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先:杜甫叔父杜并墓志铭笺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20 次 更新时间:2015-01-07 22:09

进入专题: 杜甫   杜并   墓志铭  

胡可先  

杜甫叔父《杜并墓志铭》,出土于1919年,罗振玉所编的《芒洛冢墓遗文续补》收录。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直到1980年,洛阳市博物馆曾意丹先生撰文《介绍一块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墓志》(刊于《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始作简略介绍。近年汇集唐代墓志的著作,如周绍良先生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收录并加标点;李献奇、郭引强《洛阳新获墓志》,收录更为全面,前有拓片原大影印,后有录文与简略的考证。诸书的著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墓志的撰者是当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墓志所记载的世系,给我们研究杜甫的先世,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特别是墓志详细记载了杜并为其父杜审言报仇的过程,而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又是初唐的大诗人。因此这块墓志对于大诗人杜甫与杜审言研究,具有双重意义。同时墓志记载的事实,不少地方可以订正传世文献的错误,因而对此研究也有一定的文献学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对杜并墓志详加笺证;而对与墓志相关的较为重要的问题,则在“申论”中集中探讨。

一、笺证

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并序

男子讳并,字惟兼,京兆杜陵人也。

京兆杜陵为杜氏郡望,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杜氏:“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于杜。杜伯为宣王所灭,杜氏分散,鲁有杜泄是也。古有杜康,六国时有杜赫。〔京兆〕汉御史大夫周,本居南阳,以豪族徙茂陵;子延年,又徙杜陵。延年孙笃,入《后汉文苑传》。笃曾孙畿,河东太守;生恕,弘农太守;生元凯,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长子锡;曾孙悊,生楚、秀。秀元孙果,后周尹兴太守。当阳侯次子尹。尹六代孙颙,西魏安平公。”

杜陵,《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京兆府》:“万年县:杜陵,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宣帝陵也。”《长安志》卷十一《万年县》:“杜陵故城,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而改杜县为下杜城。王莽改杜陵曰饶安。后魏改杜陵为杜县。后周建德二年省。”

汉御史大夫周、晋当阳侯预之后。

杜周,《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杜周者,南阳杜衍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相编,更为中丞十余岁。”“周中废,后为执金吾,逐盗,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集解》引徐广曰:“天汉三年为御史大夫,四岁,太始三年卒。”

杜预,《晋书》卷三四《杜预传》:“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书仆射。父怒,幽州刺史。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在职四年,转参相府军事。”“泰始中,守河南尹。”“更除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俄拜度支尚书。”“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给追锋车、第二驸马。”“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为亭侯,千户,赐绢八千匹。”《杜工部集》卷二十《祭远祖当阳君文》:“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月日,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初陶唐〔氏〕,出自伊祁,圣人之后,世食旧德。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浸清东吴。建侯于荆,邦于南土。河水活活,造舟为梁。洪涛奔汜,未始腾毒。《春秋》主解,稿隶躬亲。呜呼笔迹,流宕何人。苍苍孤坟,独出高顶。静思骨肉,悲愤心曾。峻极于天,神有所降。不毛之地,俭乃孔昭,取象邢山。全模祭仲,多藏之诫,焯序前文。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庶刻丰石,树此大道。论次昭穆,载扬显号。于以采蘩,于彼中园。谁其尸之,有齐列孙。呜呼!敢告兹辰,以永薄祭。尚飨。”

世世冠族,到于今而称之。

《杜工部集》卷二十《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甫以世之录行迹、示将来者多矣,大抵家人贿赂,词客阿谀,真伪百端,波澜一揆。夫载笔光芒于金石,作程通达于神明,立德不孤,扬名归实,可以发皇内则,标格女史,窥见于万年县君得之矣。其先系统于伊祁,分姓于唐杜,吾祖也,我知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春秋传》云:穆叔谓之世禄,其在兹乎?”

