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9 次 更新时间:2015-07-06 12:04

进入专题: 西汉   王莽  

周树山  

7

王莽在历史上恶名昭彰,两千年来,后人很少对他有正面的评价。人们骂他是乱臣贼子,似也不完全是站在正统王朝立场上的诛心之论。如果他是一个开明的帝王,对内对外以国家和百姓的福祉为重,正身克己,屏绝邪妄,以贤明的统治赢得民心,即便他的王朝时日短暂,后人也应怀念他的德政,给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近世以来,我们看到有很多学者为王莽鸣不平,发掘他正面的东西,给以积极的评价。胡适先生说:"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为什么胡适先生称王莽是"社会主义者"呢?王莽真的是二千年前追求经济上平等、公平、打倒富人,解放穷人的先知吗?这要从王莽当上皇帝后推行的经济变革说起。

王莽的国内经济政策很容易说清楚,一是实行井田制,制止土地和奴婢买卖;二是实行"六管",由国家垄断资源和一些重要商品。

始建国元年,即公元九年,王莽推行井田制,其下诏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足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疲)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今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虞帝故事。"这是以国家权力强制推行的土地制度,复古改制,想回到鸿蒙初开的唐虞时代去。王莽是个信古好古的人,一切都是古代的好,有时所思所想所推行的一切,是书上的古代或者想象中的古代。即如恢复井田制,在想象中真是无比美好:一对夫妇耕种"王田"一百亩,八对夫妇共用一眼井,在八百亩"王田"之内,八对夫妇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为没有道路与外界相通(尚无阡陌),民只认识自己的土地庄稼和手中锄头,他们完全陶醉于田园之乐中,对外边的世界一无所知(为什么要知道与己无关的事呢?)。官家按照十分之一的收成来收税。这样,就做到了国家富足,人民幸福,除了颂声大作以歌圣世,百姓还需要什么呢?但这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果坐在宫殿里描画这样的盛世蓝图是很容易的,它或许有过,尽管加进了很多美丽的想象,但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可能了。井田制的消亡,并非起于秦,在它之前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尽管书载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坏井田,开阡陌",我们今天也有理由认为,在远古,或许也只在小范围内部分实现过,更多还是存在于远古圣人贤君的想象世界里。当生产关系成为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它必然随之改变。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贸易等社会活动拓宽了人们的眼界,术士、游侠、儒生、商贾等各种人物的出现……这一切都打破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人们也不愿意再受土地严苛的限制。把人圈囿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与世隔绝,做一个与野兽没有多少区别的草野之民,这固然有利于帝王安全的统治,但却完全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果强制推行,它只能造成社会的停滞和倒退。近世学者们认为王莽推行井田制是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世族。的确,自汉以来,土地兼并造成的两极分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是罕见的直面这个问题的君主。但王莽本质上是个半儒半巫的书生,儒当家时,他好古信古,对所谓的远古盛世充满诗意的想象,他向往做一个唐虞那样"万国之主",在黎民百姓"颂声大作"中安享尘世帝王的权力。巫当家时,他信惑鬼神,符命、征兆、认为帝王的权力既为上天所赋,自身便非常人,乃是受到上天眷顾的超人,可和上界鬼神相通,甚至仙升天界,位列仙班。王莽迷信古典,迷信神怪,迷信权力,迷信自己,他所颁赐的治国诏命中,有很多援古自炫、生搬硬套、不切实务的内容。读他的诏命,你有时感到他是一个自命不凡充满浪漫神巫之气自天而降的超人。但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出台,是要有制度保障和具体实施办法的。而井田制的推行,只有一纸诏命,与其说是国策,莫如表达了他信古复古,对古代帝王的一种向往。因此,它根本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非议井田制,擅自买卖土地奴婢者,罪至死,"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因为没有制度及措施,致使"吏缘为奸,天下嗷嗷然,陷刑者众。"抓了一些人,杀了一些人,徒然造成了一些乱局和社会问题。井田制的国策是完全失败的。

三年后,一名大臣上书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这段话很简练,它道出了秦废井田是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方向的,王莽推行井田制是违背民心和历史规律的,它遭到了民众的抵制。钱穆先生认为王莽的"好政策"没得到有效推行,是因为没有认真办事的官员和能吏,而所用皆作奸犯科的坏人。倘若真的落实井田制百姓就会得到幸福吗?窃以为这种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王田),平均分块让人耕种的做法决非百姓的福音。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一样,正常的流转只能发挥更大的效益。人也如此,把人世代固定在一块土地上,是把人当作一种无意识的生产工具,这样,人就会反抗。所以"周道既衰,而民不从"。一旦失去国家强权的压制,井田制必然瓦解。千年之后,要想恢复,怎能不遇强大的抵制和反抗?所以,"莽知民愁,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买卖,勿拘以法。"废除了井田制的推行。

或曰:强制世族富豪把多占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穷人,王莽是为穷人谋利益,难道穷人会反对他吗?一方面,王莽的朝廷没有停止分封依附自己的公卿大夫的官爵和食邑,培植了一些新的贵族,另一方面,打击了一些汉王朝原有的旧贵族,其目的,在于巩固自己从大汉帝国夺得的权力。我们没有看到穷人分得土地高歌翻身,颂声大作的记载,只看到由于王莽轻启边衅四面受敌,二十万大军驻扎边塞,国内横征暴敛,以供军需,南北输送,民不聊生,"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洛阳以东米石二千……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饥死者什七八。"的大饥谨。在这巨大的人祸面前,王莽派人到各地,教老百姓煮草木为酪,提取代食品,结果,酪不可食,更加扰民烦费而已。

