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勇:何谓“真实的鲁迅”

——从吴中杰《回归真实的鲁迅》所想到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53 次 更新时间:2016-11-22 16:29

进入专题: 鲁迅  

李伯勇 (进入专栏)  



吴中杰《回归真实的鲁迅》(9月22日《文学报·新批》)是篇有见地,富有思想力的好文章。吴文以“人文鲁迅”为基点,缜密地剔抉了自鲁迅1936年10月逝世后的八十年春秋,林林总总张扬“真实鲁迅”的文章里,“人文鲁迅”与“招牌鲁迅”相互纠缠不已的两股社会思潮——众多研究鲁迅的文章可归于这两大类,人文鲁迅是抵达真实鲁迅的唯一通道。


要是细究,犹如白色是一种颜色,“人文鲁迅”也是一种“招牌”,但这是与权势无关而与人文探寻和文势有关,与鲁迅所处的人文状态有关的招牌。所谓人文探寻,就是在怀疑和批判中,发现并尊重人及其价值,所谓文势,就是基于个人化的观察与独立思考,在既定语境下人文处境的深刻体察中,对研究对象有着精神共振而呈现的生命气场——吴文就彰显了这样的生命气场,显然,“人文鲁迅”背后正是中国现代转型,如今仍未完成的时空迁延,而“招牌鲁迅”基于某种权势做背景,或渴望得到权势的青睐,以神化和教义化的鲁迅为利器,充斥造神和居高临下训斥“假想敌”的意味,突出“鲁迅在转变”和“转变中的鲁迅”,也是以展现“真实的鲁迅”而出现的,它把鲁迅当作没有体温的各种衣料不断进行重新组合,如此“招牌鲁迅”,正如吴文所说,“弄得人们对鲁迅也很反感”。因此,“招牌鲁迅”其实无视真实的鲁迅,只把鲁迅当作一块敲门砖,却起到“驱逐鲁迅”和“鲁迅过时”的效果。


当然,以“不是鲁迅时代,应该走出鲁迅和超越鲁迅”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情境,也会厌烦“鲁迅话题”。应该承认,鲁迅是鲁迅时代的精神面相,也还是鲁迅之后百年我们社会的精神面相,客观上我们仍无法绕开“鲁迅”这一巨大存在,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又会滋生出“探寻真实的鲁迅”这类精神命题,于是探寻真实的鲁迅成了超越鲁迅一个扔不掉的拐杖或叫途径,由此推及我们社会已成常态的诸种精神样式,我们的许多所谓“走出”或“超越”,总是陷入“回到真实(人和教义)”这一循环的思维圈套,其中却只有一条“人文路径”较为靠谱,比如沿“人文鲁迅”之途,所揭示的“真实的鲁迅”方能与新时代的人的心灵共振,方能找到并确立作为精神原点的鲁迅,这种原点既是鲁迅的,也是我们民族的,与每个国人的心灵息息相关。



探寻并回到“真实的鲁迅”的呼声并未减弱,根本的原由还在于,当下的社会、思想和精神情境与鲁迅的时代相近,即我们尚未走出鲁迅时代,比如国民性建设(批判),就像钱理群在《1949—1976:岁月沧桑》后记中说的,“大陆知识分子以致普通民众的某些观念、思维、情感、心理、行为方式,形成新的集体无意识,新的国民性,而且影响至今”,这种“新的集体无意识,新的国民性”跟鲁迅时代所揭示的国民性血脉相承,并没有质的改观,却烙有新的时代的质素。又比如激进的、掀翻铁屋的、复古的、维持现状的、左翼、右倾、封建、颓唐的、背叛的、才子加流氓、敌人的明剑、朋友的暗箭、海派、京派、商家、官家等,都与转型时代人文精神盛衰及基于人文的感悟相关联,且不说对它以新的揭示,就是以批判而言,感受最深,批判最深刻的仍莫过于鲁迅。国民性批判应该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文化命题(比如我们已经能够接受《丑陋中国人》的讨论),可它仍是我们社会的现实话题,而现实话题在我们意识形态化的国度,必然引出禁忌和雷区,如果都以鲁迅为精神圭臬或为招牌,势必激发“人文鲁迅”和“招牌鲁迅”的对峙,这样的对峙恰恰反证我们现实中的精神纠结。


由于政治的内容因时而变,鲁迅的“思想转变”也就永远在路上,“招牌鲁迅”也就时时翻新,与真实的鲁迅了无关系,“鲁迅”也就难以形成中国百年现代转型的文化共识,难以向“文化范式”转化。


我觉得,鲁迅百年之后的今天,“回到真实的鲁迅”的旗帜依然猎猎,正是基于对社会现状精神现状的忧思。在学术意义上,是对“鲁迅研究”的现状不满,或叫渴望对“鲁迅研究”的超越;在社会意义上,是对当下社会现状、精神现状(包括国民性延续并异变)不满,还呼吁学人(知识分子)重建道统意识。20世纪初鲁迅留学日本归来,中国没什么改变,或正在酝酿改变,他以求变中的日本为管道建立了全球视野,以人文之火烛照了国人精神上荒寒,这方面,我们又得承认,鲁迅是继承以司马迁《史记》所确立的道统大于政统和学统这一传统,并向着现代人文转化(其道统有着现代人文内涵)的第一人。从而我们又发现,数十年以来,我们所奉行的是政统高于道统更高于学统的思路,“招牌鲁迅”便是这种思路的文字结晶。因此,“回到真实的鲁迅”又有着“回到真实而有价值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又摇拥抱世界的道统的意味,这又是“现实的触发”,又是借鲁迅说事的话题。


概而言之,从鲁迅那里寄托现实感,或藉鲁迅作现实感的表达,是“回到真实的鲁迅”的精神动力。鲁迅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过去了,但“鲁迅情境”正在延续,于是寻找真实的鲁迅没有尽期。


(写于2016年9月下旬)


原载(上海)《文学报·新批评》2016/11/10

进入 李伯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鲁迅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2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