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微信行为学(三)——人以群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56 次 更新时间:2015-03-13 10:15

进入专题: 微信  

汪丁丁 (进入专栏)  


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微信群成员转发行为是他们品质的信息载体。于是,注意力资源配置于众多微信群的过程表现出一种倾向,概述为微信行为学的第三项原理:数量众多的微信使用者在数量众多且品质各异的微信群之间的流动,倾向于形成品质各异且相对稳定的许多网络俱乐部。

布坎南发表于1965年的“俱乐部理论”奠定了俱乐部物品的经济分析基础。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谢林发表于1971年的“谢林仿真程序”奠定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关于“人以群分”的经济分析基础。

谢林的仿真程序,最初是要表明约翰逊总统的一项旨在迫使白人与黑人混杂居住在同一社区的“新政”政策注定失败的理由。这一模型被收录于对用户最友好的仿真软件“NetLogo”(美国西北大学网站免费下载)内置的模型库,与几十个社会科学仿真模型一起,有效扩展了社会科学家的想象空间。

假设约翰逊总统的政策开始实施,于是数千白人家庭与数千黑人家庭均匀混居,如第一章图所示;假设当任一家庭的幸福感下降至某一阈值时,产生“搬家”动机;假设每一家庭的幸福感唯一地依赖于有不同肤色邻居占邻居总数的比例;假设当这一种族比例超过某一阈值时诱发搬家行动;假设搬家就是在二维平面内随机游走某一固定距离。这些主要假设,在任何一台笔记本电脑上运行几分钟之后,就可呈现均衡状态(没有家庭搬家)。几年前,我在行为经济学课堂上演示了这一仿真过程,第一张图是仿真的初始状态,第二张图是均衡状态。很明显,均衡意味着“人以群分”。

几十年后,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特意发行纪念谢林这一贡献的专号,可见谢林程序对社会心理学贡献之大。今天,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选择微信群的行为,由于成本极低,比真实搬家更接近谢林程序模仿的搬家行为,故而有更强烈的“人以群分”效应。

更具体而言,人以什么品质分群?“品质”或“质量”,是经济学最艰难的概念,至今未有成功的分析基础,读者可参阅张五常在《经济解释》里的感慨,以致多年来只有少数最优秀的研究生愿意研究这一专题。不过,人口学家早已提供了“品质”的经验分类方法,称之为“人口学特征”。推而广之,任一集合A之内的元素,只要表现出某一特征X,观察者总可以用X将A的全部元素分为两类,其一是有这一特征的,其二是没有这一特征的。

哈耶克在早年著作《感觉的秩序》里论证,脑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各种刺激信号分类。最简单的头脑可能只认识“白色”这一特征,于是它的世界分为两类,白色的和不是白色的。更复杂的头脑可能在白色特征之外又认识黑色特征,于是它的世界分为四类:白色的、黑色的、灰色的(即白与黑的光学混合)和彩色的(即非白非黑的光学效应)。一般而言,人们的认知能力有精粗之别,甲认识N种特征,乙认识M种特征,则甲的世界最多分类是2的N次方而乙的世界最多分类是2的M次方。又因语言表达的差异,被认知的未必可被语言表达,典型如佳肴美味,很少可用语言表达的。有鉴于此,我的幼教学说,特别倡导在可承受限度内尽可能让婴儿品尝各类佳肴美味,尽早开发人类演化最早形成的长期记忆脑区——嗅脑(人脑三层次当中的爬行动物脑层次)。康德对此有感觉,他说过,人类的五种感觉当中,私己性最强的是嗅觉和味觉。不是偶然,人类语言基于听觉和视觉,因为这两种感觉最可交流。

回到主题,人们的微信行为传递哪些重要信号可让人们在众多微信群之间搬家直到出现某一均衡状态?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依赖于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人。例如我自己,对粗鲁言辞的承受力不高,故而言辞的文明程度是我在微信群之间搬家的重要动机。我的注意力的代价,与工作性质有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学术含量。于是,我进入和离开许多微信群的主要理由是学术或思想的,与那里的言辞是否足够典雅无关。

民主政治被称为“以手投票”,人们在众多俱乐部之间的自由流动被称为“以脚投票”。微信行为比民主政治和俱乐部物品更具有私己性质,不要忘记它的拓扑结构是“友谊圈”。所以,微信行为学的原理应涉及人类情感的交流方式。当然,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进入 汪丁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微信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02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