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历史原因,或基于深刻的地缘政治冲突,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被认为文化接近,甚至“同文同种”的中、日、韩、朝等国家,迄今未能走出“矛盾共同体”怪圈,建立恒久、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机制,尽管二者有时会交叉出现,或呈现出局部和解的表象(如“蜜月期”的“中日友好”,或“阳光政策”时期的朝韩和解)。总的来说,东北亚地区的局势依然阴晴不定,波谲云诡,甚至充满了逻辑悖论与吊诡:5月中旬,刚刚显露一点苗头的朝韩“民族融和”,尚未来得及长叶、抽穗,便遭遇了第二次朝鲜导弹危机的打击,开花、结实的进程被极大改变,肯定会大幅滞后,即使出现历史性倒退亦不足怪。
“民族融和”VS导弹坚冰
5月17日,日本各大媒体都在头版报道了韩国和朝鲜在日本的“影子”自治组织和解的消息:大韩民国民团(“民团”)河丙团长与在朝鲜人总连合会(“总连”)徐万述议长在东京举行了首次高峰会谈,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达成了历史性和解。双方签署的共同声明,在2000年《南北共同宣言》的基础上,宣称“化反目、对立为和解、和睦”,表明了“贡献祖国的统一与繁荣”的强烈意志。
同日,韩国宣布,前总统金大中于6月底访问平壤,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这被认为将大大推动原本已经提速的“民族融和”进程。朝鲜半岛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瞩目的焦点,一时间,美日媒体关于这一地区形势发展的猜测不断,莫衷一是。尤其是日本,面对在日朝韩裔的和解,情绪复杂,担心此举会强化朝鲜半岛的“民族融合”,甚至认为从中长期看,以韩国为后盾、人数数倍于“总连”的“民团”,“统合”前者,做成半岛统一“模本”的可能性也未必不存在,而这恰恰是它所不愿看到的:不仅国内舆论呼声甚强的绑架问题、对朝金融制裁等问题将无从谈起,还会对日美安保构成战略牵制。
正当舆论议论纷纷,以为即将重演《南北共同宣言》时代的热烈场面的时候,一些听上去像不协和音的“插曲”开始出现:先是朝鲜单方面于5月24日宣布中止了原定于翌日实施的南北铁道干线贯通试运行仪式,使55年来首次出现的历史性机运遭遇挫折。韩国方面无论如何没有料到,经过两国部长级谈判,于5月13日才好不容易达成的《南北铁道、道路连接协议》,签字的墨迹未干,仅13天后就遭搁置。当然,金大中乘列车从首尔出发进入平壤的“看上去很美”的计划,也化成了泡影。据说,朝鲜此举系出于军方压力:对朝军方来说,围绕朝核问题,在美国“威胁”、“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撤除已高度军事要塞化了的“38度线”周边的武装,显然是“不现实的”。
继而,6月中旬,美国间谍卫星发现,在朝鲜东北部咸镜北道的发射基地,朝自行研制的“大浦洞2号”远程导弹,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美在第一时间知会了同盟国日本,国际舆论为之哗然——继8年前“大浦洞1号”导弹发射事件之后的第二次朝鲜导弹危机浮出水面,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其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相提并论。不仅美国,包括日、韩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所有国家均被卷入。
6月21日,原定一周后(6月28日)成行的金大中平壤访问突然宣布流产。对此,韩国媒体公开报道说,金大中本人鉴于目前的状况,自行请辞。而真相却是,朝方提出,“不具备接受(来访的)条件,希望延期”,韩方被迫接受。至此,韩国政府冀望于金大中访朝,在为“民族融和”制造温升的同时,冲淡、缓和国内地方选举后对执政的开放国民党的不利气氛的最后希望也被彻底打碎。
一周前还是最大“政治正确”的“民族融和”秀,转眼间就变得滑稽可笑,充斥于报纸字里行间的净是“发射架”、“助推装置”、“燃料注入”和“经济制裁”等硬硬的“技术术语”,颇为戏剧性地诠释着东北亚地区急剧的风云变幻及所谓“民族团结”在地缘利益和意识形态、制度差异面前的脆弱不堪。
朝鲜谋求与美“单挑”
目前,围绕对于“大浦洞2号”是否发射、何时发射的问题,美、日、韩媒体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已经完成了向导弹体内注入液体助推燃料的作业,随时会发射升空;有的认为燃料注入尚未完成,导弹危机有可能长期化。从纯技术观点出发,则倾向于认为发射是肯定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第一,一旦液体燃料被注入,其强酸性对弹体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为保证其技术性能指标,须尽快发射;第二,被注入导弹推进仓内的液体燃料,重新取出极其困难,及近不可能,所以一般来说,注入后便只有发射。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发射是“常识判断”,而中止发射则属于“或然性”选择。
