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

——写在建党85周年之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16 次 更新时间:2016-04-10 10:09

进入专题: 共产党新闻事业   党性原则   新闻队伍建设  

郑保卫 (进入专栏)  

中国共产党诞生已经85年了,党的新闻事业也伴随党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始终作为党的整个事业的一部分,运用自己特有的手段和优势,为实现党的斗争目标和革命理想服务,为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服务,为无产阶级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实践,党的新闻事业既积累了经验,也造就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些传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持党性原则,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坚持党性原则是自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世界上最早的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新莱茵报》以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事业一直把党性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1942年4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题为《致读者》的社论中,就把“党性”列为党报所必须具备的四种品质之首(其余三个为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了坚持党性原则的优良品质,开创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的好传统。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一直有坚持党性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传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各级、各类新闻机构都始终注意把用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主张统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宣传最重要的工作原则。

在战争年代,由于严峻的斗争形势,需要全党、全军和根据地政权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因而坚持党性原则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提出了许多严格而又具体的要求,对新闻宣传中出现的违反党性原则的情况,及时地给予严肃的批评。1942年,毛泽东就曾严厉批评过当时新闻队伍中一些人同党“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并且明确提出,党报宣传要“增强党性”,要“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后来,他又提出,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①。

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结合全党的整风运动,并根据解放区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及其主管部门中央宣传部就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规定,如《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3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统一对外宣传的第二次指示》(4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报纸通讯社工作的指示》(10月28日)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9月9日),和这一时期毛泽东等中央负责同志的有关文章、讲话、指示等等,其内容大都涉及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问题的较为系统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

1.党报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办好党报是党的中心工作,各地党组织应对党报工作极大注意。

2.党报要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步调的一致,未经同意,不得任意发表涉及全党、全军、全国的全局性的文件、电文、讲演等。

3.党报应严格按照党的方针进行宣传,不能有违背党的方针的表现。

4.党报的宣传必须增强党性,要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

5.各级党委要关心党报工作,不关心党报是党性不强的具体表现。

6.各级党委要把帮助与利用党报工作作为自己经常性业务之一,要适时讨论新闻政策及社论方针,要抓紧对党报的领导。

这些观点在解放区新闻界很快形成共识,成为当时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并且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传统在以后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保证党在政治路线、思想原则和宣传方针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如何坚持党性原则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对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强调新闻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实行政治家办报;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搞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等等。要做到这些要求,都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

尽管几十年中,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和宣传任务也在不断调整,在坚持党性原则方面,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曲折和困难,出现一些反复和变化,但是党的新闻事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总是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牢牢把握坚持党性原则这一基本立场,使得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党性原则的立场和传统都始终不变,从而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也维护了新闻事业自身的声誉和形象。

正是因为一直注意坚持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才能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步调一致,有效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和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去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奋斗。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的耳目喉舌,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也是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始终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事业,历来强调自己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就明确提出要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和“政治经济的事实”②的要求来办报。后来1930年出版的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则公开说,自己要成为“广大全国工农群众之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喉舌”。③

在上面提及的1942年4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致读者》社论中,“群众性”与“党性”一起被列为党报的基本品质与工作原则,提出要“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社论表示,要“密切地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社论明确指出,“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④

从此,《解放日报》社论所阐述的“群众性”原则,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依据。

后来中共中央机关报取名为“人民日报”,反映了党决心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鲜明立场。对此,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的改版社论《致读者》说得很明白:“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是它的主人。”社论还说,“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刊到现在,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⑤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始终认定自己既是党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民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热情充当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民群众的益友和知音。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些全新的执政理念,大大扩展和延伸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这就为新闻事业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当好人民的耳目喉舌提供了思想指南,确定了明确的方向。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进行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注意在采访调查过程中虚心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就经常教育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搞些调查研究。在战争年代,他率先实践,深入农村展开调查研究,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他做的湖南五县调查、福建上杭才溪乡调查、江西兴国长冈乡调查及寻乌调查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范例。

刘少奇把记者看作是“专门的调查研究人员”,他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就鼓励记者深入实际去考察党的政策是不是正确的,而且说:“你们根据许多材料,证明政策需要修改,就提出来,这是好的。”⑥

在延安时期,当时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就深入根据地的农村、工厂和部队采写了一批反映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和对敌斗争事迹的典型报道。赵占魁等一批边区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就是在记者深入采访调查后,才写出真实感人的报道来的。同时,对各地执行党的土地政策中的经验和问题也作了真实的反映。

在和平建设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到工厂、下农村、进部队,同工人、农民、战士和基层干部在一起,与他们同劳动、同生活,采写出了像大庆、大寨、南京路上好八连这样的战斗集体,以及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批批反映改革开放新成果、新经验和新人物、新气象的好作品也都得益于记者们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

还有一大批记者不辞辛苦,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各地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以及基层群众的疾苦、要求和呼声,采写了一批批很有参考价值的内参稿。近些年来一批反映农村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等方面的内参稿,受到了中央的重视,促进了这方面一些问题的解决,也使党所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的执政理念深入民心。

当然也要看到,近些年来,面向实际,深入调研的作风在一些新闻单位也有弱化的趋势。一些人总爱浮在上面,满足于跑机关,泡会议,听汇报,抄材料,敷衍报道,马虎了事,而不愿下到基层,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去,做些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些有内容、有新意的东西。即使下去,也是乘车观花,蜻蜓点水,人到心未到,无法采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鲜活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针对这些问题,1991年,江泽民曾向新闻界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要求。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向新闻界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这些都为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指明了方向。


四、坚持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也是人们对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历来都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

