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勇:独生子女与被割舍的社会意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2 次 更新时间:2015-11-11 01:51

进入专题: 独生子女   社会意识  

李伯勇 (进入专栏)  

原题:“全面二孩”与社会意识的有效提振  

“全面二孩” 政策为坊间热议。近日在一次有各种年龄段参加的聚会上,有人表示愿生二孩,有人说年龄过了限想生而不能,有人表示不愿生二孩,有人表示还得考虑。所谓考虑就是设想增加一个小孩之后养育付出的各种成本,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家长的可能承担,当然也有人考虑小孩增多,学校、医院等社会设施的相应变化。这些考虑都侧重于有形的经济和物质层面。

有人十分生活化地说:家里只一个小孩,他对家里苹果(财物的代称)的所属他无须考虑;有两个小孩,自然会考虑他能得多得少或平分。这就涉及精神层面——无形的个人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及其互动了。我们也就发现并能感觉,之前运行30多年一孩化生育政策,看得见的是家庭(尤其城市)只有一个小孩,人口数量下降快,但一孩同父母构成的核心家庭,一孩所处的家庭环境,他(她)的个人意识、家庭意识都趋于单薄化;我们还要看到,其父母在多孩时代所形成的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并不单薄,为适应孩子(一切围着孩子转),他们的这种意识的内涵也缩减着,也就是说,也向单薄退化。当然也要指出,多孩时代那种政治意识形态环境,也使“父母”一代的社会意识趋于封闭和单薄。

准确地说,当今我们的不少家长,比较而言,对外面尚能理解和接受社会意识,对内(孩子)在言传身教上则稀薄得多,何况孩子在独孩家庭环境所形成的各种认知,加上教育体制的单向灌输,也使他无法感觉并认识本然状态中的社会意识,家庭意识与社会意识也就呈分裂状态,这对小孩的精神成长是个很大的缺陷。万千家庭的独孩走向社会,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被割舍的社会意识。因此,原有的本然性社会意识的内涵也减缩了(比如家长主动替代孩子干值日扫地等一些有众人参与的劳动,家长替代孩子完成一副参展参评的作品)。就像我们以前生活在本然性(多孩)的生态环境,个人、家庭和社会是贯通的,有差别也不大,下乡什么的,我们能够很快适应(或适应的过程短),而现在城市里长大的“一孩”再去乡下或艰苦环境,存活与否还是个问题,适应的难度大得多。

社会意识总是大于家庭意识和个人意识,后者要适应前者而不是相反。向来我们总是希望和强调孩子要适应社会,所看到实际生活中孩子适应或不适应的情状,所着眼的总是物化环境,而不知道或忽视了,让孩子具备相应的社会意识乃是关键一环。显然,存在本然状态下的社会意识与“一孩”环境下所认知的社会意识的反差,而本然性社会意识在我们社会又经长期的阉割。这正是我们要深刻反思的。

就是说,“一孩政策”对个人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建设是消极的。就是说,“一孩政策”就是我们惯有的运动化决策的结果,只能戕害个人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

应该说,数十年社会学(1950年代费孝通曾倡议大学设立社会学不为最高当局所纳)和社会意识建设的滞后,与“一孩”政策的数十年实行,陈陈相因,加上社会平台的欠缺(其实真正的社会平台是能供各种意见碰撞交融,而不是单向宣传灌输某个意念的舞台),造成了本然性健全性社会意识的萎缩不振,而良性发展的、健康的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本然性健全性社会意识的滋养。如同一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安全屋顶,它需要健康健全的个人和家庭承当,这就是说,个人意识家庭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主要支撑,或叫基础。仅就“一孩政策”的时代,有能容纳供各种生育意见的公众平台吗?那时就张扬“一孩就是好,政府会养老”的声音,一孩家长的社会意识能健全吗?

从重家庭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家庭意识是承接个人(孩子)和社会意识的重要通道。所以,放开二孩——从一个孩子到两个孩子,是1﹢1>2,能有效提振个人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孩子会在一个比“一孩”开放开阔的精神环境中学习成长。同时,个人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内涵会得到充实和丰富,与时俱进,三者相互渗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我们也要扩大包括生育政策讨论的公共平台,让真正的社会意识进入个人和家庭。

2015年11月2日

进入 李伯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独生子女   社会意识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7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