二千年后,我们经历了变土地为"王田",把农民拘囿在土地上的新的井田制。农民除了手中的锄头,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世代成为国家的奴隶。结果也造成了亘古未有的大饥荒,饿死几千万人的惨剧。我们在历史上找到了几近相同的镜子,看到了虚妄的帝王真实的面容。

随同井田制一并废止的,还有奴婢的买卖。王莽的诏书中,引孔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之语,对奴婢买卖大加挞伐,决定和土地一样,禁止奴婢的买卖。这也是被某些学者称道的德政,但王莽不过是把"奴婢"更名为"私属"(王莽非常喜欢命名和更名,以示帝王之威),无法禁止奴婢的产生和买卖。原因是家天下的王朝是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及分封的子弟和公卿士大夫皆由各种奴婢供养侍侯,不在官场的富人的奢华享乐也要由奴婢提供。朝廷和官家的奴婢可以靠国家权力分配,民间的奴婢却要禁止其流动买卖。如果奴婢算作一种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力资源,禁止他的流动,也就断了他的生路。如果富人们不需要或养不起原来的奴婢,又不允其在人力市场上交换买卖,富人和奴婢都将陷入双重的困境。由于北部边塞的战乱,大量的人口涌入内地,流民只好做奴婢以谋生,王莽又悍然下令禁止,这些流民得不到安置,只有辗转沟壑,死于异乡。王莽的做法,表面上看来为奴婢争人权,实际上他驱使所有的国人都成为他自己的奴婢。

王莽的"六管"之策,也为某些学者所赞美。所谓"六管",即王莽为帝第二年(公元10年)下令将盐、酒、铁器、铸钱、布帛、山川湖海的资源统一收归"国有",由国家调配和管理。王莽表面的初衷似乎是为普通百姓着想,因为这些百姓须臾不能缺少的生活日用品"编户齐民"自己不能制造,需要去市场购买,如果豪民富贾操纵物价,则虽贵数倍,百姓不得不买。为了百姓,收归国家管理。"每一管下,为设科条防御,犯罪者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贩卖盐、酒、铁器等就是死罪,厉行严禁的结果是杀了一些人,关了一些人。那么,寻常百姓从中得到好处了吗?汉武帝时曾经搞过盐、铁专营,结果农民买不到一把收割庄稼的镰刀。国家铁厂造出的都是大而无当之物,造出的镰刀"割草不痛",农民苦不堪言。所以,汉武帝一死,大臣们就上书要新君废盐铁专营。王莽时代,实行这种"国家社会主义"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是百姓愈加困穷,民生凋敝,地皇二年,有大臣公然指斥主持"六管"的臣子"设六管以穷工商"。二是由此养肥了一批权力蛀虫,"郡有数人,皆用富贾。洛阳薛子仲、张长叔,临淄姓伟等,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汉书·食货志〉),从记载看,所举诸人应该是勾结地方官从国家垄断中获利的权力大蠹,用做假帐,虚报库存等手段大发横财。"六管"因国家垄断生产和经营活动支撑王朝财政,所以尽管民怨沸腾,腐败丛生,仍然强制推行至地皇三年,这是王莽灭亡的前一年,民变蜂起,王朝危殆,这才不得不下诏:"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管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

胡适先生标榜王莽和他的一班人是"社会主义者",柏杨先生称王莽改制是"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钱穆先生把王莽的"六管"概言为"国家社会主义"。从这种主义的实践中活过来的人,饥饿、贫穷、失去自由的生命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些所谓"看起来很美"的东西,落到百姓的具体生活中将是无穷的灾难和罪恶。

善良的人对君主美好的的言词和许诺报以天真的赞许和热烈的企盼,但他们将撞到黑暗的铁壁上。

王莽的时代,普通百姓挣扎在兵燹、重赋、死亡的地狱里,世族经济和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无丝毫的改变,反而愈发严重。井田制和"六管"令并非解民倒悬的法宝。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王莽不比别的帝王更仁慈更英明,相反,由于他的愚妄和专横,带给了人民更多的苦难。

