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就:市场是一个“过程”概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38 次 更新时间:2017-01-14 10:47

进入专题: 市场   过程  

朱海就 (进入专栏)  


“市场过程”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重要且基本的思想之一,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市场均衡”不同,“市场过程”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动态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准确地理解现实世界的经济规律。


“市场过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主观性,下面,从几个方面的主观性来讨论市场过程,包括消费与生产的主观性,内部和外部的主观性等,并由此说明两种市场过程与两种主观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简述市场过程理论的政策含义。


毋庸置疑,只有满足个体需求的商品对他而言才是他的“消费品”。换言之,该商品若不能满足他的个人需求,那就不是他的消费品,这就意味着,消费品本身是个体的主观概念。再看消费的行动本身,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但这并不准确,因为消费者首先要“发现”什么对他有价值,也即,消费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而不仅是欲望满足的过程。


比如,我们之所以认为“网约车”创造了价值,是因为它为消费者解决了“发现”的问题,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消费是需要“发现”的,而不是生产出了商品之后,消费者的需求就自动得到了满足,而“发现”是非常典型的主观活动。凯恩斯主义者用商品供求总量的变化去说明价格的变化,不考虑“消费者的价值发现”,但若从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自然就不成立了。


必须明确,生产本身并不意味着创造价值,有的生产甚至是在消灭财富,可以说,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这也是生产的主观性的一个体现。此外,生产的主观性还表现在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个体的思想创造上,而思想创造显然是非常主观的活动。为此,米塞斯特别强调,经济学是关于思想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质生产的科学。


在主流经济学中,生产和消费是两分的,互不相关,经济学家分别为二者设定了各自的最大化函数,随后,剩下的就是求解最优的问题了。但实际上,这相当于把真正的经济学问题排除了,转化成单纯的数学演练,并不具备真正的现实意义。要知道,任何生产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发现市场需求”的问题,而计划经济就是这种错误两分法的产物,把生产问题单纯地变成降低成本或增加产量的数学问题,完全不考虑市场的发现。对此,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是: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生产的核心是发现市场机会而不只是降低成本,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企业家-企业”,如此,与市场经济的真实情况才是更相符、更匹配的。


消费者发现什么是有价值的,企业家发现哪里有机会,这都属于“外部的主观”。但除了这种“外部”意义上的主观之外,还有一种“内部”的主观,它指的是企业家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自我意识”,可以称之为“心灵的主观”或“灵魂的主观”。准确地说,企业家精神是由内而外的,外部的主观(发现机会)是由其内部的主观所驱动的,没有这种内部的主观,个体只是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的“投机者”,算不上是真正的“企业家”。由此,我们也会明白,投机者与企业家的区别,其追根溯源,并不在于机会的发现上(外部的主观),而在于他们对其生命价值的意识上(内部的主观)。


除此之外,内部的主观还有着“规则”的蕴意。我们说,市场规则的进步虽然是“自发的”,但并不是“自动的”,它是在个体“意识到什么是正义”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演化的。可以说,个体意识到生命价值的过程与意识到什么是正义,从而改进规则的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因此,市场过程是无数个体“内部的主观”与“外部的主观”共同驱动的产物。可以说,市场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生产的过程,也即通常所说的“经济过程”;二是“规则改进的过程”。大体上,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过程与前面所说的两种主观分别对应起来,也即,“经济过程”主要源于“外部的主观”,而“规则改进的过程”主要源于“内部的主观”,与“内部的主观”决定“外部的主观”一样,规则改进的过程也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经济过程的推进需要以规则的改进为基础、为根本、为条件。


同时,“市场过程”的思想也为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简言之,良好的政策应该是有利于市场过程展开的政策,政策目标应该通过市场过程的展开来实现,而不能以损害市场过程为代价。比如,通过为个体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提供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实现诸如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等目标,而不是以损害个体的上述权利,扭曲正当的规则来实现其政策目标,何况,也根本不可能真正如其所愿,这也是经济规律对世人的启示和告诫。


深圳特区报,2016.12.20


进入 朱海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市场   过程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8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