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对美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所主导的“印太战略”涵盖了区域安全机制、四方安全对话、五眼联盟、五国防御协定等多个机制,是一种复合型的安全政策。印太地区已成为欧盟愈加关注的焦点和争相介入的区域,助推了印太地区日趋成为全球新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心的态势。
近年来,欧盟强化了地缘政治意识,不断增强集体行动能力与内部团结,着力提升欧盟的战略自主能力;而作为欧盟主要力量的法国和德国都纷纷在印太地区部署军舰,以体现“大国式存在”。欧洲主要国家为避免在两极冲突对抗中选边站,纷纷重视印太地区的利益与挑战,不断强化各自国家战略自主能力,试图走出不同于美国“印太战略”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印太”路线,强调具有印太地区战略自主权,在抗衡中国崛起的同时强化各自国家在印太地区的领导地位。
欧盟紧跟美国出台“印太战略”,标志着欧盟介入印太地区事务进入新阶段。促进合作是欧盟在印太地区的核心策略,以外交和安全合作作为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补充。未来欧盟在印太地区的外交和军事领域将会更频繁、更高调,凸显了欧盟“海上扩张”的野心,与美国一道联合重塑地缘政治格局,导致印太地区安全不确定因素进一步上升,印太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
随着欧洲主要国家对印太地区重要性的认知不断上升,印太地区将成为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等其他西方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地区。而欧洲主要国家各自版本的“印太战略”相继出台,在紧跟美国在印太地区行动的同时,也极大地加剧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对印太地区将产生严重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影响,印太地区的政治生态也随之受到激烈的震荡,印太地区政治版图与安全态势将不得不经受来自欧洲地区的考验,印太地区安全形势跟趋复杂化,其不安全因素和危险性将显着上升。随着英、德、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重返印太”,印太地区未来走向将更不确定。
欧盟对华认知正处于调整过程中。开始强调中国在经济、政治和价值观上的挑战性,原来以务实为导向的对华政策出现了更强的价值观因素。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有意引导北约和欧盟将力量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加强了与欧盟对华政策的协调,跨大西洋联盟成为美国新政府推行对外战略的基石。美国欧盟也表现出积极与美国修复关系的欲望,强化跨大西洋联盟关系,以维护欧美共同利益。对华政策协调成为跨大西洋合作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未来的中欧关系将面临更大的“美国因素”影响。但欧美之间也存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欧洲主要国家既有配合美国的一面,也有欲要影响美国的一面等限制着双方对华政策协调的领域、深度与成效。
欧盟内部对华认知和政策也并非完全一致,作为欧盟的领导者,法国与德国的对华政策也存在一定差异。马克龙领导的法国更愿意通过其政治和军事大国的优势,来体现和推进欧盟的战略自主,在对华政策上有较多主动作为,比如较为频繁地到南海进行“航行自由”行动、积极参加在印太地区的联合军事演习等。而德国的对华政策则相对沉稳、务实,更愿意通过对话、协商寻找中欧的共同利益。欧盟既想继续与中国加强在经济方面的务实合作,但又要在价值观领域展现一种战略自主与领导者的姿态,欧洲主要国家打压中国的行为,受制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藉用“政治正确”实施经济打压,遏制中国的贸易优势。欧洲主要国家紧随美国的步伐,否认中国的西沙群岛直线领海基线、南海诸岛的岛屿地位以及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利。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积极呼应美国派出军用船只进入南海开展单独或联合行动。2019年8月,欧盟国家首次就南海形势发表“欧盟涉南海形势联合声明”和“英法德涉南海形势共同声明”。不点名地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正当反制行动,偏袒越南。2020年1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和法国国防部总督察长公开声称要考虑在南海持续部署舰艇的可行性。
欧洲主要国家的“印太战略”实际上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附产品。英国、法国等作为美国的盟友,积极追随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活动,以展现联合对抗中国的姿态。在表态将大幅提升防务费用后,英国被指将在2021年派遣以“伊丽莎白女王”号为核心的航母打击群赴日本近海,与海上自卫队和美军进行联合演习,并巡航冲绳群岛海域;法国海军亦表示于2021年5月赴亚太与美日举行演习,法国海军参谋长强调“这是一个针对中国的信号”以提高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2021年5月,欧盟国防部长会议批准一项决议,同意邀请美国、加拿大和挪威加入欧盟军事机动性计划。在德国强烈要求美国参与这一计划下,原本希望欧盟在军事上实现“战略自主”的法国、卢森堡等国最终接受了德国的建议。
这是欧盟首次向非欧盟国家开放“永久结构性合作”联合防务机制(PESCO)。也是欧美防务议程的真正开始,该计划旨在通过消除影响军事机动性的各种行政程序和监管障碍,同时升级桥梁等基础设施,加快军队在欧洲各地的调动。
美国加入欧盟军事机动性计划可以实现美欧在军事机动方面进行跨大西洋合作,被视为拜登接受欧洲军事野心的第一个务实行动。美国希望借此在重要的欧盟机构中站稳脚跟,及时了解有利可图的项目,以向欧盟兜售更多武器。同时,美国希望提高北约在欧洲的军事威慑力,防御俄罗斯的“侵略”。以培育一种“全社会”方式来保卫欧洲。