8

君臣关系在儒家的五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儒家讲社会的和谐和秩序,所以君贤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等理想的人际关系合乎儒家对美好社会的想象。仅就君臣关系来说,所谓君贤臣忠的境界是万难达到的。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社会,最好的年代不过是君不戮臣,臣不轼君,彼此相安,不发生血腥的冲突,共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已。所谓明君圣主,乃是臣子的谀颂之词。我们歌颂帝王的伟大,常常因为他开疆拓土或从另一个帝王手中夺得政权,这一切都建立在血腥的战争之上。在人类相互杀戮的呐喊和呻吟声中,在死亡者的白骨之上,升起了帝王的宝座。侥幸活下来的人惊魂未定,就争相把激动的泪水和欢呼献给了新的帝王(欢呼淹没了所有疼痛的呻吟和悲伤的哭泣),而从帝王的权力中分得一杯羹的臣子和御用文人们马上忙于制作颂歌,颂声盈野,一个伟大的帝王诞生了!但很快人们就会发现,当你深情的歌声刚一出口,无情的皮鞭就会抽打在你的身上。专制的本质就是压迫,帝王是世界唯一的主人,所有人都是他的仆人和奴隶。草野之民从繁重的赋税、徭役、战乱和胥吏粗暴的践踏和掳掠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而御阶的臣仆则会直接看到帝王的冷酷、荒淫、和昏庸。帝王的权力是不受制约的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本质上是邪恶的。帝王也是人,具有人的一切弱点。不受制约的权力刺激了帝王无穷的欲望,人的欲望一旦突破底线,就沦为纯粹的恶。剥去一些帝王身上的华衮,我们常常会看到他们集众恶于一身,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恶行秽迹,尊贵的龙袍和神秘的权杖遮蔽了这一切,只有离他们最近的臣仆才得以窥视其奥秘。所以,帝王恨他的臣仆,认为他的敌人就睡在自己的身边。即使不那么昏聩残暴的帝王,他们对政务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性格弱点、身体状况乃至最隐秘的宫闱内情,臣仆们也会了然于心。在臣仆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伟大的帝王,尽管他们把伟大的口号喊得最响,对帝王磕头最多,每天都战战兢兢地重复着皇上圣明的套话,但皇帝知道,这并非他们的本心。臣仆们这样做,并非因为敬他,而是因为怕他。正因为皇帝握有所有人生死祸福的权力,所以,他的御座前才围拢了一大群山呼万岁俯伏磕头的人。庸众狂热的颂歌会把帝王造就成不可一世的妄人,他蛮横专断,愚妄昏庸,违背常情常理,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低于常人,用于国事决策,会造成重大灾难。这也会使臣仆们对主子产生轻蔑抵触的情绪,降低帝王的威信。臣仆们觊觎皇权,意欲取而代之,酿篡弑之谋而构祸于庙堂,或可有之,但并不常见。毕竟在君臣关系中,君为强势而臣为弱势。况且君主即便昏庸残暴到极点,也终有至死不渝的臣仆尽忠到底。帝王的权力是家天下,人身依附是它的基础。臣仆们并非铁板一块,依据权位和君主的亲疏处在不同的层级上,因对政局的认识、相同的利益、特殊的关系等因素结成牢固的或松散的联盟。臣有异志乃君之大患,所谓帝王之术其实就是驭臣之术。君主之败常因对臣子驾驭不当所致。驭臣有术的帝王口蜜腹剑,恩威并施,是最大的阴谋家和两面派。权位越高越贴近帝王的臣子越危险,无论是实有还是心造的幻影,总之,帝王把他们看成致命的威胁。正是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头颅供祭在皇权的祭坛之上。上帝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成为通吃全赢的人(如果那样,这个人岂非上帝自身?),人间的帝王也不例外。把身边的臣子一个个干掉的帝王会成为四顾茫然的孤家寡人,他们或者在孤寂中死去,或者把自己的头颅和皇冠一并投进末日的烈焰……帝王将死之时,他将看到无上的权力是一种虚无,恶行不会带来善果,未来的世界将完全把他摒除在外。尘世的生命一旦终结,不但是权力,声音也会消亡。他再也不会对现实的世界发声,从前的声音将消失在虚无之中。这是汉武帝经历的死亡。他或将看到夺命者狰狞的嘴脸和逼近的屠刀,他的宫殿在火中燃烧,他的后妃四散奔逃,他的臣子不见踪影……一切都如一场光怪陆离的梦。梦醒之时,已在冥界。这是王莽经历的死亡。死去的臣子已不消说起,活着的臣子会投奔新的主人,把唾弃的口水吐到帝王的尸身上……

王莽与刘邦截然不同。后者是起于垄亩或闾巷的不逞之徒,聚群成党,靠血腥拼杀从别人手中夺得江山。尽管权威是在斗争中形成的,但很多出生入死的功臣自认为有挑战权威的本钱和能力,或者从前的位阶和实力还在主子之上,俯首称臣,或有不甘。因此,刘邦必得杀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功臣,方能坐稳江山。王莽的帝位是篡夺得来,他由臣子而成君主,好比从前的主人家道衰落,嫡传已绝,旁支子息孤弱无援,管家便霸占了主人的财产奴婢,自己当起了大宅子的主人。所谓帝国权力的自然位移固然是人为的结果,太师椅摆在高堂华屋,小主人尽管在帷幕后的襁褓中吃奶,懵然无知,但老管家要想堂堂正正坐上去也非易事。一些人为其喧呼造势,把他一步一步扶上台阶,终于登堂入室,假惺惺、战兢兢,摸摸椅背儿掸掸灰,佯作无心,反复试探,最后终于按捺不住,这才在众人怂恿的呼喊声中一屁股坐了上去。原来主人的臣仆转而效忠于他,新主人必得表现得慷慨大度,才会打消改换门庭的臣仆们的疑虑和不安。于是,王莽除旧布新,更改官名官制,使其看起来更加堂皇,封赏为其上位有功的心腹,所有为其抬轿子造势者尽得高官厚禄,这才稳定了自己的班底,心安理得地当起了皇帝。