杜氏世世为冠族的情况,参看本文“申论”有关杜甫世系的探讨引《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文献。

曾祖鱼石,随怀州司功、获嘉县令。

《元和姓纂》卷六杜氏:“乾光孙叔毗,周峡州刺史。生廉卿、凭石、安石、鱼石、黄石。”杜甫有《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曾祖某,隋河内郡司功、获嘉县令。”乃杜甫姑墓志。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五称:“名无考。”按此即杜甫曾祖鱼石。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世系》称杜氏杜甫先祖杜预下九世:“某,隋河内郡司功参军,获嘉县令。见《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二书均没有考证出杜甫的曾祖是杜鱼石,此墓志的发现恰好可以补正前人注释之缺漏。

祖依艺,唐雍州司法、洛州巩县令。

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王父某,皇朝临察御史、洛州巩县令。”仇兆鳌注:“名依艺。”《元和姓纂》卷六杜氏:“鱼石生依艺,巩县令。”《元稹集》卷五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晋当阳成侯姓杜氏,下世而生依艺,令于巩。”岑仲勉《元和姓四校记》卷六称:“‘下世’乃‘下十世’之讹夺。”宋赵与时《侯鲭录》卷六:“又子美父闲常为巩县令,故子美为巩县人。”则将杜甫曾祖杜依艺的官历误植于杜闲名下。

父□□,皇朝洛州洛阳县丞。

顾燮光《梦碧簃石言》卷二:“(父)下空两格,以审言尚在,故阙而不名。”《元和姓纂》卷六杜氏:“依艺生审言,膳部员外。”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依艺生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旧唐书》卷一九○上《杜审言传》:“审言,进士举,初为隰城尉。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乾封中,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预选,试判讫,谓人曰:‘苏味道必死。’人问其故,审言曰:‘见吾判,即自当羞死矣!’又尝谓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如此。累转洛阳丞。”《新唐书》卷二○一《杜审言传》:“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丞。”审言为洛阳丞在万岁通天元年前后,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杜审言传》笺证:“《旧传》云:‘累转洛阳丞。坐事贬授吉州司户参军。’《新传》同。《才子传》略去洛阳丞事。唯两《唐书》本传皆未言任洛阳丞及贬吉州之时间。按陈子昂《送吉州杜审言司户序》有云:‘苍龙阉茂,扁舟入吴。’‘苍龙阉茂’者,谓在戌年。武后圣历元年,即为戊戌年,审言当于此年由洛阳丞被贬。又审言有《送崔融》诗:‘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此乃送崔融从军出征之诗。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诗前小序云:‘岁七月,军出国门。……时比部郎中唐奉一、考功员外郎李迥秀、著作佐郎崔融,并参帷幕之宾,掌书记之任。燕南怅别,洛北思欢。顿旌节而少留,倾朝廷而出饯。’又据《通鉴》卷二○五,万岁通天元年五月,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等反,七月,命梁王武三思率兵征讨,审言、子昂之诗皆于此时饯崔融等行,崔融亦有《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友》诗。审言既于圣历元年由洛阳丞贬吉州司户,万岁通天元年秋又在洛阳作送崔融诗,则其任洛阳丞亦当在万岁通天元年前后。”

皆文学俊异,无殒厥德。

杜甫的先人“皆文学俊异”,说明了杜甫的家学渊源。《杜工部集》卷四《赠蜀僧闾丘师兄》:“吾祖诗冠古。”同书卷十六《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可与此相印证。杜甫先世最擅长文学者则是杜审言。审言在初唐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文章四友”,诗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为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子生而聪敏,有老成人之量,日诵万言,尤精翰墨。八岁丧母,不胜其哀,每号哭,涕泗中有血。宗族归美,搢绅虚期者久矣。

