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乐:儒家文化与世界级企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77 次 更新时间:2005-09-06 00:12

进入专题: 儒学  

刘长乐  

这是一次契合时代需要的论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已到来。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在融入多元的世界文化体系过程中,遭遇两个问题:我们为这个多元文化贡献什么?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文化做经济腾飞的依托?

盲目的西化让中国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五四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式的西化+文革对传统文化毁灭性的打击+改革后的经济追逐=现实社会面临的价值真空。

一直以来,学界都存在着两种分歧,一种是彻底西化,完全继承西方文明的民主科学社会架构,一种是东西方文化合璧,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看起来后一种更为睿智和理性,也更具实施性,因此为政府所选择。但是,在广阔的民间社会,在商界、文学艺术等等领域,却基本没有分歧,态度或有迟疑,可脚步却是坚定的西化。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固然在农业社会创造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辉煌,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兴起以后,作为却乏善可陈,没有说服力。近代史的耻辱,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科技进步面前的一次束手就擒;二是现在是经济为主体的时代,而指导我们发展经济、运作企业的大部分依据几乎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以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搭建起来的社会框架,必然顺其自然地产生适宜西方文化生长的土壤,呈现越来越强的对西方文化认同和接纳的趋势。

西化趋势有了,行动也有了,可实际运行效果在人文方面并不理想。中国现在每个阶层的人都不舒服,有很多原因,既有政治体制上的束缚,也有经济上的制约,更有文化上的无所适从。中国的文化西化一直很不成功。五四后,批判传统有余而建设新文化不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西化的马克思主义又和人性发生冲撞,也不彻底;多年的政治运动更是隔绝西方文明先进理念的渗透,加上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即使改革后西化重新来过,中国还是只学到皮毛而没有学到根本。内在的一套自省的价值体系和外在的一套对科技创新的能力都没有学好,而拜金主义、色情主义倒是浸骨入髓,其结果,导致中国今天的文化不伦不类,不中不洋,如同一个石榴被转了基因,心有千千结却没有一点是纯正的自己。不仅缺乏宗教信仰,也道德沦丧,价值认同几近崩溃。没有了宗教信仰的、道德价值观的、文化的过滤和择选,中国对西方经济文化连皮带毛通吃的结果,就是消化不良。自身的千疮百孔加上上吐下泻的结果,就是今天的社会情形:食品不安全、药品不安全、交通不安全、养老不安全、治安不安全,等等。诸多不安全让我们看到的,仿佛灵魂已失去家园。

许儒学能担当统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亟待与儒学合拍。儒学的很多理念都代表着中国人的“终极文化”。一个民族即使国破了都不可怕,只要文化在;如果文化消亡了,则就彻底完了。

社会发展表明,经济发展了、有钱了只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精神慰籍心灵安抚,需要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靠什么来拯救思想、统一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我看不是西化再西化,而是传统再传统。唯有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儒学中那些充满了永恒价值观的理念,如仁义礼智信。这是残存在我们记忆的基因,和我们的生活相生相融,滋养我们民族强健的乳汁。因此,从中国自身的经验和教训上看,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亟待文化合拍的现实需求看,儒学需要复兴,我们需要血管里流淌祖宗的血液。一个民族即使国破了都不可怕,只要文化在;如果文化消亡了,则就彻底完了,以色列给我们提供的就是最好的印证,何况我们现在适逢百年一遇的崛起呢?

哈佛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面,把文化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工具文化”。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一部分叫“终极文化”,与一个文明的基本价值联系在一起。亨廷顿把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工具文化”的现代化,一是“终极文化”的西方化。经过研究他提出,最成功的现代化模式是“改良主义”。持这种模式的国家,在“工具文化”的现代化方面效果非常好,但在“终极文化”的西方化方面却经历了一个倒U型曲线。初期,伴随着工具文化的现代化,终极文化也迅速西方化,但是到了一定阶段,西方化进程出现逆转,本土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同时出现拒斥西方价值的倾向。也就是说,伴随着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成功,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将逐渐回归,文化民族主义也必然随之兴起。这很像我们目前遭遇到的情形。割断历史割断文化血脉是千古罪名,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国家、民族、大国民所不齿的作为,我们应该在改良主义方面多付出努力。

儒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好的贡献

西方文明的一支独秀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也造成区域间重大失衡,急需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混血,以削弱它的极端性伤害性。儒学,恰好能为此提供最好的价值资源和道德资源。