王莽做稳了皇帝后,慢慢体会到君臣关系的本质乃是主仆关系。无论多高位置的奴仆不能和主人有同等的人格,再高的官也是奴,再大的奴也非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必须使臣子们认识到,他们的荣辱祸福乃至生死都操在君主一人之手。只有这样,他们如得到君主的拔擢和赏赐,才会感激涕零,更加忠心耿耿;如君主示以颜色,他们才会如芒在背,寝食不宁,无从生悖逆之心。王莽的做法是:给小人物撑腰壮胆,让大人物弯腰低头,不断地折辱他们,使他们颜面扫地。公卿入宫议事,跟随之人有定数,一次,太傅平晏入宫多带了两个随从,遭到了宫门守吏的严格盘查,对平晏出语不逊。平晏的卫士长大怒,为维护太傅的权威,收捕了宫门守吏。王莽闻听,下令执法部门派出数百人围住了平晏的府第,把平晏的卫士长逮捕后当场处死。王莽的做法无疑是警告平晏,你虽居三公之位,但却是无足轻重的。即使你遭到了宫门守吏的羞辱,你也应该谦恭低头,因为他是为皇帝守门的。大司空王邑部下一官员因公夜晚经过奉常亭,亭长不放他过,故意刁难他。这个官员报了官阶和公务,亭长喝醉了酒,吆五喝六,百般羞辱,这官员忍无可忍,用马鞭抽打他。亭长竟拔刀把官员杀死后逃亡。有司追捕杀人者,王莽说:亭长因公杀人,无罪,不要抓他。大司空王邑只好申斥手下的官员,向皇帝去请罪。哀章因献"符命"助王莽当皇帝被封为"国将",地位很高。但王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知道这个无行文人的荣华富贵是靠见风使舵投机取巧得来的。朝廷大员在王莽眼里都轻贱如奴婢,而这个哀章更加不堪。哀章家里妻妾不和,闺门秽乱,有些见不得人的龌龊事,经常闹得沸反盈天。王莽特意为哀章家派了一名官员,起个官名叫"和叔"。但他可不是和事佬,他是官,专门管他家见不得人的烂事儿。王莽还特意给这个官员下了一道诏书,不但管闺门之内,还要管他家外地亲戚的事。一切隐私,公之于众,全由官断。孔仁、赵博、费兴三个小人物专门攻击庙堂大员,上纲上线,罗织声讨不遗余力,王莽把他们全都放到关键岗位上,"择名官而居之",让他们作为自己督察臣子的耳目和鹰犬。

王莽当年的心腹有甄丰、刘歆、王舜等人,当年对王莽的吹捧不遗余力。上书让朝廷封王莽为"安汉公"和"宰衡"的名号,加封王莽的母亲、儿子等都是这几个人背后鼓捣的。但还有人比他们更来劲儿,知道王莽的野心是当皇帝,所以又加劲儿忽悠王莽。等到王莽真的当了皇帝,抬轿子、吹喇叭的一班人自然论功行裳,官居要职。可是,甄丰、王舜等人的本意并非要王莽把大汉朝一脚踢开,立自己的朝廷。如今,见王莽把事情闹到这份上,不禁心里打鼓。原为汉家臣子,如今却成了王莽的臣子,心里转不过弯儿,怕将来天地翻覆,自己和王莽一道成为乱臣贼子被清算。王舜虽为王莽至亲,后忧惧成疾,郁郁而终。刘歆内心畏怯,不敢做声。甄丰嘴上不说,心里不满。王莽知道甄丰真实的想法,所以把他从高位上拉下来,封他个"更始将军",和卖饼的王盛同列。甄丰对此默无一言。但帝王既知你心怀不满,你大祸临头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当时,甄丰的儿子甄寻也被封官,还有一个茂德侯的爵位。俗言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这甄寻不是个安生的主儿,好言所谓"符命"。他知道王莽信这个,便从古书上找到"分陕"一段史迹,依周朝时周公、召公故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此即今陕西名字之来源),陕,古之陕州也。就此附会道:王莽的王朝当效周天子,分陕以立周、召那样有德之人分别管辖。以甄丰、平晏分管其地。王莽不想在庙堂上看到甄丰的嘴脸,立即同意,想把他打发到外地去。甄丰正要离京上任,到西边去安享余年,不想甄寻又出个幺蛾子。他又作了个"符命",说汉平帝的皇后本是他甄寻的老婆。平帝后何许人也?原来他就是王莽的女儿。平帝九岁被选为帝位继承人,十二岁那年,王莽为了巩固权力,用尽手段,把女儿送入宫中当了皇后。平帝短命,十五岁夭亡(也有人说被王莽毒杀),不久,王莽就篡位当了皇帝。他把自己的女儿封了个"黄皇室主",年纪轻轻,养在深宫,捱着养尊处优又与世隔绝的幽闭岁月。王莽可怜女儿,也想把她嫁出去。于是,他命令他的立国将军孙建的儿子精心修饰一番,带着一个医生,借口探病,盛装前往。不想其女大怒,鞭打奉命引见的侍女随从,王莽精心安排的孙建之子等一行人灰溜溜逃了出去。随后女儿果然气怒成疾,卧病数日不肯起,王莽自此不再相强。谁想这甄寻自讨没趣,不知援引何书何典,以何为说,一口咬定"黄皇室主"本该就是他的老婆。王莽大怒,自篡位登基,怀疑大臣们心中不服,有怨谤之言,正想杀个人震慑一下,不想这甄寻恰好撞到了枪口上。王莽骂道:黄皇室主乃天下之母,你这是什么狗屁话!立即下令逮捕甄寻。甄寻惹了祸,吓跑了。其父甄丰知难逃一死,不想让刽子手砍头,自尽身亡。惹祸的甄寻跟一个方士跑到了华山,一年后,抓捕归案。有司一审问,原来这甄寻还有一个小圈子,常在一起非议朝政,对皇上有不敬之言。涉案的有被王莽拜为"国师"的刘歆的两个儿子,一名刘芬,一名刘泳,还有大司空王邑的弟弟王奇,刘歆的门人丁隆等数百人。其中有很多公卿列侯的亲眷、门人、党羽等。这伙人为什么成为小团伙,甄寻又为什么那么自信地认定"黄皇室主"是他老婆呢?原来,自王莽造作"符命"以为篡位登基的根据始,社会上流行左道旁门的邪说,皆以"符命"为说,论议国事,占卜吉凶,预言未来。既然王莽这么轻易地登上了帝位的宝座,别人又何尝不可?他们或者认为甄寻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帝王,所以才聚拢在他周围。那么,有根据吗?有。据说这甄寻手掌上的纹路成"天子"二字,这岂非天命所在!于是,王莽下令解其臂而验证之。王莽看后,道:哪里是什么"天子",这分明是"大子"啊,也可以说它"六子","六"者,戮也,说明甄寻父子应该戮死啊!于是,"流(刘)芬于幽州,放(甄)寻于三危,殛(丁)隆于羽山。"用驿车拉着他们的尸体,郡县传致以示众,送他们到各自埋骨之地,遗臭万年,永不翻身。其余涉案的数百人也尽被处死。

