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与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23 次 更新时间:2016-04-07 21:16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事业  

郑保卫 (进入专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去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一百多年来其间经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活动,始终都伴随着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报刊活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们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十余家,指导过的报刊有数十家。他们通过对自己报刊活动实践的总结和对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理解,提出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他们对新闻领域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另一部分占主要内容的,是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是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的新闻观,它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基本的操作原理和运行规则,先于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产生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新闻观的过程中也吸收和借鉴了一些资产阶级关于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理论观点,阐述了一些关于新闻传播基本问题的看法。如:

1、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2、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

3、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和社会的捍卫者。

4、报纸是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5、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

6、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

7、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

8、出版自由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保证。

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的主要精力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在他们的报刊实践和报刊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报刊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特别是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而正是这些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2、党报党刊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按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

3、党报党刊应当真正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成为他们自己的报纸。

4、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敢于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个党有力量的表现。

5、党报党刊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

6、党组织要加强对党报党刊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观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二、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列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的忠实继承者,他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创办无产阶级党报为建党、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斗争的新实践、新经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的报刊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活动都同报刊活动有关。他亲自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30多家。报刊成为从事革命活动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正是依赖于他的报刊实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发展和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中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突出强调了其组织功能和作用。

列宁总结了自己在创办《火星报》,为建设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斗争的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著名论断。他把党报比作是树立在正待建设的建筑物(指要建设的党)周围的“脚手架”,而工人(党的工作者)正是借助它来完成建设任务的。在列宁的领导下,《火星报》真正成了当时建党和组织人民革命的有力武器。后来的《真理报》更是成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和发动群众夺取无产阶级政权的强大工具。斯大林称其为“组织中心”和“领导中心”。强调党报的组织功能,是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大贡献。

2、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强调了党对党报的领导和监督责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报刊理论中也谈到报刊的阶级性和党派性,强调过党报的无产阶级性质,涉及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问题。但他们没有直接使用“党性”这个概念。第一个使用“党性”概念,并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出系统理论阐述的是列宁。1905年他针对党内存在的少数报刊编辑人员同党闹独立的情况,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对党报及其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坚持党性原则,和怎样坚持党性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有以下一些:

(1)党报党刊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这个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2)党报党刊应是党的工作机构,应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3)党组织要关心和重视党报工作,要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和监督。

(4)要清洗违背和破坏党性原则的成员,使党报党刊成为真正的党的事业。

(5)只有真正按照党性原则工作的报刊才是真正的党的报刊。

列宁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谴责一切违背和破坏党性原则的行为,但对于如何判定报刊及其工作人员是否违反党性原则,对于如何区分某一观点是“党的观点”还是“反党的观点”又提出了严格的政策界限,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他提出的三个标准,一是是否按照“党纲”要求,二是是否符合“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三是是否遵循“党的全部工作经验”。这就避免了某些人靠着自己在党内拥有的地位和权力任意给别人扣“反党”的帽子,造成组织处理上的错误。

列宁在强调报刊的党性原则时,同时指出,这种站在党性立场的报刊也将是自由的报刊。因为它用“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因此“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把报刊的党性同为劳动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党的报刊同时看作是人民的报刊。

列宁关于报刊党性原则的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发展。这些理论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报刊指出了坚持党性原则的方向和途径。

3、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从阶级分析入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列宁把出版自由看作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认为无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可以利用。但同时他又以阶级分析的眼光,提出谈论出版自由,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为了什么?为了哪一个阶级?”他指出,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富人所拥有的收买报纸、收买作家和控制舆论的自由,而只有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才是真正为劳动人民所拥有的自由。这些观点揭示了新闻自由的阶级实质,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重要内容。

4、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取得政权后,领导党和苏维埃报刊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终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但在他们所生活的时期都未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因而虽然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过许多预见性的精辟论述,但他们毕竟未能亲自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因而也就不可能对党的报刊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性质、任务和活动规律、工作原则作出具体论述。这项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列宁的身上。列宁在领导党和苏维埃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党和苏维埃报刊胜利地完成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并对这一转变过程中报刊工作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理论阐释。这是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列宁的经济宣传思想非常丰富。他提出:

社会主义报刊要把生产宣传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报刊要善于从政治上说明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宣传要有切实的内容,要杜绝空谈;

社会主义报刊要善于运用实例和典型开展经济宣传;

社会主义报刊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两种形式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报刊来指导经济工作,等等。

为了保证经济宣传工作能落到实处,列宁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如,他要求《真理报》和《消息报》带头扩大经济宣传栏,,少谈政治,多谈经济,并用自己的工作影响和带动其他报刊加强经济宣传;他指示成立全国生产宣传领导委员会,加强对经济宣传工作的领导;他要求报刊改进经济宣传方式,提高经济宣传效率;他建议吸收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经济宣传工作等等。

列宁的这一系列思想对于取得政权后的无产阶级政党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为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继承者,也是其丰富者、创新者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自己运用报刊指导战争、指导政权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发动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等方面的经验,用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并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一系列新闻思想中。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赞同并阐述了他们的一些理论观点,同时又根据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特点及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使命的特殊要求,对党报的性质、任务、功能、工作原则等作了新的理论概括和阐释,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实了新的内容,显示出了新的生命力。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但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深化、创新和发展意义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提倡“要政治家办报”。

