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林:“互联网+大数据”可为城市科学研究“添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08 次 更新时间:2015-08-26 09:53

进入专题: 数据挖掘   关联分析   大数据   智能  

刘士林 (进入专栏)  

新华网上海7月20日电(郑钧天  刘一静)在日前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论坛:城市科学系列之二”上,专家提出,的数据逻辑,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例如,目前在多学科城市研究领域,大数据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论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筹)蒋宏教授认为,随着现代网络、移动通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机构已可以将现代人的活动轨迹、城市建设进程的实时记录等,以海量的形式实现数据化的存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大量的、碎片化、看似无意义的数据变得有规律。  
“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关联,不仅能还原历史、评估进程、分析走向,还能预测未来。未来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理念和文化的思考、指导,而且需要各种数据,特别是人的行为数据与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就业生态与公共服务设施、休闲文化生活相关联的分析、研究和建构,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精准布局与建设未来的城市。为此,依托大数据开展方法研究变得十分有意义。”蒋宏认为,大数据方法论如下:  

从微观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针对城市人的社会行为和消费行为及其生存状态,分析人和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  

从中观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针对城市社区和区域的环境生态、产业业态、公共服务、商业布局、文化氛围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优化建设方案或调整发展思路。  

从宏观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研究,针对城市的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提出相关的决策咨询报告和建设性意见。  

本次论坛主题为“多学科城市研究的框架与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指出,我国城市研究在总体上可以用“模仿中有创造、杂乱中有逻辑、自发性中有自觉性”来描述和概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价值的城市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模仿中有创造”;在经历了“众声喧哗”和“谱系杂乱”阶段之后,在“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本质影响下,逐渐找到了自我扬弃和自由生成的内在根据,这是“杂乱中有逻辑”;在经历了最初分散的、偶然和自发的阶段之后,受社会需求的强大刺激与鼓励,城市科学研究正在走向主动解释和改造“城市世界”的自觉阶段,这是“自发性中有自觉性”。  

进入 刘士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据挖掘   关联分析   大数据   智能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6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