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构建中国主动型海洋战略迫在眉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3 次 更新时间:2014-09-05 22:17

进入专题: 海洋战略  

胡志勇  


中国在由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缺乏一个全面经略海洋的大战略,构建主动型的中国海洋战略迫在眉睫,而其核心利益在于南海。南海问题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中国崛起的质量与时间。中国必须运用好各种资源与手段,力争使南海问题的解决朝向和平且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当前最需关注的问题是要打破美国在亚太地区针对中国的遏制,扭转中国在该地区被动的困局。

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大战略的多种战略需求,并使主权需求、发展需求、责任需求等内在性因素有机地统一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构建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海洋战略必须转型,实现由被动转向战略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周边环境。从地缘战略角度考量,近年来,中国利用海洋危机与挑战后发制人,对声索国产生了一定威慑效果。具体而言,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应选择将越南作为主要目标与突破口,通过经济、外交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越南打击的力度,慑住越南可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既可削弱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企图以南海问题兴风作浪,又可以降低美国等域外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在东海问题上,钓鱼岛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必须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战略,运用经济、外交等手段把安倍政权的校长气焰打下去,同样可起到震慑菲律宾和越南的作用,降低南海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以来,海洋主导着国际经济,谁主导海洋,谁就主导世界经济。尽管中国不可避免将走向海洋国家,中国必须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在构建中国海洋战略进程中,中国新一届政府及时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这是中国国家海洋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一路一带”建设促使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在积极谋划宏大的国家新战略,以经贸和文化合作的方式,适应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化,使中国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周边国家和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与地区,加深中国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相互瞭解。

构建中国海洋战略进程是一个动态的、平和的长期态势。历史上大国崛起主要通过军事上崛起实现国家的称王称霸,和以往大国崛起的路径不同,中国采取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新型的海洋大国,而非武力崛起,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塑造负责任的地区与国际大国形象,发挥建设性作用,从而实现中华复兴的宏伟蓝图。

中国海洋战略是国家运用总体战略资源实现海洋战略目标的最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从国际角度来说,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是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而从国内来讲,全面提升全体中国人民的海洋意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避免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实现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随着近年来海洋争端不断上升,特别是 2012年,黄岩岛和钓鱼岛事件先后爆发,中国在海洋问题上一度与邻国密集陷入摩擦境地。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和南海等海域的争端成为国际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尽管中国周边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度不断加深,但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安全上和政治上的担忧越来越大。

中国在海洋战略构建中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面临着如何规避与周边国家的潜在海洋冲突、进而危及中国的发展需求,以及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的挑战。

中国周边环境更趋复杂化。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和中国周边声索国对美国战略的配合调整分不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手段是借助亚太地区盟国力量,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矛盾,扩大制衡中国的亚太安全体系。其他遏制中国崛起,并不断制造麻烦,以达到提高中国周边国家对美国安全保护依赖程度的战略目的。

而美国针对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无疑刺激了中国周边国家更大胆地在海洋争端中主动挑战中国的冒险行为,鼓励了周边国家的机会主义心理预期与行为,从而增添了中国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难度。


    进入专题: 海洋战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59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