王莽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一举一动都要从古书上找根据,把自己的行为附会到远古帝王上去,他这样做,是效舜处置共工的法子。杀人也杀出历史感来了。

臣子有悖逆之谋,构祸于庙堂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君主残暴多疑,君臣互为仇雠,臣子不仅禄位不保,且有性命之虞,臣子不得已做困兽之斗,鱼死网破,在所不惜;二是君主孱弱昏庸,宠信奸佞,臣子坐大,势力养成,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故废主夺位,取而代之;三是社稷危殆,已近穷途末路,君主无自存之术,臣子有离散之心,故叛主构逆,弃暗投明,以图自存。王莽的一生,经历了后两种过程,他篡汉夺位,自立王朝,由臣子而为帝王,属于第二种。到了他的王朝即将灭亡的关头,王师外溃,大臣内叛,则属第三种。

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是王莽王朝的最后一年。饥荒兵燹,国内鼎沸,各路叛军,不仅攻城略地,且逼近首都。王莽惶惶不可终日,唯执左道旁门,祈祷神灵护佑,以求退敌逃死。他身边的重臣在这危急关头,已看到了危险和死亡的步步逼近,除了一些懵懂愚忠,随波俯仰,不明大势的庸碌之辈,洞若观火者已在寻觅解脱之道。卫将军王涉串通主管军事的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等欲劫持王莽,投降汉军以求自保。刘歆迷信星象,谓必得太白星出方可举事,董忠谋事不谨,被人告发。王莽召董忠等人议事,中黄门等一干人立将董忠杀死,王莽令虎贲武士用斩马剑将董忠尸体戳烂,收捕董忠宗族,老幼皆砍成肉泥,埋于一丘。王涉、刘歆等皆自杀。他们都是王莽最亲近的臣子,但在王朝分崩离析的关头,谁也不愿为别人的家天下殉葬。君主对于危难关头叛离的臣子恨之入骨,杀剐务尽。他们也曾为君主的家天下忠贞不二,竭尽全力,但最后都宗族殄灭,死于非命。

封官厚赏,问罪诛杀,这些恩威并施的手段固是千古帝王驾驭臣子之术。除此之外,王莽还有两手:一是抑夺下权,国事专擅,鉴于自己从汉室篡位的心得,他决不使任何臣子一人坐大,宁可亲历亲为,以至于"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以致积牍成山,许多紧迫待决之事连年无果。二是自我神秘化,造成臣子对君主的迷信。史载王莽之貌"侈口蹙额,露眼赤睛,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也即嘴巴很大,额头很短,眼睛暴突,睛有红丝,嗓门很大,声音嘶哑。中等个头,为了显示身材伟岸,爱穿厚底鞋,戴高帽子,将卷曲的毛装在衣服夹层里,使其膨胀,以示魁梧。看人居高临下,决不平视,以示权力高高在上,凛然不可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不是贴身亲近之臣,别人很难窥其真容,接见臣子,旁边侍御高举云母扇屏遮其面,只有威严沙哑的声音从屏后传出,语言简短古奥,令人战栗悚然。一个待诏受到接见的臣子谈见到这位帝王的感受时说:"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王莽闻言,立刻将这个臣子杀掉了。王莽的自我神秘化,乃是东方君主的御臣秘术,臣子对君主的凛然敬畏和信仰崇拜由焉而生。

9

帝王主宰千百万人的命运,俯临众生,顾盼自雄,但是,死神却对帝王垂顾有加,时刻环伺左右。她先是一个一个把帝王的亲人们带往冥界,把帝王一个人留在孤绝的权力峰巅上,让帝王体验到权力的快感后再品尝尘世的凄冷和空茫。死神用他亲人的死亡警告帝王,再大的权力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在死亡面前,帝王也是一个○,当你折腾够了的时候,死神会如期而至。

