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R日渐式微
近期关于人民币今年是否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引发广泛了关注,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SDR曾被寄予厚望,要认识SDR,需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说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对于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如此设计表面看来精巧,却是隐含着内在缺乏,如果要满足全球贸易发展的需要,外围国家就要多持有美元,美国应该通过贸易逆差向外输送美元,否则制约全球贸易的发展,但是从美国流出的美元越多,美元就越难于维持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关系。因为这一内在缺陷首先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发现,因此这一缺陷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到了1960年,美国之外持有的美元已经达到21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持有的市值为178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开始出现对美元的信任危机。1963年9月,法国率先将持有的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成黄金。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法国的做法,向美国提出拿美元兑换成黄金。眼见黄金储备出现减少,美国政府开始推卸和拖延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并伺机寻找脱身之策。
为了减缓黄金流失压力和为采取措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赢得时间,1968年美国政府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特别提款权(SDR),做为美元的补充。创设伊始,特别提款权与美元有相同的含金量,即一盎司黄金等于35个SDR。因此,SDR一度被称为“纸黄金”。黄金非货币化后,特别提款权改由当时16个最大贸易国的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来定价。到了1981年1月,为了简化和易于定价,SDR改为由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5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来定价,并自此每5年调整一次各货币在篮子中的权重。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后取代了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在特别提款权中的地位和比重。
最初大力推动创设SDR的法国以及其他国家,他们的意图是让SDR取代美元成为国际首要储备资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1976年围绕IMF改革通过的牙买加协议试图提高SDR的地位。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到了1980年前后,美国经济大伤元气,此时美元的国际地位岌岌可危,1980年初,金价曾一度超过850美元/盎司就是美元地位衰退的力证。此时,又有人提出扩大SDR的使用范围,让SDR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这个阶段,SDR的使用范围确实有所扩大,并且展露出来取代美元老大地位的苗头。然而,里根当选总统上台后,大力推行“里根经济学”,美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随之美元的国际地位又重新走强。没有了与黄金挂钩的枷锁后,美国在发行美元上没有了后顾之忧,完全可以从自身需要来实行货币政策。由于拥有一票否决权,坐享美元全球最主要储备货币收益却基本上不用承担责任的美国,是绝不会同意做大SDR,更不会允许其取代美元。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将威胁到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所以美国国会迟迟不予通过,“有权”而“任性”,其他国家能奈我何?
笔者认为,尽管数度被寄予厚望,但是SDR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重要位置,并且随着1980年代的过去,日渐式微,已经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SDR不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背书
近期国内有部分专家将人民币能否成功加入SDR,看做是人民币下一步能否扩大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好像人民币只要披上了SDR这层“虎皮”,今后的国际化就将大行其道。
笔者认为其实不然!SDR自身都难以说得上是一种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更不可能辅佐别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2011年初SDR货币篮子调整后,美元的比重为41.9%,欧元居次席,占37.4%,日元和英镑分别占9.4%和11.3%。从权重来看,美元与欧元几乎不分伯仲,但实际上,在国际上的真正地位,美元几乎通吃,欧元的市场份额低得可怜。例如,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美元几乎占到90%,非美元之间的外汇交易仅占10%多一点。根据2013年度BIS调研,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美元占比是87%,欧元只有33.4%,日元更是只有23%。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多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美元“一币”占到60%以上,欧元占25%左右,日元、英镑等其他所有国际货币占有的份额不足15%。尤其从日元来看,尽管在SDR中仍有接近10%的权重,但是它的国际地位几乎越来越微不足道。
因此,即使在2016年初的调整中,人民币能够被吸纳到SDR的货币篮子中,这也不会构成今后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或者提高国际地位的背书。
不必为了加入SDR而加入
日渐式微的SDR当前似乎仅仅是个符号,只会偶尔被人想起,在它被标称的一大用处就是危机时用于国际支付,但是好像从未被那个遭受货币危机的国家使用过,当下最困难的希腊好像没有动用它来过难关的念头。
