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志和跑到祖先之地湖州,在西塞山填了一首渔歌子,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少年时代,觉得这词大美,以平常的字眼写出如此隽秀的词句,日常惯见的景色有了无穷的诗意,但不觉得这景象有什么的特别。其时,鳜鱼虽然不常见,但都是溪水里自然生长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感觉世事要大变,曾想搜集一下家乡西溪的事迹。一位故乡朋友不以为然,说现在的西溪与先前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追忆。料想不到的是,当时大体还在的那些历尽沧桑兵燹保存下来的千百年城镇的古时格局和建筑,在不到三十年内,几乎被尽行扫荡,消逝得如昨日烟云,乃至山河形势竟也丕变,悠久的记忆一下子失去了现实的着落。故乡成了他乡,乡音成了绝响。你拥有的只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故乡,它留存在你的观念里,亲切而渺远。这时,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觉得更有必要把过去的山河岁月,人物故事,风俗习惯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不过,故乡的故事太多,要说得到位切实,说得清楚有味道,却也不容易。日常闲谈,即兴说去,随处都是开头,到时便是煞尾。如是编出一套书来讲这些古话,那就得费一阵思量,下一番功夫。现在手头这套《浙江历史人文读本》,它不单讲浙江的故事,还要分门别类地讲出来,皇皇八卷,从江山讲到风情,从政治讲到书画,却好不壮观。执行主编陈野是少年同学,送我一套。放在案头,几回翻阅,想写几行字来壮行色,总是不知从何下笔。在电脑里记下了不少札记感想,却串不起篇章来。在这二零一五年的头一天,看到新近发生的这么多悲剧,便觉对不住老同学的情谊,于是又一卷卷地翻阅里头的篇章。读到方孝孺的故事,又感叹起浙江山水如此壮美,人的志气又是这样的高。朱棣当方孝孺的面处死他十族的亲戚,轮到他兄弟方孝友就刑时,方孝孺泪如雨下。弟弟安慰他,人虽死,但仁义之魂依旧留在家山。大丈夫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却以至柔之亲情为其根底。“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写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正是自然之理。浙江的人物,浙江的历史就是这般的个性丰富,色彩斑斓。
因此,浙江的历史,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讲。这套读本不是中规中矩的史书,而是以历史为纬的故事篇什,讲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白描了一幅又一幅的写实画卷,让读者从一个又一个侧面来领略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一个场面,良渚遗迹又是一个场面;大禹是一幅画卷,越国又是一幅画卷;衣冠南渡是一个视野,临安都城又是一个视野。尽管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大都为现代人所不知和遗忘,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元素却也是遗响犹存的。余杭、余暨和余姚地名之中的余,就是古代越语中的发语词,就如乌伤、无锡和芜湖之乌、无和芜一样。由此,人们也可以追思到这里的古代文明与中国乃至周边国家文明的更为广泛的联系。
理解浙江文化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多种文明的汇集。综观世界史,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皆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融汇而成的,且也是包纳兼容多种文化元素的文明,远的如古希腊文明,近的如英、美文明。在文明源流相对单一的中国,浙江却以汇聚了多种文化源流而自成一体为其鲜明特色。自上古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此后或同时的百越,稍后的越国文化,佛教文化,不同时代南渡的中原文明,来自周边的海上文明,累积层迭,洎乎近世,来自欧洲的文明更是呼风唤雨,推波助澜,自我陶铸。浙江历史上各类人物辈出,正是这种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潜移默化的结果。扼制或消灭文化多样性,是扼制社会发展的杀手锏,除了维持专制权力,并无其他的积极意义。
