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经世致用——当代史学须努力回应现实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9 次 更新时间:2015-05-25 20:56

进入专题: 现实   政治   历史   经世致用  

左玉河 (进入专栏)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自1954年创刊以来,《历史研究》一直继承这一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挑战,引领当代中国史学发展潮流,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致用的特性。《历史研究》2014年第6期刊发的纪念创刊60周年暨首届青年史学家论坛笔谈,再次表明了这一点。


现实需求是史学发展外在动力


史学之经世致用,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而又难以达成共识的老问题,同时也是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史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史学是否应该为现实服务、如何为现实服务。历史研究无法脱离特定时代的环境,更无法离开现实社会而存在,二者有着密切关联。这种关联,一方面体现为现实社会制约或促进史学发展,现实社会的需求成为史学发展的外在推力;另一方面体现为史学研究发挥其致用功能,为现实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历史借鉴,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进程。

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历史学家予以正视和回应,并提供历史借鉴。历史研究在回应现实问题中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连绵不断的研究热点。现实向史学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挑战,历史学也在不断回应中得到发展。


求真致用是史学的目的和功能


史学的目的和功能有二,一是求真,二为致用。求真是致用的前提和基础,致用是求真的最终目标。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编委会主任高翔在《始终引领当代中国史学的前进方向——写在〈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之际》一文中所说:“史学是一门科学,其最显著的学术特点是实证。但实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史学的真正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以求真的目的而否定致用的功能,是没有道理的。史学致用的基础是扎实的学术研究,如果没有坚实的学术研究,致用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史学致用不是忽视求真宗旨而曲解历史,反而要求严肃认真地求真,以求真而得来的历史真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历史教训,为现实社会服务。这一服务并非曲学阿世,亦非献媚政治,而是以史学真知灼见服务于现实社会。唯有真知,方有真用;欲求真用,必有真知。史学家以科学方法探寻历史真相,深化历史认识,总结历史规律,这仅仅是历史研究的前半段;以探寻所得之真知灼见,贡献于现实社会,有益于民族国家,当为历史研究之最终目标。

为现实社会服务是史学致用功能的体现,但这种功能往往引起人们的误会。在一些人看来,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旨在探寻历史的真实,应该抱定“为学术而学术”,为探求历史真相而研究历史,退守到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从而保持史学的“独立性”。这种认识强调了史学的求真本性,有其合理性,但显然忽视了史学的致用功能。致用功能,是指史学为现实提供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借鉴,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深刻的历史经验。

历史与现实有着难以割断的天然联系,史学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回应现实社会的新挑战,寻求新问题的解决之道。关键的问题是史学以何种方式服务现实,如何处理好求真宗旨与致用功能的关系。


史学不能逃避现实


历史学家所能做的本分工作是:以求真态度追寻历史真实,发掘历史真相,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总结丰富的历史经验,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提炼高明的历史智慧,提供可信的历史知识。史学的致用功能,或许更多地体现在这些方面。大多数情况下,史学是以这种间接方式服务于现实,满足社会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对历史智慧的汲取和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为现实社会提供发人深省的启示、高明的历史智慧和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瞻往可以察来。当代史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助推,现实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史学致用功能的充分发挥。史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求真,但求真并非史学之唯一目标。史学除了弄清历史真相、记录历史事实外,还应发挥资治鉴今的致用功能。当代史学不能逃避现实和责任,而要勇敢地回应现实提出的挑战,满足现实社会的多重需求,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将史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从历史中发掘、总结有益的经验,服务于现实社会需要。

现实的需求,是史学前进的推力、史学发展的动力、史学繁荣的助力。当代中国史学唯有勇敢地应对现实的挑战,回应现实的问题,满足现实的需求,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进入 左玉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现实   政治   历史   经世致用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828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8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