按杜并圣历元年卒,年十六岁,其八岁当为载初元年(689)。其时距杜甫之生,还有二十四年。

圣历中,杜君公事左迁为吉州司户。

《旧唐书》卷一九○上《杜审言传》:“坐事贬授吉州司户参军。”《新唐书》卷二○一《杜审言传》:“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全唐文》卷二一四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嗟夫!德则有邻,才不必贵。昔有耕于岩石而名动京师,词感帝王乃位卑武骑。夫岂不遭昌运哉!盖时命不齐,奇偶有数。当用贤之世,贾谊窜于长沙;居好文之朝,崔骃放于辽海。况大圣提象,群臣守规。杜司户炳灵翰林,研几策府,有重名于天下,而独秀于朝端。徐、陈、应、刘,不得劘其垒;何、王、沈、谢,适足靡其旗。而载笔下寮三十余载,秉不羁之操,物莫同尘;含绝唱之音,人皆寡和。群公爱祢衡之俊,留在京师;天子以桓谭之非,谪居外郡。苍龙阉茂,扁舟入吴。告别千秋之亭,回棹五湖之曲。朝廷相送,驻旌盖于城隅;之子孤游,森风颿于天际。白云自出,苍梧渐远,帝台半隐,坐隔丹霄,巴山一望,魂断绿水。于是邀白日,藉青苹,追潇湘之游,寄洞庭之乐。吴歈楚舞,右琴左壶,将以缓燕客之心,慰越人之思。杜君乃挟琴起舞,抗首高歌,哀皓首而未遇,恐青春之蹉跎。且欲携幽兰,结芳桂,饮石泉以节味,咏商山以卒岁,返耕饵术,吾将老焉。群公嘉之,赋诗以赠,凡四十五人,具题爵里。”

子亦随赴官。联者阿党比周,惑邪丑正,兰芳则败,木秀而摧,遂构君于司马周季童,妄陷于法。君幽系之日,子盐浆俱断,形积于毁,口无所言。因公府宴集,手刃季童于座。期杀身以请代,故视死以如归,仇怨果复,神情无挠。

《旧唐书》卷一九○上《杜审言传》:“坐事贬授吉州司户参军,又与州僚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审言罪状,系狱,将因事杀之。既而季重等府中酣讌,审言子并年十三,怀刃以击之,季重中伤死,而并亦为左右所杀。季重临死曰:‘吾不知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因此免官,还东都,自为文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颋为墓志,刘允济为祭文。”《新唐书》卷二○一《杜审言传》:“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坐,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颋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据墓志,可证史传称“年十三”当为“年十六”之误,“周季重”当为“周季童”之误。最早记载此事者是刘肃《大唐新语》,该书卷五《孝行》门:“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慠为时辈所嫉。自洛阳县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寮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醼,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颋为墓志,刘允济为祭文。则天召见审言,甚加叹异,累迁膳部员外。”其中之误,均可据墓志以正之。

又杜并此举,也有一定的家世渊源。据《周书》记载,其先世杜叔毗,因兄君锡曾为曹策所害,白昼手刃曹策于京城,然后从容面缚请戮,一时成为美谈。

呜呼!彼奚弗仁,子毙之以鞭挞;我则非罪,父超然于罻罗。为谳之理莫申,丧明之痛宁甚,以圣历二年七月十二日终于吉州之厅馆,春秋一十有六。悲夫!

按杜并死时,春秋一十有六,而传世史书及《大唐新语》等均记年十三,当为传世文献之误,可据墓志以纠正。详参上条所考。杜并卒地为吉州之厅馆,吉州,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江南西道,吉州上,隋庐陵郡。武德五年,讨平林士弘,置吉州,领庐陵、新淦二县。七年废颍州,以安福县来属。八年,废南平州,以太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吉州。”当时州治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殒而犹生。岂与夫李暠终迁,苏欲雠而莫中;甘宁或备,陵既舞而空往。则知贯于幽显,通于神明,义结鲁人,冤深赵卒者,不亦痛乎。

此处用李暠与甘宁的典故,盛称杜并之志节。李暠典出于《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苏)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督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执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庵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沤血死。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

甘宁典出于《三国志》卷五五《甘宁传》注引《吴书》:“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孙)权亦命统不得雠之。尝于吕蒙舍会,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于半州。”

“苏颋不用古人替父报仇成功的例子,而用这样二个报仇不成功的典故,用以说明杜并赤诚的孝心通贯于神明,因而报仇成功,极力表彰了杜并。”(《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曾意丹《介绍一块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墓志》)

子曾未婚冠,便罹夭枉,休其家声,著在史笔者,不亦高乎?