对此,朝鲜方面始终不置可否,回避明确表态,朝外务省发言人只轻描淡写地说,“要发射,也是人造卫星……”但同时却强调,发射与否是自己国家的“自主权”问题,别国无权干涉,并通过其常驻联合国副大使韩成烈放话说,“要顾虑导弹发射的话,只有重开朝美对话。”再次发出了试图跟美国“单挑”的明确信号。
事实上,对朝鲜来说,当下的最大课题是如何突破美国的金融制裁。对澳门朝鲜相关公司20余个账号、资金的长达半年之久的冻结,加速了朝鲜通货对美元汇率的下跌,极大打击了朝鲜经济,西方媒体甚至认为,此举已威胁到金政权的存续。该判断成立与否另当别论,但朝经济受到空前打压,濒于崩溃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朝鲜其实也在利用卢武铉的“反日、离美、亲北”的民族主义政策,在“民族融和”的口号下,谋求经济上的实惠。
三年半的朝核危机,朝鲜不仅没能捞到半点经济利益,反而失去了1994年美国承诺援建的宁边轻水反应堆;更不济的是,“单挑”美国的战略目标不仅没实现,反而换来了“六方会谈”的准常设化约束机制,这种压抑感让朝鲜透不过气来。“大浦洞2号”的发射,未尝不是朝鲜试图破壁的“背水一战”。
1998年8月31日,同样面临克林顿政权经济制裁的朝鲜冷不丁地朝大洋彼岸的美国方向发射了一颗导弹(即“大浦洞1号”),导弹飞越日本海和日本本土,落在了日本东部的太平洋海域(一周后,朝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克林顿政府马上与朝鲜交涉。翌年5月,美国防部长佩里赴平壤,解除部分经济制裁。继而,2000年6月,作为对朝冻结发射的补偿,美宣布大幅缓和对朝经济制裁措施;同年10月,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朝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赵明禄互访;如果不是克林顿在11月的大选中败下阵来,朝美首脑峰会的实现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卡尔•马克思说,“无产者失去的只是枷锁,而得到却是整个世界。”用这话来形容朝鲜,有些不厚道。但某种程度上,却未尝不是朝鲜心底最真实的动机。
日美如何出牌
6月14日,日本第164届国会在闭幕前通过了《北朝鲜人权法案》。以立法形式,明确了日本政府将为被绑人质的归国做最大努力。在所有努力都未果的情况下,政府可发动经济制裁。作为强化国际协调的一环,法案中,还明文规定了对“脱北者”的支援条款。该法案的成立,使日本国内的对朝舆论进一步强硬化——对绑架日人的“国家犯罪”的“主体”朝鲜而言,在日本社会,几乎已不存在舆论软化的空间。
对此,朝鲜外务省方面发表谈话,“日方的绑架问题国际化策动,正在把朝日关系逼到历史上最险恶的境地”,表达了牵制立场。
而针对朝鲜有可能在近日试射“大浦洞2号”导弹的非常事态,日美两国紧急磋商。在表明“绝不坐视”的同时,为“防患未然”计,通过北京渠道,向朝方发出了“悬崖勒马”的警告,明言只要朝方胆敢发射,“各种预选方案便会出台”,暗示了日美不惜联合采取对朝经济制裁的强硬立场。事实上,两国间旨在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由安理会出台谴责决议案的斡旋工作已然起跑,中、韩、俄也都表明了不支持发射,敦促朝方“自制”的立场。
就日本而言,由于恰逢自民党总裁选举前夕,事件的发生对酿成日美共同采取对朝经济制裁局面有“助推剂”的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对朝强硬派安倍晋三在总裁选中的坐大。而安倍的坐大,则会反过来强化日本对朝强硬政策。
与此同时,基于外交努力失败,朝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前提下,美日两国在同盟框架下的预警、反制系统已全面启动。6月22日,曾在“大浦洞1号”导弹危机时期,以克林顿政府防长身份授命奔走和平的佩里,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如朝鲜铤而走险,美应对朝的导弹发动“限定攻击”,一举摧毁之,公开呼吁对朝“超限战”。
对朝方放出的“单挑”信号,美国明确表示“绝不屈服于威胁”、“根本不存在与朝鲜的直接对话牌”,潜台词是让朝鲜明白:小布什不是克林顿,此一时彼一时也。只有回到六方会谈的谈判桌,才是朝鲜解决问题的惟一正道。(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