王莽迷恋皇权,在攀登皇权的台阶上,每一阶都留下亲人死亡的阴影,最后,所有的亲人都做了他皇权的殉葬品。

王莽共有四个儿子,依次为王宇、王获、王安、王临。

先死去的是王获。那时王莽已封为新都侯,先是以大司马之位代叔父王根辅政,成帝死,哀帝即位,赐命其以侯就第,暂时回家赋闲蛰居。哀帝罢王莽之官,欲用其外家丁、傅等人,朝野很多人为王莽抱不平。王莽此时正欲广结公卿,克己复礼,以邀声名。这时,他的儿子王获给他惹了祸,这个纨绔子竟然杀死了家中的一个奴婢。死人的事是不好隐瞒的,如果不了了之,王莽的声名和地位都将受到损害,政敌也会就此大做文章,甚至上书弹劾他。王莽恨怒交并,不想走官家的程序,把事情闹大,于是命王获自杀。王获死后,朝廷收到官员为王莽讼冤的上书百余封。王获杀人固当死,但王莽严命其子自杀谢罪的行为却垫高了王莽的声望,为其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接着死去的是王宇。王获死于刑事案件,王宇卷入政治,死于一个政治事件。哀帝死,平帝即位,王莽重掌朝政,赐号安汉公,权势如日中天。西哲孟德斯鸠有言,人类的权欲和贪欲一样,是无限膨胀和不知餍足的。此时王莽因久在中枢,一言九鼎,已有篡位之想。平帝的父亲是刘氏诸王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小王侯,封在中山的弹丸之地。死时,儿子方两岁,依例嗣王位。哀帝刘欣死后,王莽重返庙堂,再执朝纲。为了新帝好驾驭,他就立了九岁的中山王为皇位继承人。平帝原名箕子,王莽和大臣们觉得这个名字土里土气,像某种器物的名字,于帝王身份不配,于是更其名为刘衎。汉家重外戚,新帝登基后,渐渐地都会把身边的重臣换成母系中的人,这已成为一种历史传统。哀帝上位后,为避帝外家,王莽曾被赶出朝堂,所以对此有刻骨铭心之痛。为了永远把持朝政,他以太后的名义下了一道命令,拜平帝的母亲卫氏为中山孝王后,平帝的两个舅舅卫宝和卫玄封为关内侯,永留中山,不得入京。这不仅断了平帝母系的人参政的可能,而且隔绝了平帝的母子亲情。少年天子已成王莽掌中之物,一切只能听任摆布。王宇认为王莽的做法实在阴毒和不近人情,担心皇帝心中怨恨,长大了会报复,那时王莽宗族都会人头落地(他不知王莽别有所图,不会让皇帝长大,自己就会坐到帝位上去)。于是,他就派人和卫宝等人私通书信,让卫后上书朝廷,请求入都陪侍儿子。王莽当然不会理睬这种请求。于是,王宇就和他的老师吴章、妻兄吕宽等人商议这个事情。吴章出了个馊主意,说王莽这个人话是听不进的,但他很迷信鬼神,不如整出件怪事吓他一下,然后再顺势进言,或许会有效果。王宇就命他的妻兄吕宽夜晚持血泼洒在王莽的大门上。不想吕宽的行动被守门人发现,将其擒获。王莽大怒,将王宇关进大牢。王宇狱中服毒自尽。王宇妻子怀孕待产,也入了狱,生下孩子后,也被杀了头。王莽这次杀子,自比于周公诛管蔡。逢迎的大臣们上书,由太后颁旨,大加褒奖,称"公居周公之位,辅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诛"云云。王莽于是穷治吕宽之狱,将平帝的母系亲属全部杀死,只留下了平帝的母亲中山孝王后。这位可怜的母亲,思念远在京城的儿子,涕泣不已,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能与儿子厮守在一起。如今这个愿望不仅完全破灭,而且她的家族也被诛灭了。牵连进这桩政治事件的还有很多朝廷显贵,其中重要的有敬武公主,汉元帝的妹妹,年高德劭的皇族至亲;梁王刘立,汉家诸侯王;红阳侯王立,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仁,王莽的从兄弟等人。这些人对王莽擅权素有非议,于是,王莽分别给他们派出催命使者,迫守他们自杀。既然连自己的儿子都被杀死,王莽要他们的命是不会手软的。儿子王宇一案,给他一个扫清政敌的机会,百余人死于非命。通往皇权的路上已没有障碍,他觉得杀死一个儿子,很值很划算。

王莽死了两个儿子,为了补偿他,由大臣提议,朝廷官拜王莽为宰衡,相当于实质的皇帝,同时封赏他的母亲和剩下的两个儿子。于是,王莽的母亲被封为功显君,三子王安为褒新侯,四子王临为赏都侯。至王莽为摄皇帝时,又晋王安爵为新举公,王临爵为褒新公,复封王莽的侄子王光为衍功侯。王光是王莽大哥的儿子,大哥死后,王莽当年对待寡嫂和侄子王光不错,因此博得了贤德的声名。王光年小于王宇,王莽为宇、光二人同日择妇成亲,大宴宾客,一时传为佳话。王光封侯后,很快就出了事。他与执金吾窦况有私仇,为了报复窦况买凶杀人,被窦况收捕。王莽闻听大怒,切责王光。王光的母亲对儿子说:你自己想想与长孙、中孙相比怎么样?长孙、中孙为别为王宇、王获的小名,意思是王宇、王获都因罪被杀,你又算得什么呢?于是,母子二人皆自杀。