今以长安二年四月十二月瘗于建春门东五里。

元佚名《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建春门,汉之上东门,一曰上升门。按永嘉二年王弥烧建春门。”“三年,刘曜以兵屯于上东门,而一门二名,未详。”《洛阳新获墓志》227页,编者跋云:“‘建春门’是指白马寺东汉魏洛阳城东垣之城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按墓志出土于偃师县杜楼村,距‘建春门’约十公里,志载‘五里’当是约数。”

杜君流目四野,抚膺长号,情惟所钟,物为之感,乃谋终古之事,而刻铭云:

杜君当为杜审言。因杜并卒于吉州,当时没有安葬,故于长安二年,即卒后四年,才归葬于洛阳。其时杜审言当是免官返归洛阳。所谓“谋终古之事”,即是请苏颋撰墓志铭,并以葬杜并事。

呜呼淑哲兮,不享余庆。玉有碎兮兰有摧,何斯人之斯命。冥冥泉下兮,身可殁兮名逾令。

二、申论

一、杜并墓志的撰者情况

据《洛阳新获墓志》介绍,杜并墓志1915年出土于偃师杜楼村,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志青石质,方形,高宽均37.5厘米,厚8.5厘米。志文楷书,22行,满行22字,共463字。下部断裂,但字未见缺损。

墓志未题撰人姓名,但据上文所考之《大唐新语》卷五及新、旧《唐书·杜审言传》,撰者为当时著名散文家苏颋。苏颋,《旧唐书》卷八八、《新唐书》卷一二五有传。《旧传》称其京兆武功人。“少有俊才,一览千言。弱冠举进士,授乌程尉,累迁左右监察御史。长安中,诏颋按覆来俊臣等旧狱,颋皆申明其枉,由此雪冤者甚众。神龙中,累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后历太常少卿、工部侍郎。“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十三年,从驾东封,玄宗令颋撰朝觐碑文。俄又知吏部选事。颋性廉俭,所得俸禄,尽推与诸弟,或散之新族,家无余资。十五年卒,年五十八。”《新传》称:“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其后李德裕著论曰‘近世诏诰,惟颋叙事外自为文章’云。”

作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能为十六岁的杜并撰写墓志,在当时是颇为轰动的事,故刘肃的《大唐新语》专门入录。苏颋撰写墓志,大概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杜并的行为非常值得称道。他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为了给父亲报仇,竟然不惜一死,连自己的仇人也感叹杜并是杜审言的孝子。虽然此事有越常轨,杜审言也因此而免官。但从反诬陷这个侧面来说,他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因而苏颋为杜并撰写墓志,就有特殊的意义,更有警世的作用。第二,撰写杜并墓志也是苏颋的个性使然。《旧唐书》称苏颋“按覆来俊臣等旧狱,颋皆申明其枉,由此雪冤者甚众”,《新唐书》称“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他在做官时有这样精神,那么对于周季童等人构陷杜审言也就恨之入骨了,当然对杜并的行为更是加以同情与赞叹。第三,这篇墓志作于长安二年四月十二日,其时苏颋正在监察御史任。《资治通鉴》卷二○七《唐纪》:长安二年“十一月辛未,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俊臣等所推大狱,伸其枉滥。’太后乃命监察御史苏颋按覆俊臣等旧狱,由是雪免者甚众。”其时苏颋三十三岁。第四,杜并归葬洛阳,杜审言免官回洛阳,正与苏颋在东都洛阳为监察御史时间地点吻合。故苏颋为杜并撰写墓志,当是出于杜审言的请求。第五,杜并之死,除了苏颋撰写墓志以外,刘允济还撰写了祭文,更说明杜并此事的影响。刘允济,《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二○二有传。《旧传》:“刘允济,洛州巩人。”“拜著作郎。天授中,为来俊臣所构,当坐死。以其母老,特许终其余年。仍留系狱。久之,会赦免,贬授大庾尉。长安中,累迁著作佐郎,兼修国史。未几,擢拜凤阁舍人。”则刘允济也是受过诬陷的人,对杜审言的遭遇颇有同命相怜之感,因而为杜并之死作祭文,也是事出有因的。惜刘允济所作的祭文已经散佚。而苏颋所作的墓志于近世出土,弥见珍贵。