从西方文明发展的现状看,也不是很完善的。

当前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西方文明强调个人奋斗、民主自由,推行市场经济、竞争和效率、手段和规则,也迷恋年轻、性和权利。这种文化理念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支持企业发展,成就了众多世界级企业——这是西方文明成功于东方文明的地方。但同时也带来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被灌注过分渲染的竞争精神,被教育成贪婪地渴望成就,并且以此来准备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是“资本主义带来的最大的祸害”。他非常憎恨年轻时在德国的教育,这个教育制度特别强调竞争,给学生特别重的压力,他那个时候要窒息了。过度追求利润的极大化,不但给企业之间带来不正当竞争关系,也造成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弱肉强食,顺延出去就是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世界的国与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看似平等、实则是掠夺的不平等关系,甚至导致由世界级企业组成的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对立。更重要的是,这种掠夺对整个地球资源的、环境的破坏和不相容性,和文明发展几乎是成正比的,是现代文明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榨取。当下,整个世界在物质和科技(比如转基因,克隆技术)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信仰和伦理几乎都遭遇到严峻挑战,精神文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也屡拜下风,让位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和霸权主义。整个世界越来越动荡,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这就需要出现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给世界主流文化混血,以削弱它的极端,增加它的祥和——儒学,恰好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最好最完善的价值资源和道德资源,例如中庸思想。

“中庸”就是正确、恰当、妥当地为人处事,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的目的是“和”,一种达到一定“度”的“和谐”。自身和谐,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的这种思想能为平衡当前世界的冲突、安抚精神的躁动提供良好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儒家文化不仅强调社会稳定的重要,还追求个人与环境价值的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强调“仁爱”,兼具“自我反省”、“超越进取”、“忧患意识”等精髓。因此,未来的主流文化如能融入儒家精髓,才可焕发新一轮的创造力。而东西文明的平衡本身,也是“中”“和”的一种境界。

日本启示录:企业文化影响经济腾飞

儒学在历史上并没有为我们贡献一个繁荣的工业文明,因此,复兴儒学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复兴哪部分、从哪里复兴和怎么复兴?现在国内兴起国学热,从 “仁政”到“读经”,均有许多推论。但我认为,冀望政体,存在逆时代潮流性;而百年教育,虽能解决根本性却应对不了当前社会需求的急迫性。只有从企业开始,并由此延伸至整个社会才见效最快、最有力量。

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依托于它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反过来,强大的文化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点在全面竞争的时代已获得认同。可是,儒学在历史上毕竟没有为我们贡献一个繁荣的工业文明,因此,现在提出复兴儒学,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复兴哪部分、从哪里复兴和怎么复兴?现在国内兴起国学热,从 “仁政”到“读经”,均有许多推论。但我认为,冀望政体,存在逆时代潮流性;而百年教育,虽能解决根本性却应对不了当前社会需求的急迫性。只有从企业开始,并由此延伸至整个社会才见效最快、最有力量。

经济是国家的血脉,企业是经济的血脉,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在大势上对经济发展是会有影响的。日本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范本。

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利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崛起,和他们建立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尽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条和理念,但企业文化却根植于一块相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体现族群风貌。日本的企业普遍推行儒教和西方经营理念混合的企业文化。儒教在历史上一直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其 “忠”、“和”理念更是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日本企业文化里的“忠”是双向的,既有企业主对员工的付出负责到底的“忠诚”,也有员工把传统的效忠皇上、效忠国家的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企业的“效忠”。日本企业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的利益则要视企业的效益及工龄而定,在企业中干得越长,薪酬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薪酬越高;而每个成员也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与西方企业的人员高流动不同,在日本企业,如果某个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跳槽,是会受到人们的责备和歧视的,“不忠”之人在社会上会遭遇他人嗤之以鼻的对待。这种相互尽“忠”,形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终身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亦成为儒家文化能够和现代企业相融相生的一个有力佐证。另一个佐证是“和”。据说,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是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和与诚”、“和为贵”、“建立相爱相互信赖的夫妻式劳资关系”,让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和谐相处,避免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雇员是企业的细胞。儒家文化追求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同现代企业追求企业内部及与合作伙伴的互补性,协同性synergy,合作精神Teamwork是一致的。

西方理论上是团队精神,但实际上因为过于崇尚个人价值,人员流动很高。而儒家文化对企业的渗透,则会体现出个人与家庭的延伸关系。

韩流启示录:儒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运转的各种规则,强化了西学优秀部分持续坚挺的不可逆转,而儒学则为创作作品的人、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和谐,提供价值资源。