我个人的认识是,人民币若是能够被吸纳到SDR的货币篮子中,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是坏事,但是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或提高。不能加入,也不能否定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的成绩,更不会阻挡今后的国际化进程。加元、澳元、瑞士法郎等货币没有在SDR货币篮子中,它们同样是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尽管日元在货币篮子中,它与加元、澳元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或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因此,我个人主张不必为了加入而煞费苦心。中国应该根据已经制定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步伐来稳步推进,而不应该因应IMF站在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提出的所谓条件而有所动摇或打乱。
过去,中国曾屡用“开放促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金融领域上,还是慎用此法为好。国际上此起彼伏的货币危机深刻的表明,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市场化还是应该从国内实际承受能力出发来推进,绝不能为了满足外部要求而冒险推行。金融的国内改革应该优先于对外开放。一句俗话说的好,打扫好屋子再请客。
对于人民币加入SDR最好本着不争不急的态度。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市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往往容易陷自己于危机之中,而水到渠成似乎才是最高境界。只要人民币国际化提到足够高的地位,它们自然会主动请中国加入,否则,它的代表性就不足。中国应该有这种自信。
国际货币应具备什么基本条件
在当今全球货币格局大势已定的背景下,一个后发国家的货币要想异军突起成为其他国家居民喜欢的国际货币,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币值更稳定;二是使用起来便利。
如果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化货币,与现有主要国际货币相比较,币值应该更稳定——如果币值还不如现有主要国际货币稳定,国外居民凭啥选择你?!只要是理性的人,没有人愿意使用和持有一种眼见着购买力在不断缩水的货币。当然,信用纸币制度建立以来,各国的信用货币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购买力缩水的问题,只是有的通胀率高、有的通胀率低而已,购买力绝对稳定的没有。因此只要相比起来,币值更稳定就行。在国际间,衡量币值稳定的最常用的角度是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一直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中国也确实看到,当然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国际货币在汇率上处于对美元汇率升值时,它们的份额就相应地高些,而当对美元汇率走弱时,份额就会相应的变少。对于人民币这个后起货币来说,对美元汇率最起码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当然这个稳定不是一直升值,也不是汇率紧盯住而几乎不变,只要相对于其他非美国际货币来说,汇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就行。
第二个条件是使用起来要便利。货币最重要的使用是交易媒介,也就是在支付结算时要便利。美元之所以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是因为它最早建立起最全球化的支付结算网络,几乎全球任何一个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都能够做美元的跨境支付清算业务。中国之外的企业或个人如果想用人民币,但是它所在地的银行如果无法帮他做收付结算的话,那么他就无法使用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取决于内功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以及在国际货币行列中的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包括经济、金融、政治、军事等在内构成的综合实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但是正如被人们所熟悉的,中国是大而不强。长期以来,中国大量出口什么什么就便宜、大量进口什么什么就贵,也是就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选择用哪种货币计价结算,必须首先掌握定价权。要提高出口商品的定价权,不单纯是看成本和质量,更主要的是看技术、品牌和渠道,尤其是技术。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大宗商品市场中,能否拥有话语权,不是看在现货市场上的采购量,更多的是看背后商品期货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位置。
二是本国商业银行应该有足有程度的国际化。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支付结算,主要由本国商业银行完成。早在殖民地时期,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随着它们工商客户一并走向海外,它们的工商客户走到哪里,这些银行就在哪里设点经营,为它们提供融资和结算。中国就能发现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等货币的国际化都与它们本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密不可分。最近几年,澳元、加元等新兴国际货币也离不开它们国家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支持。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布局极不完善,无法满足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的需要,也不适应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三是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能够为境外本币持有者提供安全、高效、增值的投资渠道。国际货币有两大职能,除了作为流通手段外,还应该能够投资(包括官方外汇储备投资),让境外的持有者能够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当前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其国内都拥有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如果一国金融市场不透明、不公平、不能够高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是让境外投资者望而生畏,他怎么会持有和使用该国的货币?!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和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研究。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