二、杜甫世系及先世迁居襄阳的情况

直接记载杜甫世系的文献有两种,一是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杜氏:“〔襄阳〕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生顾,西海太守;生逊,过江,随元帝南迁,居襄阳。孙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启、乾元(岑校:元当作光)。……乾光孙叔毗,周峡州刺史,生廉卿、凭石、安石、鱼石、黄石。……鱼石生依艺,巩县令。依艺生审言,膳部员外。审言生闲,武功尉、奉天令。闲生甫,检校工部员外。”二是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四:“《西京杂记》:杜陵杜夫子善棋,为天下第一,自言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即徙家者也。孝宣帝布衣时游诸陵,往来鄠杜间,至隋唐都京兆,杜氏、韦氏,皆以衣冠名位显,故当时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二家各名其乡,谓之杜曲、韦曲。自汉至唐,未尝不为大族。周字长孺,三子:延寿,西河太守;延考,河东太守;延年,字幼公,御史大夫,建平敬侯。七子:缓、继、紽、熊、绍、绪、絪。缓字元仁,雁门太守;二子:业、彰。熊字少卿,荆州刺史。生穰,字子饶,后汉谏议大夫。二子敦、笃。敦字忠信,西河太守。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三子:宾、宏、繁。繁字叔达,举有道不就。二子翕、崇。翕字伯括,太子少傅。生畿,字伯侯,魏太仆卿,丰乐载侯。三子:恕、履、宽。恕字伯务,御史大夫,幽州刺史。生预字元凯,晋荆州、益州、宁州刺史,征南大将军,荆南大都督长史,驸马都尉,开府仪同三司,当阳侯,尚宣祖长公主,有平吴大功,注《春秋左氏传》,行于世,自号‘《左传》癖’。宋尊崇祀典,历代贤臣惟预从祀。文宣、武成二庙,古今无与为比。预四子:锡、耽、跻、尹。”“襄阳杜氏,出自当阳侯预幼子尹,字世甫,晋弘农太守,二子綝、弼。弼字君佐,魏治书侍御史,綝字宏固,奉朝请。一子袭字祖似,上洛太守,二子标、冲。标字文湛,中书侍郎,池阳侯;冲字方进,袭池阳侯。生洪泰,字道廓,南徐州刺史,袭池阳侯。三子:祖、悦、颙。祖字绍先,员外散骑常侍;悦字望之,上柱国,吏部尚书;颙字思颜,后周侍中,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安平公,赠太尉。六子:景懋字公谨,常州刺史;景仲字世则,鄜州刺史,当阳侯;胜字景骧,济州刺史;景峻,湖州刺史;景恭字庆之,后周骠骑大将军,庆成公;景秀字彦之,后周魏州刺史,思宁公。二子懿、逊。懿,隋殿内监,甘棠公。生乾播、乾yòu、乾祚、依艺。依艺,监察御史,巩令。生审言,膳部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生闲,奉天令。闲生甫,字子美,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剑南西川节度参谋。”

从上面的两种记载,可列出杜甫的直系世系从杜预之前也就是迁居襄阳之前,大致没有什么疑问:

迁居襄阳之前:

杜周(西汉御史大夫,本居南阳)—延年(御史大夫,再徙杜陵)—熊(荆州刺史)—穰(后汉谏议大夫)—敦(西河太守)—邦(中散大夫)—繁—翕(太子少傅)—畿(太仆卿)—恕(幽州刺史)—预(荆州刺史)。

自杜预之后,杜氏迁居襄阳,杜甫的直系世系有二说,一是源于预子耽,即《元和姓纂》说:

耽(凉州刺史)—顾(西海太守)—逊(居襄阳)—乾光—?—叔毗(周峡州刺史)—鱼石—依艺(巩县令)—审言(膳部员外郎)—闲(奉天令)—甫(左拾遗)

二是源于杜预少子尹,即《古今姓氏书辨证》说:

尹(弘农太守)—綝(奉朝请)—袭(上洛太守)—标(中书侍郎)—冲(池阳侯)—洪泰(南徐州刺史)—颙(雍州刺史)—景秀(魏州刺史)—懿(殿内监)—依艺(巩县令)—审言(膳部员外郎)—闲(奉天令)—甫(左拾遗)

对于这样的歧异,清人钱谦益《钱注杜诗》附录《少陵先生年谱》世系及仇兆鳌作《杜诗详注》附录载《杜甫世系》则将杜预列为第一代始祖,其第二代并列锡、跻、耽、尹四人,而未能确定到底是谁。三代、四代、五代空阙,六代始为乾光。近人李书萍所编《杜甫年谱新编》所载“杜甫家系”,也与钱、仇二氏一致。这样做法比较审慎,而其依据则主要是《元和姓纂》。但后代对杜甫世系持有不同看法。曾意丹以为杜甫的世系应该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他说:“如依据《古今姓氏书辨证》,由预、尹传至甫恰好十三世。不过此书亦有小错,即把依艺的父亲误为懿。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字音问题。即懿的字音即‘鱼石’快念的字音”(《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曾意丹《介绍一块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墓志》)。《洛阳新获墓志》的编者也赞成这种说法,并将曾意丹的文字录入该书的考证中。

我们如果对文献加以比勘,则知“懿”并非“鱼石”快念的字音。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懿,隋殿内监、甘棠公。”其兄弟为愻,亦从心。故言懿其为鱼石音误,缺乏可靠依据。《新表》懿父为景秀,《姓纂》鱼石父为叔毗,二者也不相同。故此处世系的衔接,当更加详考。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曾祖某,隋河内郡司功、获嘉县令。”与墓志鱼石仕历相合,则鱼石为杜甫直系祖先,当无可疑。考查杜甫的世系,鱼石是个关键人物,当由鱼石进一步上溯,方能获得正解。据《元和姓纂》卷六,鱼石的兄弟还有凭石、安石、黄石。考《千唐志斋藏志》五四一《大唐故忻州定襄县令杜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安,字元安,河南洛阳人也。……曾祖毗,周硖州刺史。祖石,隋寿州霍山县令。父英,唐汝州鲁山县丞。”此处“毗”即“叔毗”之省,石亦当叔毗之子“凭石、安石、鱼石、黄石”之一。而此处官历与鱼石不同。则又非鱼石可知。然以此参证,鱼石之父为叔毗而非懿则无可疑。

再考《周书》卷四六《杜叔毗传》:“杜叔毗字子弼,其先杜陵京兆人也,徙居襄阳。祖乾光,齐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天和二年,从卫国公直南讨,军败,为陈人所擒。陈人将降之,叔毗辞色不挠,遂遇害。子廉卿。”《北史》卷八五《杜叔毗传》:“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父渐,梁边城太守。”“(叔毗)子廉卿。”则叔毗之父为渐,渐父为乾光。这又与《元和姓纂》所记杜甫出于杜耽一系吻合。再考《旧唐书》卷一九○上《杜易简传》:“杜易简,襄州襄阳人。周硖州刺史叔毗曾孙也。……易简从祖弟审言。”称易简为审言的从祖弟。则二人的曾祖相同,即叔毗。由此考证,杜甫的世系,自杜预以后,应该是:

预—耽(凉州刺史)—顾(西海太守)—逊(居襄阳)—乾光(齐司徒右长史)—渐(梁边城太守)—叔毗(周峡州刺史)—鱼石(获嘉县令)—依艺(审言(膳部员外郎)—闲(奉天令)—甫(左拾遗)