韩国历史上就是中华文化的仰慕者和承接者,1945年随着美军的进驻,韩国文化迎来了与“欧美文化”的尖锐对立。“对决”中,韩国借鉴了孔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导儒教的敬业乐群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道德风气良好的社会。到了金泳三时代的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伤痛,韩国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5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5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

他们成功了。

韩剧是这次进攻的急先锋,制造了声势浩大的韩流,在中国纵横了7年,从我们的文化市场切走了他们想要的那块蛋糕。同时,它还带动了图书、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全面进攻,继而还作为“催化剂”为韩国经济及其他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韩国三星,依托韩剧的影响和渗透甚至打遍世界,被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评选为全球科技100强。韩剧攻城掠地的秘密武器是我们的儒教精髓,把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韩国电视剧里面的人物看起来都青春靓丽唯美时尚清纯可人,而骨子里却又都非常传统儒道,描写的家庭故事、彰显的文化精神全部围绕儒教的道德核心进行,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韩剧表现的爱情大都浪漫,纯洁,绝少暴露及绝无性元素的表现,更没有我们流行文化对第三者一夜情的宽容和嘉许。韩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情节之所以让中国人感动、产生共鸣,就在于有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文化产品里已绝少看到,日常生活里也越来越少见了。

韩流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运用得当,儒学也可以创造经济辉煌。但,怎么叫运用得当?就是那些参与产品制作的人、那些企业首先能够做到对儒家文化和现代西方理念的有机融合。企业运转的各种规则,强化了西学优秀部分持续坚挺的不可逆转,而儒学则为创作作品的人、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和谐,提供价值资源。这种文化里面长出来的人,会对产品的创新精良精细作出保证,也会给他们的产品盖上文化品质的烙印。

企业是儒学复兴的最佳突破点

全球化时代不仅为世界级企业提供了市场便利,也赋予了它们向内继承和向外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证明,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决定生活质量的是跨国公司和活跃在业界的广大中产阶级。而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正是急遽成长的时期。

先谈跨国公司。中国目前还没有在国际上特别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但随着WTO的推进,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流行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的并购就是例证。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汤姆森金融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大陆公司在海外进行了45起收购交易,数量上比上一年多了1/3;中国大陆公司在海外进行的收购交易总额为26.5亿美元,比上一年上升约47%。从海外并购的速度以及收购交易的总额来看,今年的海外并购速度还将加快。

当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时,企业也就越来越多地被附加了代表、和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的重任。并购容易整合难,如果我们拿没有吸纳到精华的西方文化去和西方对接,不仅易于失败,也白白浪费掉良好的文化传播机会。因此,经济上走出去的企业必须要生存下去,要活好,不仅要吸取韩国和日本的经验,构建自己独特的儒家和西方经验结合的文化模式,还要有重组世界文化格局的大理想和大抱负。如同麦当劳、好莱坞一样,不仅用产品征服,更用文化征服。而儒家要兴盛,也只有依托于企业才是最有力量的。

再来看中产阶级。商界、政界和文艺界是中国中产阶级诞生的主要土壤,商界尤大,而中产阶级将会是改良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中产阶级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体,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质量,中产阶级分布于各个行业,占据着企业的中高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但经过大量的外企、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多年培养,以及海归人员的加盟,使得社会中已经开始趋向形成一个稳定的中间阶层。这些人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熟悉东西方文化,学习能力强,成熟而富于进取,易于兼容并蓄,发扬创新。中国要发展壮大自己,尽快完成各种体制的转型,就必须发展和壮大这个阶层。而企业文化在这个阶层身上,也最容易实施和完善。儒家选择在中产阶层复兴,不仅容易找到契合点,还由于他们大多处于25-50岁之间,对儒学文化上有记忆,情感上有血缘,更是连接企业与社会、社会与家庭、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桥梁,能够较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企业是儒学和西学交融的最佳契合点,是儒学复兴的最佳突破点,既应当为企业家所共识,也应当为儒学推广者的共识,更应当成为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共识,大家一起把握振兴的时代契机,为儒家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明造福世界而效犬马之力。

儒学复兴时代已然来临

复兴儒教不仅是国人精神支柱的回归,也是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在不同政治体制和语境下,得以沟通的基础和纽带,更能为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佐证,因此,值得旗帜鲜明和大张旗鼓地复兴。

