋,疲于应付。故美国重返亚洲后针对中国的各种博弈,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特朗普已当选一年多、就职近一年,迄今主管东亚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尚未到位,外界也一直都在试图揣摩、概括其亚太战略的内容和重点,而就在其亚太首访前夕,白宫高级官员就特朗普访问亚洲两度吹风均提到“印太”一词,而特朗普本人更是在亚太行的首次演讲中就提到了“印太”概念,使得“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骤然成为热词。
所谓“印太”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德国地缘政治学者卡尔·豪斯霍夫就已提出了“印太”地区的概念。2011年11月,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三国的智库曾经联合发表题为《共同的目标与趋同的利益:美澳印在印太地区的合作计画》的报告,建议美澳印建立三边对话,推动在印太地区建立有助于经济政治稳定、安全、自由开放贸易及民主治理的秩序。该报告的出炉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印太”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政治和战略概念被正式推出。
2017年10月18日蒂勒森曾经发表题为《确定下一个世纪我们与印度的关系》的演讲,展现了美国的“印太”战略,其三个指向如下:一、发挥美印经济的比较优势,促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二、美印要联手推动实现印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尤其要加强区域国家的安全能力建设;三、构筑“印太再平衡”的同盟架构,将“志同道合”的国家都拉入这一体系。
另根据特朗普在2017年8月提出的“南亚新战略”,在印巴关系中,美国要着力发展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此外,美国还在积极推动印度“向东行动”政策(Act Eastpolicy),与美国、日本的“印太”战略深度对接,逐步形成美国主导的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为主轴的亚洲安全架构。因此,除了要建立美印外长与防长的“2+2”对话机制,双方还将努力推动建立美、日、澳、印四国领导人对话机制。这个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弱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密切关注中国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部分国家筹谋组建遏制中国海洋活动的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等。
另外,美国的“印太”战略,也是应合了日本的“菱形包围”。安倍第二次执政后,日本为遏制中国设计出“民主安全菱形(安全保障钻石构想)”,用安倍的话说:“我构想出一种战略,由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组成一个菱形,以保卫从印度洋地区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公海。我已经准备好向这个安全菱形最大限度地贡献日本的力量。”这个菱形的四点分别是:美国夏威夷、日本、印度及澳大利亚,其内部是专门针对南海的“小菱形包围圈”,包括日本、菲律宾、越南及印尼。
这两个内外套嵌、紧箍南海的“双菱形包围圈”,突显了安倍政府急欲介入南海的野心,也表明日本这个南海域外国家企图通过拉帮结伙,达成扼控中国的战略意愿。从大菱形来看,其“核心国家”是美日。美国为了“重返亚太”,达成“再平衡”目的,自然怂恿日本,加入其南海的“反华联盟”;而日本则出于实现“国家正常化”,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图谋,积极配合美军的各种海外行动。不仅如此,日本向澳大利亚出售并提供最新的“苍龙”级AIP潜艇及相关技术;近年来日本还与印度等国在南海频繁地举行军事演习。日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压缩中国在南海的战略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日本更看好内圈的“小菱形”,并希冀由自己来主导,形成一股新的遏制力;由于“小菱形”上的其他三个国家均为南海周边当事国,因此日本认为它们可与中国在南海纷争中直接折腾。基于此目的,日本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向菲律宾提供10艘巡逻艇,公开鼓动菲与中国“展开维权行动”;向越南连卖带送兜售武器;向印尼提供防务技术及装备,并拉印尼在南海岛礁问题上制衡中国。下一步,日本极可能加大向南海投资和下注的力度,以使大小“双菱形”能够发挥不同的包围与威慑功效。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大国,但在“印太”语境下,中国的地区影响力被人为淡化,海洋活动受到格外关注。从某种程度上,“印太战略”可以看成是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的一种延伸,仍然是以制约中国为出发点,特别是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
“印太”还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印太”战略的重点是利用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存战略疑虑及由其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所产生的对华战略不信任。目前,日本积极呼应美国的“印太”战略,但如果“印太”策略真的成型,印度可能取代日本会成为其战略“支柱”,日印之间可能也会有矛盾出现。但是无论如何“印太”真的成为政策,就意味着对中国有进一步制约,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不稳定和干扰因素。
南海局势近年来经历了“南海仲裁”的无果而终,美国特朗普总统退出TPP以及“美国优先”口号的提出,意味着美国在该地区军事和经济参与上的某种后撤。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目前美国继续强调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的责任和义务,但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201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的计画,由奥巴马时期需要白宫的“一案一审”降为由五角大楼和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执行年度计画,航行自由行动的决定权下放了;二是美国外交与军事部门就南海联合巡航协调机制开始进入较为实际性的启动阶段。这些都表明,美国在口头上宣言或者说的部分在降温,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却加强。在奥巴马执政八年期间,美国在南海巡航共计“自由航行”五次,但从2017年5月25日到10月10日之间,特朗普政府已经进行四次自由航行。
在11月份东亚峰会上总统特朗普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故美国的“印太”战略还没有正式成形。特朗普行程的改变说明他最初对东亚峰会的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美国政策内部有很多关键岗位处于缺失状态,反映出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故东南亚国家还是希望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寻求平衡。中国目前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对地区稳定和未来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东盟国家也将注意力转向区域内问题区域内解决,愿意以理性、合作的眼光通过COC来逐步化解由来已久的矛盾,故中国和东盟国家有望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上取得新进展,故未来南海地区可能出现一个阶段的平静期。但如果美国真的落实建立的“印太”战略联盟,印、日的意愿也强烈,那么南海将随时再次成为地区矛盾的暴发点。
参考文献:
①宋燕辉着《美国与南海争端》,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第404页。
②1958年9月4日,中国颁布了领海12海里声明,适用于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等属于中国的岛屿。1992年2月25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1998年6月26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礁层法》,其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
③第Ⅴ部分专属经济区第58条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和义务1.在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在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下,享有第87条所指的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诸如同船舶和飞机的操作及海底电缆和管道的使用有关的幷符合本公约其他规定的那些用途。2.第88至第115条以及其他国际法有关规则,只要与本部分不相抵触,均适用于专属经济区。3.各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根据本公约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时,应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幷应遵守沿海国按照本公约的规定和其他国际法规则所制定的与本部分不相抵触的法律和规章。
④宋燕辉着《美国与南海争端》,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第423页。
⑤美国派遗侦察机飞越中国领空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雷达情报侦察、讯号情报侦搜以及通讯侦搜等活动由来已久。早在50年代开始,美国经常派U-2侦察机,其中大部由台湾空军飞行员执行任务,飞入大陆领空搜集雷达、电子记号讯号情报、拦截通讯,以及搜集中国原子试爆的空中残留物等任务。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以后的1974年,美国才终止长达二十年的U-2侦察计划。但美国的侦察活动从来没有间断过。1980年前,美国的侦察活动都是在中国沿海70至80海里附近,中国一般也不会派出飞机跟踪拦截。1982年海洋法通过后,随着中国海、空军实力增加,尤其担心中国核潜艇对美国航母所构成的威胁,频频派遣侦察机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情报侦察搜集。仅2009年美国就在中国沿海执行侦察四百多次。2000年12月到2001年3月EP-3事件发生前,中国军机升空跟踪拦截美国侦察机达四十四次之多。
李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来源:《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月号(总第2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