到了王莽自立为帝,他的老婆被立为皇后,子孙全都位列公侯。他的三子王安智商低,史称"颇荒忽",近于痴傻,于是立四子王临为太子,王安封为"新嘉辟。"辟者,君也,取为国君之义。虽然痴傻不能治理国事,名义上还仍有国君的称号。王获早死,无子女,王宇身后留下六个儿子,皆封为公。家天下的皇权荫蔽光崇家族子孙乃天经地义,王莽虽诛二子,最后终于得偿素志,开朝立国,成为一代帝王。和所有开国皇帝一样,他希望家天下代代相传,子孙无穷尽,期盼子孙贤德圣明,能够担负起江山社稷的重任。四子中,二子死,一子痴,所重者,唯立为太子的四子王临。于是,他给王临安排了四师四友,陪侍左右,以教导和影响他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皇权之可怕,在于它有嗜血的本性,因此最接近它的人极易触机而亡。皇权之可怕,还在于它如希腊神话中海妖的歌声,极具死亡的诱惑力。受它荫蔽的人享受着至高权力带来的快感,沉迷于海妖的歌声,忘乎所以乃至迷失本性,最后被死亡掳获。其致死的本源,皆在于人的欲望的恶性发作。

最先触机而亡者是王莽的孙子王宗。王宗是王宇的第三子,封为功崇公。和他的祖父王莽一样,热衷于当皇帝。可如今还轮不到他,他有些着急。他没有抢班夺权的资本,所以搞起了帝王意淫术。他为自己画了一张身服天子衣冠的像,同时刻了三方铜印,印文类如天子之玺。这种非分之想和昭彰的野心乃皇家之大忌,况且还和因罪流放至合浦的舅氏吕宽家族有联系,事发后,按问治罪,王宗自杀。王宗的姐姐王妨是卫将军王兴的夫人,因诅咒婆婆,且杀婢灭口,王莽命人责问,王妨与王兴皆自杀。王兴原为守门小吏,王莽信符命,与卖饼儿王盛皆拔擢高位,还把孙女下嫁。如今,孙女王妨与王兴皆死。

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七月,大风毁王路堂(即未央宫前殿)。据王莽自述,昭宁堂池东南有榆树大十围,其东半边枯僵,被大风吹断,断树覆压东阁之上。东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烈风突起,发屋拔木,对于这次迅猛的风灾,王莽在诏书中惊呼:"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弁者,据《汉书》中颜师古的注解,谓抚掌惊惧之意)。加上其后的"予甚惊焉!"王莽在短短百余字的诏书中,为何不顾帝王的尊严,连发惊恐之声?难道仅仅是恐惧一场突来的狂风吗?他又为何特意提到断树覆压于东永巷西垣之上?东永巷是何所在?此中究竟有何深意?其后,王莽为何又谈星象,引述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指出王临上有兄而为太子,属名不正,并把国内天灾不断,四海不宁,百姓困穷的责任归结到错封太子上?王莽仅剩安、临二子,安既智商低下,临为太子岂非不二人选吗?何有名不正之说?最后,他又为何断然废黜王临太子之位,复封安为新迁王,封临为统义阳王,并说希望借此以保全二子的话?

此中深意,王莽诏书中已略有所及。原来,王临自为太子后,曾久病在身,朝见时坐于茵褥之上,需四人挈之而行,至王路堂后,又需在西厢及后阁更衣室中暂歇。后来,皇后,也即王莽正妻王临的母亲病了,王莽命王临去宫中陪侍母亲,将妃妾留在了东永巷。如今,烈风雷电所击,皆与王临相关。东永巷,王临妃妾所居,难道事关女人吗?

不久,王临事发,此中谜底揭晓,令世人惊骇莫名。

王莽关于大风毁王路堂的诏书,说明他已经知道了王临的隐恶,只是难以启齿,不好说破而已。王莽是个迷信的人,他知道风决非无端而起,天之所怒乃因王临骇人之恶。原来,王莽之妻因王莽数杀其子(获、宇),哭瞎了双眼,长久的精神折磨又使其疾病缠身。所余二子,安不堪用,唯太子王临可使母亲稍得安慰,于是,王莽令王临去宫中陪侍。王临独身入宫,暂留母亲宫中。莽妻身边有一侍女名原碧,姿色出众,曾被王莽所幸,王临也与之私通。事虽秘,终难久隐,想来是王莽嗅到了风声,觉得事极丑恶,不好张扬,故隐忍不发。王临深恐事泄,遂有杀父之谋。王临的妻子是国师公刘歆的女儿,据说能看星象,对王临说,宫中将有白衣会。白衣,丧服也。群臣白衣会于宫中,定为帝王之丧。王临认为弑父之谋可成,心中窃喜。这时,王路堂有烈风摧屋拔树之警,王莽遂断然废黜其太子之位,命其出居于外第,王临心中愈发忧惧。时莽妻病重,王临予其母一书,大略言:其父待诸儿严苛无情,宇、获都是年及三十而死于非命,如今我也年及三十,不知将来能否保得性命。王临并非无端忧恐,废黜太子,赶他出宫别居,种种迹象,表明他的父亲已经知道了他的隐恶。王莽进宫,发现了王临的信,大怒,疑临有恶意。所以,其母死时,不许其参加葬礼。葬礼毕,王莽收捕原碧拷问,原碧将奸情与谋弑之谋全部供出。这种悖伦弑父之恶竟出在他寄予厚望的爱子身上,王莽心中的震动可想而知。帝王之家这种极丑恶之事怎可让世人知道?王莽欲隐其事,令将参与审案的几个人秘密处死,然后,给王临送去了毒药。王临不肯服毒,逼迫之下,以利刃自戕而亡。王临死后,莽又下诏给刘歆云:王临不知星象,事之起因,罪在其妇。于是,刘歆的女儿也自杀了。也就在这个月,王安亦病死。四儿一母,尽死。除王安有些痴傻,属自然死亡,三儿皆因祸横死。