应该看到,从政府到民间在复兴儒教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努力,比如教育领域,报载,北京、广东等城市的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国学”篇目重新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孩子加入了“读经”的行列;比如商界,很多企业家都追求儒商境界;再比如传媒,很多电视台报纸都设立了专门的栏目,弘扬传统文化。但是,这些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应该主动出面,积极推动儒教复兴,为全社会打造核心价值体系而努力。这种事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做,不仅可为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人文基础,亦能为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佐证。

前一段时间,中海油竞标优尼科,再度引起美国各界的“中国威胁论”;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构和产品渗透,也一度引起欧洲各国的惊慌。纯粹的商业行为被放大到政治层面对待,显示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缺乏文化了解。其实,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是最不具有侵略和扩张性的,中国历史上进攻性最为强悍的成吉思汗王朝,是蒙古族文化,并不是儒学的代表。因此,大肆弘扬儒教对国际社会解读中国、理解和平崛起有正面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一直说统一台湾,可是,不同的政体,尤其是在台湾政府当前推行去中国化的语境下,我们拿什么做基础?只靠政治运作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等同于祖先认同,国家认同。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香港台湾、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完好的继承和发扬,惟有在大陆遭受过严重摧残。文化是有基因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首诗一部史一个人,都是传承的载体。只要大陆旗帜鲜明复兴儒教,我们就能为台湾的回归建立起文化桥梁,为“去中国化”筑起屏障;就能和全球华人建立起沟通桥梁,为日后的东学西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更快地本土化,奠定人文基础。

因此,无论从现实的适用性,还是国家战略的发展上看,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都已经来临。

分享凤凰:将传统文化进行到底

作为企业,凤凰的文化选用了儒学做表皮血液神经,用西方的管理和市场运营做筋骨;作为传媒,凤凰在对儒学的核心价值传播上,做到了身体力行。

凤凰卫视就是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研磨后,建立起来的一个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试验平台。首先作为企业,我们的文化框架具体为以西学的管理和市场运营为筋骨、以东学尤其儒家文化为血液神经。

从文化结构上看,凤凰卫视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混血儿。既秉承了新闻集团的西方管理理念和市场运营手段,又继承了儒佛道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从人员结构上看,构成凤凰主体的是香港人、大陆人、台湾人和海外留学生,所有人的文化背景都有着鲜明的东西方文化杂糅的痕迹。因此,就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来说,西方的管理和市场运营始终是我们的筋骨。但,由于观察和研究告诉我们,过多强调效率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成果,美国式的规章也未必更能发挥个人最大的特长、产生最大的效率。我们认为掌握好人性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率,而儒家文化在管理中国人的人性上恰好积累了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以“仁义”为内核、以“中庸”为准绳、以及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不仅是中国社会的立国安民思想,也是中国企业包括凤凰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的重要文化依托。

基于这种体认,凤凰卫视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挥了儒学的精华。

比如凤凰就像一个大家庭,“忠”、“孝”文化到了这里,即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更被延伸至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承担与回报。无论是三名制还是赵群力以身殉职、刘海若车祸事件后凤凰卫视的整体人性化表现,都显现了这种文化理念。再比如“诚”、“信”,和凤凰卫视一直提倡的憨商精神就一脉相承。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中庸。中庸思想在凤凰,不仅仅是生存之道的智慧,更延伸到节目制作的精神品质保证。作为一个媒体,一个新闻人,最重要的是客观,不能偏激,偏倚,不能过和不及。只有正确、恰当、妥当地反应客观真实,才能尽到媒体的责任。

其次,作为传媒集团,我们在节目制作和传播方面,对体现儒学价值的内容做过很多积极的努力,例如,《风范大国民》、《世纪大讲堂》等。我们把儒学的复兴和身体力行紧紧扣在了一起。

尽管这些年,儒商精神一直在中国受到赞许,对儒学的呼唤越来越强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由于近几年中国社会大量的财富资本向少数人手里过快集中,导致这些人与其他人构成不公平竞争,在西方企业发生的问题,即使在以东方儒学为主、按照西方经营模式运营的企业里一样发生,说明我们在执行力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日韩模式除了给我们启发,或许,也可开启我们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但不管怎样,东西方文明在企业文化里面彼消此长、主次交替、各领风骚几十年的潮流,是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为未来世界贡献出一种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融合的“普世文明”的。

作者授权燕南发布。

    进入专题: 儒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