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价值、可能、困难与前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60 次 更新时间:2003-10-16 22:53

进入专题: 环球观察  

孔寒冰 (进入专栏)  

近日,由于在《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上签了字,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固然无可厚非,也是应当的。但是,远没有成型的东北亚地区的一体化似乎更不可忽视,因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都非东南亚所能比拟。

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更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个不想落伍的地区和国家都必须积极地融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东亚都明显分为两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最高,拥有自己的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而东北亚地区的各国虽然有亲疏不同的经贸往来,但还谈不上什么一体化。然而,从各种角度来说,东北亚地区的一体化都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东北亚地域辽阔,大国多,经济实力强。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性的大国,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对而言,只有蒙古和朝鲜经济上弱一些。2002年这些国家的GDP总和超过6万亿美元,而东南亚10国不到6000亿美元。东北亚地区若实现了一体化,将与西欧、北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东北亚是21世纪的火车头。

第二,东北亚地区各种比较矛盾复杂。除了内部各国之间的不和与矛盾之外,朝核及其映射出来的朝鲜与美国、日本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当然有很多,其中,加强东北亚各国的合作无疑是最佳的,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和消除冲突,还可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三,东北亚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起了巨大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近千亿美元,中韩贸易额逼近500亿。2001年中国128亿美元的食品和活动物出口额中,94亿美元出口到亚洲,其中52亿美元出口到日本,14亿美元出口到韩国。另外,中俄贸易额也超过100亿美元;在直接投资方面,截止2002年,对华直接投资额前15个国家和地区中,东北亚的日本为364亿美元,韩国152亿美元,东南亚只有新加坡入围,是215亿美元。

总之,东北亚的一体化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对和平安全来说,都有巨大好处。

东北亚合作的可能性

东北亚一体化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已经形成良好的双边合作基础。除了朝韩关系、朝日关系相对比较僵硬之外,其它的双边关系虽然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不平衡,但总体上还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与俄罗斯、朝鲜、蒙古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与日本、韩国有非常密切的经济关系,俄罗斯与日本、韩国也有着比较正常的各方面交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都签署了许多支持双边交往法律性文件,如《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俄朝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俄韩基本条约》等等。

第二,各国都有程度不同的一体化需求并且做出了实际努力。一是1994年4月中国吉林省、日本鸟取县、韩国江原道、俄国滨江边疆区在韩国江原道束草市成立“环日本海地方政府首脑会议”,2000年蒙古中央省加入。它已经举行多次研讨会议,成为东北亚各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对策组织;二是1995年中俄朝草签了《关于建立图门江地区协调委员会的协定》,12月中俄韩朝蒙五国副外长又签署了《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门江开发区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和《关于东北亚和图门江开发区环境标准详解备忘录》;三是2002年5月在中国威海举行的东北亚经济论坛上,中外学者不仅提出了建立东北亚开发银行以解决本地区基础建设资金的构想,而且还提出要加强东北亚国家之间在直接投资、司法、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保护、能源、交通、教育与人员、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第三,有国际社会的热心促进和推动。图门江三角地区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陆路中朝俄三国相通,水路中朝俄韩日五国相通,所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91年底联合计划开发署倡导并提供300亿美元的贷款进行为期25年的整体开发。除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之外,以促进东北亚经济发展为目标开展活动并且影响比较大的组织还有东北亚经济论坛、东北亚经济会议等等。

凡此种种,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雏型其实已经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了。

东北亚地区合作模式与具体操作方法

东北亚地区的国家虽然不多,但国家大小、经济发达程度和速度快慢以及在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鉴于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时间上的渐次性和空间上的层次性的加强东北亚合作、实现一体化的模式。具体说就是先加快中日韩之间制度性的合作,使之成为东北亚合作的核心与先导,然后向全区扩展。新型合作机制。其实,还可以将这种模式说得更明确一些,那就是中国为中心,中俄、中日、中韩、中朝、中蒙关系作为纵向的支干,以其他国家之间的双边、多边为横向的联结,逐渐地建立起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框架网。成型后,再把已经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的中国为纽带,将东北亚和东南亚连结起来,最终形成东亚的一体化。

加强东北亚合作、构建一体化的途径和手段无疑是多元的,考虑到东北亚各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世界的和中国的成功经验,有的学者建议以直接投资作为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经济联合体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切入点。直接投资,也就是以资金、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等等为载体的移地经营,正常的结果就是投资者发财、受资者发展,是一种双赢。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拥有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朝鲜搞经济改革和创办经济特区、蒙古要发展,都需要大量国外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以2001年为例,从输出方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占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到10%,韩国也只有40%;从输入方看,中国虽然总量达395亿美元,但流入东北三省的只有24·5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22%(其中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只占0·82%和1·01%);蒙古和朝鲜没有利用外资的记载;俄罗斯虽然吸收144亿美元,但主要都在欧洲部分。所以,东北亚地区有需求大量资金的国家,也有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国家,关键在于用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将供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东北亚合作的制约因素

不过,我们还必须看到,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和一体化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主要有:

第一,合作与安全问题结合在一起。朝核问题不仅影响着朝鲜与美国的关系,也影响着朝鲜与韩国、日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朝鲜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和中国、俄罗斯与日本、韩国、美国的关系。朝核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隐患就不会消除,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一体化。

第二,合作与国内政治发展结合一起。中国政府提出振兴东北,为外资的大量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对东北亚合作是有益的。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有的国家内部矛盾比较多,开放程度比较小,影响了外资的进入;有的国家由于政治上的或者意识形态上的种种偏见,不愿前往一些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国家投资。

第三,合作与历史遗留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与东南亚地区及其它一体化的区域相比,东北亚各国之间大都有程度不同历史和现实的积怨。比如,中日、中俄、日韩、日朝之间的关系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是和谐的,许多历史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各方,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

第四,合作与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结合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就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问题,原本中俄两国政府和首脑在几年前就商定好的事情,中途杀出一个日本来,于是就出现了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一件本来可以促进东北亚地区在能源方面合作的事情,如今变成中、俄、日等国暗中角力的对象;本来可以成为一条连结东北亚各国、特别是中俄日韩的纽带,如今成了割裂它们之间联系的利刃。近日有消息说俄罗斯与德国已决定明年开始建设一条跨波罗的海从俄罗斯西北的维堡到德国的石油管道,从而提升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量,满足欧盟的能源需求,推动双方之间的经济资源整合。如果说这对东北亚合作是一杯苦酒的话,那它的酿造者就是东北亚国家自己。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会阻碍东北亚一体化的进程。

前景

尽管有困难,但是,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前景还是乐观的。

第一,当今世界的主要是和平与发展,而和平与发展对东北亚地区来说更为重要。朝核问题以及它背后朝鲜与美国之间尖锐对峙的关系是威胁东北亚地区的危险因素。消除它的途径与手段当然很多,可毫无疑问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加强东北亚各国的合作来消除它,而且是主要靠经济上的交往与合作。

第二,中国加快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推动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和整个东亚经济的一体化。由于中国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和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此举必定引起积极反应。有学者预料,在中国正式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之后,日本有可能成为加入该条约的另一个非东南亚大国。如果是这样式话,那东北亚的一体化和整个东亚的一体化都会前进一步。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环球观察  

本文责编:<b>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8.html
文章来源:燕园评论首发(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