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农民是农业发展的第一主体。众所周知,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人才向城市的流动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农村的发展当中,除了制度的合理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之外,首要环节就是创新农村人才开发制度,培育真正符合两型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地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改变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转型发展才能有希望。
一、完善职业农民的培育与扶持机制
当前,对职业农民的培养至少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是政府对职业农民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和办法来推进职业农民的培养;二是农民对自身职业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对他们来说,种田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完全可以按照祖辈传下来的经验进行的工作,在农业生产中更多依赖的是传统经验。必须破除这两个方面的阻碍,完善职业农民的培育与扶持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以形成推动传统农业向“两型”农业快速转变的主体力量。
1.创新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职业农民是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的农民,他们是农村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性因素。“两型”的理念能否得到贯彻,“两型”的举措能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关键在于掌握“两型”标准和按照“两型”方式操作的农民数量的多少。而当前的农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不能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等特点,而且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农事繁杂,不利于他们接受系统和正规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培训,因此在农村人才的培养方面,不能囿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而应当采取创新模式来进行。首先要将典型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农民最注重实实在在的效应,如果能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切实的收益,就能够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们学习与模仿;其次是要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结合起来。让农民在课堂内听课,从时间和形式上来看,有一定的困难,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和通讯设备实现和专家学者的无障碍交流,节约教学和培训成本,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也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第三是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业余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农村不可能人人成长为专业人才,也不需要掌握每门农业技术。农民们完全可以按照个性特点、能力强弱实现分工细化,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农业人才之间的协作解决好分工问题。
2.建构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要尽快建立普及性农业教育体系、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强化农业专业的设置,细化专业划分。农业生产涉及方方面面,要按照专业细化的要求,对从事专业作物种植的农民提供相应的细化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土壤、肥料、气候、种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从事农业市场运营的经纪人,要帮助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他们掌握市场供求关系,使得每个经纪人都成为市场经济的能手。其次,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书本理论和田间地头的种植、养殖的结合,让农民从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农业经验,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通过专业技术支持体系的即时指导,实现对农业的有效支持。最后,将终身学习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相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想通过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显然不能解决农民的技术饥渴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建立长效体制和机制,随时更新职业农民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并让他们将主动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的意愿转化为自觉和自愿的行动。
3.建立职业农民的扶持机制。职业农民不仅是发展“两型”农业的领头雁、生力军,也是对“谁来种地”的最好答案。作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建立扶持机制来保驾护航。一是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出台对家庭农场的专门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财政补助资金,开展家庭农场项目补贴,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家庭农场开展农业规模经营,以满足家庭农场的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二是扶持“两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一批示范性“两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支持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成员培训和购置加工、储运设备等。同时,强化规范管理,重点是完善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和监督制衡机制,确保健康运行。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使“两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三是扶持“两型”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两型”农产品深加工、能带动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倡导职业农民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利益的经济组织,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加盟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销结合、农户与企业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经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土地相对集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
二、创新农业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机制
当前农业发展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大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创新人才的使用方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改善农村人才的流动模式,以破除农村人才发展的现实障碍,农业的“两型”发展才是现实可期的。
1.激活农业专业人才。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深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任用、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专业人才施展专长的环境,激发专业人才助推“两型”农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①推动城乡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创新人才的使用方式,引导城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任职,重点服务于基层紧缺的专业领域。发挥职称评聘杠杆作用,建立政策导向,将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的基本要求,鼓励专业人才在农村发挥自己的优势。②推动专业人才与公务员队伍良性互动。加强对具有专业技术才能的公务员的培养,放开具有专业技术特点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走上领导岗位的体制束缚,鼓励“学者型官员”和“官员型学者”的良性互动。③推动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专业骨干人才。进一步推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村官活力,把培养大学生村官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人才战略,通过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长其基层工作经验,发挥其优势与特长,推动其尽快成长为实用创新型人才、“两型”农业的专业骨干人才。④推动专业人才学习深造。根据“两型”农业发展需要和专业人才自身特点,择优推荐已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到相关学校及科研院所学习深造,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培训农业技能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农业低层次人才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重点培训农业技能人才。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根据“两型”农业发展的需求,以提升“两型”农业产业为核心,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结合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整合扶贫、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等项目资金和各类培训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加快培养专业型、特色型农业技能人才。可采取“订单式”培训的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定向就业培训,通过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技能人才,提升农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品质。启动新成长劳动力预备制培训,提高农民创业能力。②培养实用型乡土人才。把乡土人才纳入农业人才发展战略,根据现实需求,拓宽选才渠道,培养、储备和使用一批具有一技之长、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乡土人才;加大乡土人才培训管理力度,创新培养模式,通过组织现场指导、以会代训、专家授课、实地观摩、经验交流、建立培训和实践基地等形式,提高乡土人才技能水平,优化人才素质;建立相应的表彰激励制度,地方政府每年对创业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专家”和“乡土人才”颁发证书,进行宣传表彰,增强其荣誉感与责任感,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扶持其创业发展;完善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把具有创业激情且带动能力强的乡土人才选拔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构建新平台,以更好地发挥乡土人才在“两型”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引进顶尖人才。①拓宽农业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编制和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各类优秀人才发展农业提供绿色通道;实施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对接,采取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入股等方式方法灵活引进顶尖人才。②实施博士挂职计划。出台相关选拔、任用、激励政策,吸引国内优秀博士生、博士后到农业领域任职或挂职锻炼,引才与引智并重,突破农业引才难的“瓶颈”。③打造人才使用平台。结合引进的顶尖人才的专业特色和个性特点,打造适合发挥其特长的专业平台,并给予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促使其早出成果、出好成果。④创新顶尖人才管理机制。完善农业顶尖人才引进储备、管理服务、选拔使用等机制,引导顶尖人才投身“两型”农业发展,使人才的潜在优势逐步转化为“两型”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建立城乡人才双向良性流动的促进机制
农村之所以成为人才流出地而非流入地,主要是城乡二元差距的存在,由于历史差距和城乡资源集聚效应的差异,农村很难在短时间达到城市的发展水平,为此,必须着力改善农村人才的非国民待遇问题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
1.构建城乡平等的公共服务体系。①全面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优化整合城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拓展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着力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讯及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推进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教师资源互动交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按照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的原则,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均等共享基本医疗服务;以“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为目标,逐步完善以县市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以村卫生室为网点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救治、监测网络体系。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途径。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供给向购买服务转变,政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竞争择优,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分离,兼顾效率和公平,把市场机制的优势引入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③创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推动农村社区化、物业化管理,转变农民生活方式,逐步构建“中心镇—集居点—新村庄”新型空间结构,实现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集约利用。
2.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①逐渐消除城乡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异。逐步扩大城乡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城乡全覆盖,将临时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郊农民逐步纳入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体系,逐步建立起统一户籍下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②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社会公共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健全城乡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司法救助、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等制度。
3.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①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市场网络体系。破除城乡户籍制度障碍,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引导城镇居民、返乡农民工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经营,在就业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②建立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养老保险、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实行优先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新办法,把农地流转与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为农地流转者解决后顾之忧。③改善农村人才的流动模式。要建立起对农村人才的专项补贴制度,提升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城市人才支援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硬性措施让城市中的人才在一定期限内到农村提供相关服务,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农村人才的水平和数量;要鼓励城市中农民工的回流,为他们回乡创业、就业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他们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甚至城市化价值观的回归,使得城市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农村人才的城乡流动辐射到农村。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型社会”建设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12FJY0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