今天重新审思这些历史现象,以为一个国家只要保持自主的心态和立场,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始终就能发挥积极作用。譬如丛书中提及的明朝抗倭,实在有重新研究的必要。整个事件,固然有倭寇侵扰的事实,但其中也涉及当时正兴盛的中国与东南亚一带海上贸易。尤其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本土商人也被视为倭寇而遭到剿灭。明朝政府的狭隘和怠惰,将领的贪功,最后以实行愚蠢之极的海禁恶政,禁止海外贸易告终,从而扼杀了沿海一带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
浙江山水独特,但有独特山水的并不限于浙江。因此,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规范乃是构成一地一国独特性的根本。人造就了历史与山水的特色与变化,如西湖兴废,白堤和苏堤的构筑,西溪的危亡与挽救。这套读本的八个主题分别展现浙江社会历史的不同层面,要参照起来阅读才有助于全面理解浙江人及社会行为的特征。
由这套丛书人们也可得知,浙江虽为富庶之地,历代统治者对浙江需索甚殷,但优惠政策和待遇却很少。在明代,朝廷不断地将江浙一带富户和工匠强制迁徙至北京周围,以及实边,对江浙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明清两代,江浙也是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但又十分不放心,严厉监控当地士林情状。有清一代四大惨烈的文字狱,有三案发生在浙江,主角为浙江士大夫,荼毒弥广,尽管这另一方面也让人领略了浙江文人的独立精神和胆量。
今天,浙江文化外在层面的独特性愈形薄弱,而内在心态、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独特性虽然勉力保持,却也缺乏施展的足够空间。绍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城市,也是世界最古老城市中的一个,它的独特性,它原本鲜明的城市格局、建筑和器物总体上不复存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几无特色的拼搭城市,与其他缺乏历史和文明深度的城市毫无二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里,因已有他国的经验和前人的告诫,这些独特性原本是相当容易保存下来的。
浏览一过《浙江历史人文读本》,以为整套读本很平实,有些分册颇具可读性,如五色影音中浙江绘画部分,大长知识。但有些分册也过于平实,随手写来,没有构思,近乎没头没尾。普及读本除了事实要可靠,还要有趣味。这套由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的历史读本,要讲得动听,是要讲究材料的选择和裁剪的。学者并不一定能讲出动听的故事,更何况,即便都是真实的材料,也不一定能够说出真实的历史。比如,在这样一套专讲浙江人的丛书里,蒋介石和张静江这样人物竟然没有相应的位置,这是会令一般读者都叹息的。
写到这里,想到零三年我在德国一个名为鹿角的古堡里住了九天,为了了解这个古堡,从网上搜索到了它的历史,在维基网上有这个古堡的极其详细的文字和文献资料。由此,你可以了解鹿角古堡的每一任主人,它的每一处建筑,它曾经领有的其他领地。相比之下,那些比这个小镇规模大若干倍的中国著名历史城镇,在维基网的汉语版上,多数只有几行,至多也就一、两页的历史。然而,中国有方志的传统,每一个县有专门的方志机构,它们工作的成果如果都能放在如维基这样的公共网页上,使人们可方便地获得,那么对国人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明,热爱自己的故乡和国家,将有莫大的助益。
由此进一步想到,一部中国历史,包含多多少少的乡土故事?不去记录,不让记录,它们就永远消失,成了历史中的谜案,而整体的历史也就会断裂得七零八落。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中国乡土的历史和故事其实除了专家,也可以由有兴趣的其他人士来写。至少在目前对许多人来说,文化认同还是自乡土中国开始,乡土社会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而认同关涉历史,经此构成由一个个乡土及其历史连接起来的中国。
去年仲春,我们朋友一行到金华一游,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到金华。甫登上八咏楼,历史的风云仿佛扑面而来,众人放声高吟“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今人的意气经由李清照的绝句一时与宋代先人的气概接续了起来。
故乡山水就如我们的体肤,而亲人戚友就如血脉,与生命同在,山河虽然变色,但那巨变之前的故乡仿佛已经长在身体之中,而它们也就将陪伴我们终老。好的乡土的人文读本就是它们的外在观照。
2015年1月3日写毕于北京圆明园东听风阁
《浙江历史人文读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年初版
此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5年02月25日11 版);这里刊载的是未删节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