陆定一1982年在接受《新闻战线》记者采访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⑦

刘少奇说得更明白,“新闻第一要真实”。他对华北记者团的同志们说:“你们搞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⑧

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中共中央在历史上曾多次做出决议或制定相关条例,对新闻工作的真实性提出明确要求,做出严格规定。几十年来,各级新闻机构和广大新闻工作者遵照中央的要求和新闻工作的惯例,认真坚持真实性原则,努力使自己的报道真实可信,以满足群众的要求。

从历史上看,在坚持真实性原则方面,总体看我们的媒体是做得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能注意坚持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报道事物,做到不浮夸,不掺假,不避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但是也有做得不好的时候。例如“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浮夸、虚假的报道。那时候,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样一些完全不顾事实,不讲科学的口号居然也上了我们的党报。“文革”中,一些新闻报道甚至完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公开造假。其结果,不但损坏了新闻媒体自己的声誉,而且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

近年来,一些媒体和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在市场因素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抛开真实性原则,公开搞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有的还搞什么“有偿不闻”(指因接受对方钱财,而为其掩盖事实真相),严重败坏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这些做法与长期来党的新闻事业所坚持的真实性原则和光荣传统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五、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坚持走群众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总结了党的新闻工作的长期经验,提出了“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⑨的重要思想。

依靠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办好新闻事业,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一个创举,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把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作为新闻工作的思想原则和工作路线,并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以保证:

一是新闻机构保持同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组织党员和群众做好读报评报工作;三是坚持开展读者调查工作,广泛听取读者意见;四是鼓励党员和群众向党报反映情况,提供稿件;五是做好读者来信来访工作;六是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做好通讯员工作;七是各级党组织要将新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经常讨论、研究、支持和关心新闻工作;八是党委负责人要亲自为党报撰写社论,等等。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通讯技术条件大大改善,信息渠道四通八达,新闻传播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了,时间更快了,数量更大了,方式更活了。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新闻单位积极探讨在新形势下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思路、新办法,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使这一传统有了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式。


六、坚持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战斗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从建党时的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拥有七千多万党员,领导着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的执政党,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和巨大的代价!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自诞生以来,白手起家,不断发展壮大,同样靠的是艰苦奋斗,靠的是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战斗作风。

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闻机构中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新华社为例,从瑞金时的几间土屋,几个编辑和译电人员,用缴获来的仅有100瓦的发报机发稿,后来又经历了延安时期清凉山上的窑洞办公、太行山中的山村编辑部发稿、解放战争中前线记者冒着炮火随军采访的艰苦时期,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万名职工和现代化通讯技术设备的世界性通讯社,没有一代代新华人的艰苦奋斗是难以想象的。

在和平建设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依然需要依靠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来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和新飞跃。这方面,无论是通讯社,还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都是很好的说明。

如今我们的经济条件和工作环境比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讲艰苦奋斗,最主要的是要提倡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和乐于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要时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而不能谋求私利,不能贪图个人的享受。


七、坚持开展业务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树立良好文风

新闻工作业务性很强,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环节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和业务技能。为了提高采编一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完成宣传报道任务,新闻单位都十分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坚持组织他们学习业务知识,训练业务技能,提高报道水平和工作质量。

在战争年代,由于工作需要,不少人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学习和训练便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业务能力,一方面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另一方面则须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训练。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同志经常进行业务切磋,互相学习,各部门也定期召开业务总结会,及时总结新闻采写编评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当时新华社给通讯员办的业务刊物《通讯》也成了社内同志的学习读物。

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是一次难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的教育运动。通过学习有关文件和毛主席的讲话,对照检查宣传报道工作存在的问题,大家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风、学风和文风的教育。特别是学习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一文,大家对新闻写作中的党八股现象进行了检查和清算,对转变文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报道中,八股之风有所克服。

而1947年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反对“客里空”运动,不但在思想上使新闻工作者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教育,而且在业务上也使大家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了更加切实的体会和把握。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单位进行业务学习和岗位练兵有了更好的条件,通过开展各种业务学习和训练,尽可能快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例如20世纪50年代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就开展了专门的“练笔运动”,要求消灭稿件中的文法错误、技术错误和文风冗长等毛病。

近些年来新闻文风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许多新闻单位针对这些问题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帮助记者编辑认清问题,而且注意从转变作风上来解决文风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决定采取资格准入的办法,来提高对新闻工作者思想和业务素质的要求。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出版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资格培训,考试合格者,由主管机关颁发统一制作的新的记者证。


八、坚持开展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和道德建设

文风和作风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人的人品决定着他的作品的文品。很难设想,一个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一个私欲膨胀,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总能够写出好作品来。因此,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保证做好新闻工作,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一向重视对其工作人员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注意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去教育和培养每一个工作人员,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战争年代,聚集在延安新闻机构的是一群决心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献身的有志青年。他们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这是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在条件。

当然即使有这样的条件,有时也还会出现一些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例如在宣传报道中出现的各种“左”的或右的有害的倾向;由于工作疏忽导致的新闻失实和报道失误等等。因此,不断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品质教育始终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传统做法。上面所提到的延安整风运动和解放区新闻界1947年开展的“反对客里空运动”等,就使当时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受到了很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近些年来,中央针对新闻界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等,在新闻界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强调要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三项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以上八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它的传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支撑着党的新闻事业,使其能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


注释

①(3)《毛泽东论新闻宣传》第7页、19页,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②(4)(5)(6)(8)(9)《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编第5页、22页、50~51页、109、112页、262页、256~257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⑦《新闻战线》1982年第12期


进入 郑保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共产党新闻事业   党性原则   新闻队伍建设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实务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54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