现在已无从知道王莽的心境,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对亲人之死似乎并无悲伤,他平静、从容、用帝王宽阔的胸怀容纳并消解了亲人之死。或许他亲手制造的死亡已太多太多,每天都有无辜的人在他眼前死去,他已经没有了普通人的情感,已经固化为一块石头,一尊帝王的塑像。

王莽妻死儿丧后,当年在封地尚有三个妃妾,为其生过两男两女,年纪尚小,接来京城以为后嗣。但他的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两年后,王莽与其王朝覆灭,他们都成了他的殉葬品。

10

王莽的王朝国名为"新",从他的汉家爵位"新都侯"而来,他在位期间,又一度更为"心",又为"信"。王莽是个灵机一动的人,多变而无常,尤其爱更名命名,但更来改去,他的王朝始终不像个正经的朝代,所以史上径称为"王莽"。王莽正式立朝开国当皇帝,十五年及身而灭。

王莽覆灭那一年,已七十一岁。

这一年,他分遣四十五人到民间寻访美女以充后宫,据说远古的黄帝有一百二十个女人而得道仙升。似乎女人越多,成仙的可能越大,他已步入古稀之年,应该考虑成仙的问题了。不久,他将花白的须发染黑,册封从杜陵征选来的一个姓史的女孩子为皇后。聘礼是黄金三万斤,车马奴婢奇珍异宝不可胜记。王莽亲迎皇后在前殿两阶间,成礼后,日夜与方士在后宫实验房中术,以纵淫乐。

这一年,州郡失陷,各路叛军已逼近京城,更始帝已立。他派出平叛的军队溃败逃亡。但王莽尚有余勇可贾,他调集全国军队四十二万,由王邑统领与叛军决战,但昆阳一战,土崩瓦解,王莽陷入绝境。

这一年,他还以帝王之威,敉平了董忠、王涉、刘歆等人的庙堂逆谋,侥幸没死于臣子之手。

这一年,他犹执左道旁门,信惑神怪,指望上天鬼神护佑,救拔他于困境之中。但百计无验。有臣子援引周礼及春秋左氏言,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故《易》云:"先号啕而后笑。"建议王莽"呼嗟告天以求救。"于是,王莽率群臣到长安南郊,仰天大呼:皇天既授莽以天下,为何不殄灭众贼?如我王莽所行非是,苍天啊,你用雷霆击死我吧!接着,便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气尽,伏地叩头不止。可叹七十老翁,为皇权得失如此凄怆狼狈!那飞迸的泪水中,可有为亲人及儿孙之死挥洒的一滴痛泪?

这年十月,长安破,兵从宣城门入,日暮时分,百官尽奔亡。第二天,乱兵烧宫阙,斧劈殿门,高呼:"反虏王莽,何不出降?"大火延及掖廷承明宫,王莽避火至宣室前殿,火则随之。宫人妃妾哭喊:"当奈何!"王莽此时穿深青套红的衣服,身边带着皇帝的玺绶,手持一把防身的匕首,管天文占星的官员还带着占星的仪盘陪侍左右。日影渐高,王莽随星象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此时王莽因辍食,气力不支,困乏之极。第三天清晨,身边的臣子扶掖其从前殿南门下台阶,西出白虎门,坐车至渐台,渐台环水,欲以阻汉兵。此时,王莽犹怀抱符命(哀章所制铜匣,谓金匮符命),威斗等物。王莽身边尚有千余人随侍左右。汉兵进攻,至渐台,高喊:"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渐台。"于是,汉兵围数十重,先是用弓箭互射,不久,台上箭矢尽,短兵相接,王莽身边随侍皆被杀死。一个名为杜吴的商人挥刀杀死了王莽,取走了他的印绶,一个汉兵校尉认得是天子玺绶,问绶主所在。杜吴告诉在室中西北角,校尉入,认得王莽,上前割下他的头,数十人上前,以刀剑割裂莽身,如群兽争食,一肢一脔,皆为求赏之资。

长安浩劫,宫室化为焦土。王莽被封为"黄皇室主"的女儿在长安破后,涕泣道:"何面目以见汉家!"遂投身未央宫熊熊焚烧的烈焰中。看来,她所殉的是刘氏的西汉帝国。

无论是刘氏的西汉帝国还是王莽的王朝,都在烈焰中化为了灰烬……


2015年4月8日于威海


    进入专题: 西汉   王莽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16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