但这里只有十二世,而《杜工部集》卷二十《祭远祖当阳君文》称自己为“十三叶孙甫”,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卷六云:“按《周书》四六称叔毗祖乾光,依此计去,甫祗是预之十一叶孙,即连本身,亦不过十二,惟若依库本,督毗为乾光玄孙,则与祭文世数相合。”但据前引文献资料,杜叔毗为乾光孙不误。岑氏所说并无依据。

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云:“案《唐宰相世系表》,杜预四子:锡、跻、耽、尹。襄阳杜氏,出自预少子尹。元稹《墓志》云:晋当阳侯下十世而生依艺,甫《祭远祖当阳君文》,称十三叶孙甫。甫为预之后。未知预四子,谁为甫之祖。而旧谱以甫为尹之后,此何据也。唐《旧书·杜易简传》:易简,襄州襄阳人。周硖州刺史叔毗曾孙。易简从祖弟审言。易简、审言,同出叔毗下。获嘉为甫高祖,即硖州之子也。《周书·杜叔毗传》: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祖乾光,齐右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此世系之较然可考者也。以世系表推之,尹下六代,为袭池阳侯洪泰。与乾光为行。洪泰生二子:祖悦、颙。与渐为行。颙生三子:景仲、景秀、景恭。与叔毗为行。叔毗、景恭皆仕周,其子皆仕隋。叔毗之子为廉卿,则未知其为易简之祖与,审言之祖与?旧谱以叔毗为颙子,景仲、叔毗,并系颙下,纰缪极矣。此不可不正也。”故对杜甫世系,钱谦兼早已致疑。以为旧谱以甫出于杜尹之后,所据不足。只是其怀疑廉卿为杜审言之祖,盖因其未考《元和姓纂》之故,今据墓志,则必误无疑。要之,由杜并墓志及《元和姓纂》等书参证,杜甫非杜尹之后,而应为杜耽之后。

四川省博物馆所编的《杜甫年谱》列出的杜甫世系,可能与事实是最为接近的。我们对该谱所列的杜甫直系录之于下:

杜预—耽—逊—灵启—乾光—渐—叔毗—鱼石—依艺—审言—闲—甫

这里主要根据《元和姓纂》所记,惟比《姓纂》多出了“灵起”一世。注中申其说云:“惟乾光不应与灵启同辈行,《姓纂》此点必有误。查《唐宰相世系表》,元凯少子尹下五代为洪泰,与乾光为行;洪泰生二子——悦、颙,与渐为行;颙生三子——景仲、景秀、景恭,与叔毗为行;叔毗、景仲、景秀、景恭皆仕周,其子皆仕隋;此与《周书·叔毗传》所言‘叔毗祖乾光,齐右司徒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合矣,故知乾光当为灵起之子,乃得为叔毗之祖也。”这里的推测结果,与杜甫自言为杜预十三世孙吻合,然将《姓纂》所载灵起、乾光兄弟又重新定为父子,则尚缺乏可靠依据。故杜甫世系所缺的一世,仍应在乾光的上几世间。目前尚无材料证明,待以后详考。

三、由杜并墓志推测杜甫的终葬之地

杜甫的葬地,古今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我们通过新出土的杜并墓志,虽不能最后给杜甫终葬之地加以定论,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推论,得出颇为有意义的结论。

