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但是对高考作文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从话题引入的内容来看,好像偏题了,导致各种讽刺接连不断,那么2015年的高考作文到底偏题了吗?是否偏题,其实不能从表面内容来看,而是要从话题内容所要真正表达的意思来分析。父亲开车违法,孩子告父亲,这是要反映父亲的素质,还是要反映家庭的富裕状况,抑或是以此为话题,怎么看待法与德的关系,想必高考话题内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才是考生作文的写作内容,而不是就表象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不少考生不能理解话题内容,说明这些考生没有破题能力。所以问题不在话题内容上,而在考生身上。
为什么有这么多考生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偏题了,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表象内容,没有理解话题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四个:一是话题内容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父亲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开车,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有车,而且必须是在高速路上行驶的前提下,如果是家境贫困,又生活在落后山区的考生,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也不可能出现,所以不少考生就认为话题内容过于狭窄,没有办法写;二是学生缺乏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和现象,每个人不可能都亲身体验和经历,总有很多你不知道或没有见过的现象和事物,但是对这些事物和现象如何认识,作为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但是不少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三是考生平时的学习训练过于死板,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且这个问题必须是常规问题,只有难易之分,没有生疏之别,面对这样一个离某些考生生活较远的话题,有些考生顿时丧失了识别力和理解力,在无能力破解话题自拟作文题目时,只能选择攻击话题内容;四是考生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他们把时间都用在做题考试上,基本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将学习理论与社会实际分割开来,不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更没有洞察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他们看不懂话题内容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是多么的难,而高中阶段的教育又教给了学生什么,他们之所以对高考作文的话题内容如此抵触和不满,不正说明高中阶段教育的失效吗?高考是要选拨有思想的人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学习,如果只知道死读书,机械式地考试做题,这样的学生将来能成为人才吗?反观现在大学生的状况,也许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将他们塑造成了考试机器,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都是程序式的、机械式的,缺乏活力和思想,他们没有透过现象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应该是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有更多这种类型的学生进入高校,那么高等教育的质量肯定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高考作文并没有偏题,偏的是高中教育的方向,偏的是学生的能力。
作者系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