毛泽东在吸纳列宁关于报刊党性原则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地是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从革命事业发展的要求上来强调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他要求党的报刊要“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组织上则应服从党的纪律,不允许任何同党闹独立的现象。为了保证党的报刊能够切实遵循党性原则,严守党的立场,毛泽东反复强调各级党的组织要重视党报工作,要把党报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要严格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如此明确而又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如何在党报实际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提出了那么多具体而又有效的办法,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党性原则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毛泽东关于″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其实也是其党性原则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唯有政治家办报,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立得稳,保证党的报刊真正坚持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偏离方向。

毛泽东著名的“新闻、旧闻、不闻”的观点,也同他的党性原则思想相联系。按他的思想,一家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报刊,一个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当做到该抢则抢(新闻),该压则压(旧闻)。而那些发表后会引发不良社会后果,对党和人民不利的内容就坚决不发(不闻)。

2、注重调查研究,崇尚实事求是,提倡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也都积累了许多调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毛泽东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在这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精辟的理论概括。“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是他对调查研究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的最好概括。他在自己革命的一生中,坚持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正是通过调查研究,他掌握了来自现实斗争和群众生活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依据。

毛泽东调研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显然,在他看来,调查研究就是去求″是″,就是去发现和揭示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内部联系。

毛泽东一向把调查研究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实践论的原理出发,强调全体党报工作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善于向社会调查。为此,他要求党报工作者深入实际,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投身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伟大实践,真正深入实际生活中,去了解情况,去调查研究,去反映问题。

为了保证好的调研效果,毛泽东主张记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于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他既反对那种下车伊始未作调查乱发议论的做法,也反对那种不动脑筋,人云亦云的做法。他提醒记者下去采访“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更不能“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

在强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同时,毛泽东还要求新闻工作者注意自觉地深入群众,虚心地向群众学习。1942年3月18日,他为《解放日报》写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鼓励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3、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思想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工作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工作。群众路线在党的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概括地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办好报纸。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重视在党报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他们都曾论述过依靠党员和工人群众办报的问题,而且在报纸工作中也都进行过群众办报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发表读者来信、开辟读者论坛、发展工人通讯员等等。

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他不但第一个明确使用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概念,并对其内容作了较为集中、全面的阐释,而且亲自指导党报工作者积极实践,形成了一套实行群众办报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传统,从而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毛泽东是以人民群众是新闻事业的主人这一基本思想为出发点来阐释群众办报问题的。1940年2月,他在为《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指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欢喜什么,不欢喜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

1948年4月,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又强调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毛泽东主张开门让群众参加办报,反对由少数人关起门来独自办报,这是他为党报确定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他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内容。

4、重视文风建设,反对“党八股”,提倡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文风问题也是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风的好坏,不但影响一家报纸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关乎这家报纸的生命。

毛泽东一向重视文风建设,他所倡导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顿的“三风”之一就包括“文风”。他在作为整风学习文件之一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列数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并且提出,“洋八股必须废除,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提倡文章写作要体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这种作风和气派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鲜明、准确、生动、活泼。他主张文章旗帜鲜明,尖锐活泼,幽默深刻,富有战斗性。他特别反对那种死板老套,四平八稳、令人泛味的写作风格。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根据国情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工作有一些新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工作要求。比如,他从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这一哲学原理出发,指出报纸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因此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由此,他认为,报纸等新闻媒体要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再如,他从执政党应取信于民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强调党报要说真话,要如实向群众说明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告诫全党同志,“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等等。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提出的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工作要求对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由于从1957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长达20年的极“左”路线的干扰,和毛泽东本人晚年所犯错误的影响,我国新闻事业并没有能够完全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思想原则和理论观点进行实践,相反却成为极″左″路线的推波助澜者,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与毛泽东同期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像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对党的新闻工作也有许多理论阐释。他们的理论观点作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作为我党承上启下的一代领导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指导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经济宣传和推动新闻改革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的“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党的新闻事业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新闻工作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宣传上来,在服务四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闻工作要坚持改革,要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服务;新闻工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新闻工作者应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大大充实了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闻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党和国家命运所系的事业。他们从新时期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所应遵循的工作原则,作了许多新的理论阐释。他们强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当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应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应当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应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应当实行正确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应当坚持新闻改革,力求既满足群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又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当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又红又专新闻干部;应当讲究宣传艺术,注意宣传效果;应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又提倡多样性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有些虽然属于旧话重提,但是却有着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包含着许多新的思想内涵。有些则是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的全新的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但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注入了新鲜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以及党的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可以说,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具有真理性、科学性,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应当认真地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基本观点,切忌采用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方法。要注意结合我国党情和国情的实际情况,要注意联系当前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要能够真正用它们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坚持不断用自身的新实践、新理论去充实、丰富和发展它,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


进入 郑保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事业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历史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5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