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发展的基础依然很雄厚,只要因势利导,完全可以将一些旧红利转化为新红利,形成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将全方位拉动我国经济
1.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城镇化一直是我国发展的动力之一。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病床数等的大幅提高,大大拉动了经济增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无论是城镇化的比率还是质量,仍有不小的差距。
(1)从量的方面讲,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30个左右的增长点,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
(2)从质的角度讲,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还是低水平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3.7%,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则只有36%,非城镇户籍人口尽管生活在城市,但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新使命
今年3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1)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可以使1亿农民转为市民,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
(2)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使人口集聚状况、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发生改变,不断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引起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三次产业联动、社会分工细化,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
(3)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既可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5)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从城市进一步转向农村、城镇,拉动我国经济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
投资切换打造我国经济增长新战场
1.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尽管过分依靠投资拉动对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等方面产生过消极影响,但是因为我国还是成长型的经济体,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空间依然很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必须优化投资结构,适时调整投资重点,由过去主要投资房地产、公路、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转向重点投资有利于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
2.今后的投资重点
应更多地投向民生、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资源和粮食储备、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支线铁路等。
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近10年来,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0%,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很大潜力。2011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使得2011年9.2%的经济增长中有4.7个百分点靠消费拉动,可见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我国城乡消费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所以当前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如目前美国汽车消费是每百户220辆,我国城镇还不足25辆;我国旅游、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也都有更强烈的需求。
2.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今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并向其中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适当倾斜。全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因此受益。
(2)改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敢于消费。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农民工各种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使人民不敢花钱、拼命储蓄。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我国的高储蓄率世界闻名。截至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今年,中央决定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解除城乡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这将为我国内需拉动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动力。
(3)采取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政策,鼓励老百姓购买节材、节水、环保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品。
(4)改善流通领域的部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销售网络、交通设施,发展电子购物等新型消费方式,让消费更加方便快捷。
(5)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市场欺诈行为,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等,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技术创新为我国产业升级拓展巨大发展空间
1.淘汰落后产能也可产生生产力
淘汰落后产能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如果运行得法,也可以带来生产力。如2010年以来,天津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供热企业可以将减少的排放量通过碳排放交易所交易获取利润。2010年天津三家供热企业将4500吨标煤节能量出卖给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有限公司和花旗集团环球金融有限公司,获得不少收益。随后3家供热公司纷纷采用节能新设备,进一步减少排放,既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减轻了政府管理难度。
2.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经营模式,摆脱困境。如传统产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2010年我国有超过42.1%的中小企业跨入电子商务门槛。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支持B2B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商务代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仓储物流和技术支持等服务,这将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将大大提高传统企业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如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32亿人,这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带来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成为提振经济的新引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信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信息消费规模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消费已成为最具活力、增长空间最大的领域。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进一步增强。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跨界融合、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4G引领的移动互联网等将推动产业发展、盈利模式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增长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4.现代服务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如从北京的产业构成来看,服务业比重超过75%以上,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在70%以上,已经接近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北京的服务业主要还是满足于衣食住行的低端服务业,与现代世界城市中服务经济80%以上的收益来自知识和智慧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明确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将是重点发展方向,并在市场准入、所得税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人力资本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1.经济结构转型期的人才储备现状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将大幅度增加,从事研究与发展实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将翻番。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60万人,相当于美国和27个欧盟国家从事研究开发人数的总和,这些人力资源将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为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提供强力支撑。但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变方面人才储备仍显不足,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很大。
2.政府出台政策创造人才红利
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转变方面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问题。中央将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职业教育改革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区域振兴与区域融合将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同区域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区域振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如投资方面,2013年东部地区投资比2012年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8%,西部地区增长23%。投资增长速度西部最快,且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同时,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次区域振兴规划,从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西部的成渝区域和新疆、西藏,从海南岛到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炉,覆盖了东、中、西及东北、华南等大片国土。加之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区域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