杜甫的葬地,现在说法很多,正史及元稹所作墓志所说,有初葬与终葬两地。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适子美之子嗣业,启子美之柩,襄袝事于偃师。”《旧唐书》卷一九○下《杜甫传》:“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据此,则杜甫初葬于耒阳,终葬于偃师。而唐人怀念杜甫者,以题咏耒阳之墓居多。晚唐诗人李节《耒阳中吊杜子美》诗:“耒阳浦口系扁舟,红蓼洲头宿白鸥。半夜清灯千里客,数声寒雁一天秋。蛩吟隔岸情如诉,斗柄横江势若流。惆怅杜陵老诗伯,断碑石木绕荒丘。”又《全唐诗》卷七一六曹松《哭陈陶处士》:“白日埋杜甫,皇天无耒阳。”同书卷六九一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又卷六九三《哭陈陶》诗:“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罗隐《甲乙集》卷八更有《经耒阳今杜工部墓》诗,前四句云:“紫菊馨香覆楚醪,奠君江畔雨萧骚。旅魂自是才相累,闲骨何妨冢更高。”与李节诗所言地理位置大致相同。《郑谷集》卷一有《送田光》诗,末二句为:“耒阳江口春山绿,恸哭应寻杜甫坟。”齐己《白莲集》卷六有《次耒阳作》诗:“绕岳复沿湘,衡阳又耒阳。不堪思北客,从此入南荒。……因经杜公墓,惆怅学文章。”则杜甫初葬于耒阳,盖无可疑。然历代文献对杜甫初葬之地,亦颇有异说,今略举二例,以见一斑。宋赵子栎《杜工部年谱》大历六年:“甫其冬北征,弃魄巴陵。元稹《志》: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状公工部员外郎参谋军事,旋弃去,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或谓游耒阳江上,宿酒家,是夕江水泛涨,为水漂涨,聂令堆空土为坟,或谓聂令馈白酒牛炙,胀饫而死,皆不可信。”宋鲁訔《杜工部诗年谱》大历五年:“公益南至衡山县,谒文宣新学堂呈陆宰,及入衡州。……公又至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聂耒阳以公阻月,致酒肉疗饥。……传云聂令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以诗考之,公在耒阳,畏瘴疠,是夏贼当已,乃沿湘而下,故回相之什,曰‘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秋已还潭,暮秋北首,其卒当在潭岳之间,秋冬之交。……传言卒于耒阳,非也。”

杜甫终葬之地,当即偃师。今据杜并墓志称:“今长安二年四月十二日瘗于建春门东五里。”墓志出土于杜楼村,距古建春门约十公里。此处为杜氏祖茔。唐人有葬于祖茔的习俗,《唐代墓志汇编》中随处可见,不烦枚举。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六:“杜子美坟在耒阳,有碑其上。唐史言:至耒阳,以牛肉白酒,一夕醉饱而卒。然元微之作《子美墓志》曰: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至其子嗣业始葬偃师首阳山。当以墓志为正。盖子美自言晋当阳杜元凯之后,故世葬偃师首阳山。又子美父闲,常为巩县令,故子美为巩县人。偃师首阳山在官路,其下古冢累累,而杜元凯墓犹载《图经》可考,其旁元凯子孙附葬者数十,但不知孰为子美墓耳。”此段文字错误甚多,但其说杜甫终葬之地为偃师,则与杜并墓志相合。参考杜预墓、杜审言墓、杜并墓等杜氏墓都在偃师,那么杜甫卒于耒阳,当时权厝于此地,后至元和中,其孙嗣业迁葬于偃师,作为终葬之地,是非常可信的。至于后来的不少说法,多系推测,不足为据。如巩县说。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杜甫终于耒阳,蒿葬之。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子美墓》诗,岂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不故冢尚存耶?”杜甫裔孙清人杜漺《杜少陵先生墓碑记》说:“读《偃师县志》云:先生归葬袝于当阳侯之墓侧,复移于巩县焉。”杜甫终葬偃师,乾隆《偃师县志》卷四《陵庙志》所记较为详细,今录之以供参考:“唐杜甫墓,在县土娄村。《明一统志》:杜甫墓在首阳山。《通志》:杜甫墓在土娄村,元和八年,元微之志其墓。毓倬按:刘昫《旧书·甫传》,载宗武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首阳山之前。唐元稹《甫墓志》亦云,启子美之柩,襄袝当阳侯墓也。是甫墓在偃师土楼,毫无疑义。……杜公墓乾隆初年为村民侵为麦地,邑令朱续志访出,造茔树碑,载《艺文志》,阅四十余年,今夏陊削。毓倬向村民购阔兆域广轮,共地二亩六分三厘九毫,崇封环墙,前开墓道,并树碣通衢,修而不废,是所望于后之君子。”

    进入专题: 杜甫   杜并   墓志铭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3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杜甫研究学刊》(成都)2001年0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