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微信行为学(二)——转发与人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32 次 更新时间:2015-03-13 10:14

进入专题: 微信  

汪丁丁 (进入专栏)  


微信行为学的第二项原理可以这样陈述:转发文章的行为相当于在接受微信的人群里发布了关于自己品质的信号。

如前述,这一命题源于197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并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信息经济学”。那一年分享诺贝尔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当中,在学术界之外名声最大的,是斯蒂格利茨。他的诺奖演说,主旨是论证足可取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范式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式。

信息经济学范式的通俗表达是: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信息。根据这句话,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古典时期的经济学)不应继续假设每一个人占有完备的信息。例如,我不应认为我知道的你也知道并且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无限递归,得到博弈论“共同知识”的定义。

换句话说,信息有价,信息不是免费的。在相当多的场合,信息很昂贵——互联网的普及当然可以降低许多信息的费用,但它无法让诸如金融信息和私人信息这样的信息免费。顺便提及,“大数据”当然不是免费的。

不仅如此,在诸如金融市场这样的现代交易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高阶预期”(最初见于凯恩斯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12章),不可能被任何“大数据”技术捕获。根本的理由在于:高阶预期反映的是人类决策的判断过程,而“大数据”至多涵盖“判断”的结果。虽然,我可以想象,未来(例如2045年“奇点降临”之后)的脑科学技术能够观测每一个人的脑内判断过程并将这类信息输出到“大数据”处理器并由此预期人们的高阶预期。

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信息,于是,理性行为演化的结果,就有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权衡:公共政策只应寻求真实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与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某种损失最小的混合。在日常生活中,斯蒂格利茨指出,在信息经济学范式下,人们的行为不仅是行为本身而且还是发送信息的行为。只要有充足理性,每一个人都会如此理解其他人的行为。这样,就有了“发信号”的理论。例如,国内随处可见的“包退”、“保修”、“不满意不收费”之类的承诺。当然,在转型期社会,这类承诺也是打折的,理性地与厂商信誉的价格匹配。

分享了信息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被称为“经济学思想家”的阿克劳夫。他的名字首先与著名的“柠檬原理”联系着,成为关于“品质”的经济学研究之父。大多数中国人,不论是否走出了“温饱阶段”,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对品质问题有了深切感受,遂有关于日本电饭锅和马桶盖的流行语。经济学家们想出来的任何原理,当然也源于日常生活。柠檬原理源于美国的“二手车”市场,那里的卖主比买主更了解自己的二手车。关键在于,可观测的指标不足以帮助买主区分二手车的品质。所以,买主只好依靠自己的经验。凡诉诸经验的判断,统计学的初级描述就是均值——满足已有全部标准的二手车的品质带给消费者的平均效用。买主根据均值决定愿意支付的价格,而那些品质优秀的二手车的卖主通常不愿意为基于均值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车。在均衡状态,(1)二手车市场里充斥着柠檬(品质差但买主无法得知的二手车),并且(2)买主和卖主都已知道(1)是事实,(3)市场里只有最差的车的卖主和愿意买最差的车的买主。更复杂也更接近现实的,是“双均衡状态”,上述的均衡称为“低端均衡”,同时还有一个“高端均衡”,在那里,买卖双方都知道市场里没有柠檬,但是进入高端市场的代价必须足够高,足以让柠檬车主不愿意进入。

名校的文凭,是表达毕业生智力程度的一种信号,常常足够强烈,以致毕业生能找到预期的工作,此所谓“高端均衡”。不过,进入名校需要支付足够高的代价,以致许多学生,因为不同的理由,选择低端学校并在低端均衡的市场里求职,也符合自己的预期,所谓“低端均衡”。

整容手术足够昂贵,故而,只有基于足够强烈的理由,人们才愿意整容。当然,美好的容貌可能使它的主人更容易进入某些职业的高端市场。虽然,还可能失败。

以上所述的各种“品质信号”案例最终形成一套我称为“广义身份经济学”的理解框架。尤其在尚未完全摆脱甚或更深陷入“身份社会”的经济中,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各种身份,如果他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相应代价的话。例如,在中国,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道德底线上升的速度,人们不仅造假商品而且造假身份,从假文凭到假家庭直到假社会网络。

改变身份之后呢?布坎南1965年引入经济分析的“俱乐部理论”,将俱乐部视为最广义的经济物品——它的一端是纯粹私人物品,它的另一端是纯粹公共物品。俱乐部是偏好相类似的人的集合,旨在获取规模消费的好处,例如校车、游泳池、高尔夫球场。融入身份经济学和网络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之后,俱乐部的经济涵义更接近现实世界了,同乡会、校友会、夫人和秘书俱乐部。

微信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前述,是典型的“友谊圈”结构——每一个俱乐部(微信群)里至少有三个人认识其他俱乐部里的至少两个人,诸如此类,许多这样的俱乐部经由它们内部的少数活跃成员与其他俱乐部关联而成更大的一圈,这些大圈子当中少数的活跃成员再与其他大圈子当中的少数活跃成员结识……

在这样的网络里,每一个人转发文章的行为,刚才我说过,同时也是发送关于他自身品质的信号的行为。他所在的微信群是否已不适合我?这样的理性选择问题,是每一个充分理性的微信使用者经常要询问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进入 汪丁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微信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0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