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创立的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上世纪最热门的物理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同样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被视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中,丹麦哥本哈根学派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不确定)原理"揭示了,一些微观客体的共轭物理量,在测定过程中出现了相悖性.如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精确,粒子的动量就测量得越不准确.在用哲学观点提升这种"测不准(不确定)原理"时,哥本哈根学派首领玻尔提出了一个与牛顿线性因果观迥异的"互补(并协)原理".他指出,用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原子现象,不可能具有理应要求那样的完备性:在微观领域中,运用一部分经典概念的同时,会排斥另一部分经典概念,但这被排斥的概念却是在另外条件下说明物理现象时所不可缺少的,可见,这些经典概念之间,并非绝不相容,而能互相补充.这里的"互补",甚至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两种不同的概念体系的互补,而就认识论的含义来说,甚至就是客体与主体的"互补".
(二)物理学的最新成就证明,所谓"量子行为",不仅是限于发生在原子尺度上的现象(哲学译丛,1986年第6期第68页),甚至人的思维过程,也表现出某种"量子行为"(哲学动态,1987年第11期第22页).在思维活动中,人们把被称为直觉思维的灵感,视为思维具有非逻辑性的重要表现,而这种非逻辑性自然是不完备的.这样就常常需要由不同于已知结论的其它结论来补充,而这种补充甚至会导致悖论的出现.不过,这种悖论未必都会带来消极的后果.罗素在谈到洛克的那种"牺牲了首尾一贯"的理论体系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明显的自相矛盾,没有任何理由设想一个自圆其说的体系就会比象洛克的那样显然有些错误的体系含有较多的真理."(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43页)这与罗素的同行、朋友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是相照应的.按照这种"不完全定理",形式数论的系统一致性的证明,不可能在形式数论的系统本身中实现.也就是说,系统的相容性(一致性)与系统的完备性不可能两全.看来,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都难以完全消除其自身中的矛盾.这就需要其它的体系,来做为“补充”。
(三)在科学史上常常出现"理论嫁接"的现象,即在新理论诞生之前,往往将新事实嫁接到旧理论之上,直到条件成熟时,才消除了这种矛盾的现象,即抛弃旧理论,宣告新理论的诞生.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化学领域中盛行的燃素说,尽管比前此的"炼金术"说要科学得多,但它之漏洞迭出,使化学家们决心通过实验加以填补.普列斯特列做了有成效的实验,获取了氧气,在事实上堵塞了一些漏洞.但他囿于既有的理论,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燃素",硬是把他的新发现"嫁接"到了燃素说上.只是不久后的拉瓦西,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才终于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化学理论――氧化说,使化学理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社会科学中也有类似现象,例如在中国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主流话语把林彪、江青等人说成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进行大批判,以纳入到当时盛行的机械阶级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论中去.只是后来,人们才逐渐抛弃了这种被僵化了的阶级理论,而回归到较为科学的阶级理论中去,并用科学的人性论来弥补这一较为科学的阶级理论之不足,抓住了这些野心家的"人性恶"的本质,而不是什么"阶级本质".对于这类“嫁接”,众人在一个短时间内往往是能够顺从的,甚至有人至今还在谈“现时中国阶级斗争的激烈”,但它毕竟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是阻碍理论进步的,因而正在广阔的领域中被拒斥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历史转折时期,这种“理论嫁接”的现象仍然存在,虽然这是不值得奇怪的,但必须认真地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理论得以大踏步地前进。例如,在经济领域中主流话语为了论证恢复、建立、发展私有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硬是将其戴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帽子,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宣布的主要原理正是“消灭私有制”!这就不能不使主流话语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如果从实际出发,敢于大胆地调整马克思主义的既有叙述框架,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不正确命题,吸纳包括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在内的理论派别或思潮中的优秀成果,实现“互补”,就会大大增强对问题的解释力,并使自己摆脱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