英国在南中国海和更为广阔的印太地区逐渐增加的参与度,反映了英国在印太地区长期存在的国家利益和该区域不断增加的战略重要性。英国从成功脱欧转向了“全球英国”战略,不断向外扩大全球影响力。英国脱欧后,加快调整战略重心,重新寻找国际定位。英国政府提出,2021年起将把印太作为对外优先战略区域,“向印太倾斜”成为对外战略的核心,明显加大了对印太地区的力量投入,在涉华问题上的态度也前所未有的强硬起来。英国基于这一政策理念,加快推动与印太地区国家在政治、经贸与军事领域的交流合作,在获取更多利益的同时提升英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积极加强在印太地区海上军事力量存在, 在凸显这些国家试图协助美国牵制中国的能力的同时,不断扩展各自国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范围,提升各自国家在印太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影响力。
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威胁”,通过“印太战略”拉拢欧洲国家组建反华联盟,拜登政府上台后重新塑造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政策,强调加强盟友关系,可能会全面恢复对欧洲的合作,致力于修复美欧同盟关系。在安全方面,重申美国对欧洲盟友的安全承诺,淡化处理责任分担;在经贸方面,尽快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在全球治理方面,美国将重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重返《巴黎协定》,加强美欧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及民主人权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在涉华问题上,拜登执政后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与欧洲协调行动的重点问题之一,强化美欧之间的协调,在民主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拜登总统宣告“重返”大西洋联盟核心和巴黎气候协定深受德国的欢迎,使被特朗普抛在一边的多边主义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欧洲主要国家会进一步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强化印太地区安全协同合作,联手对付中国,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外交、意识形态、治理和人力资源等手段,建立所谓的印太地区新的规则、规范和制度与地区新秩序,本质上是美国为维护霸权主义所制定的规则。在增强欧洲主要国家各自竞争力的同时牵制中国、应对中国崛起,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不利的影响。
欧美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对中国施加制裁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利用人权和安全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意在破坏中欧经贸合作,2020年12月中国与欧盟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欧盟搁置。
2021年3月,欧盟因中国迫害新疆维吾尔人与其他少数民族而对其实施制裁。这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欧盟首次对中国进行的人权制裁。中国立即做出回应,宣布对欧洲议会成员和其他人士进行反制裁。
目前欧洲面临着德国默克尔即将退休、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也即将由法国马克龙来替代的局面。因此改善中欧关系,首先必须要改善与法、德的关系。方可解决当前中欧关系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迫切的中欧投资协定问题。中德之间冲突与矛盾远小于中法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应首先解决好中法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冲突,淡化中法间的矛盾,使中欧关系走向正轨。
未来欧洲和中国关系的政策选择将会是一种利益和价值的取舍,欧洲虽不完全站边美国,但在许多方面欧洲也与美国的利益一致。欧盟在构建与美国新的跨大西洋关系时,基于平等原则成为欧洲的核心诉求,反映了欧盟战略自主的特性。
在对待俄罗斯“威胁”上,欧美之间的感受与立场各异,随着美国战略向亚太地区转移,欧盟战略自主性将更为强烈,以维护欧洲的利益。
特朗普时期严重损害了欧美传统同盟关系,刺激欧洲加速启动自主战略。拜登上台以来,欧美在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问题上存在共识,双方关系有所恢复。尽管欧美在价值观立场相近,但在经贸和全球治理上却存在诸多矛盾,欧盟内部存在强大的反全球化力量。
欧美双方经贸领域利益不同,分歧依旧:主要涉及汽车和商用飞机关税壁垒、北溪2号项目、数字税等。欧美双方在尖端技术、数字领域、经贸上的竞争仍实质性存在。在战略安全领域,欧洲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烈。
在英国与法国、美国与德国、美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分歧,美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以坐收渔翁之利。
实际上,美国既希望德国、法国、英国、土耳其在内的北约国家,和美国一起对美国霸权构成威胁的俄罗斯进行打压、制裁,又希望俄罗斯能够反过来“削弱”德国、法国、英国、土耳其、欧盟,以达到防止德国、法国、英国、土耳其、欧盟未来成为美国“劲敌”的目的,从而继续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
欧盟“印太”认知既与美国主导的美日澳印“四国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2021年3月,美国新政府发布《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首次将欧洲和北约盟国与印太盟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与印度等一起,纳入应对中国崛起所需构建的“全球联盟和伙伴关系”之中。《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报告》从欧盟整体上回应了美国的呼吁,并在以下方面呼应了美、日、澳、印“印太战略”。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美欧标榜一致,在针对印太的军事合作与行动上,美欧遥相呼应。欧盟在防务和安全方面,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但欧盟“印太”认知与美日澳印“四国机制”又有本质性的差异:
美国积极鼓噪的“四国机制”实质上是一个遏制中国发展的偏军事性质的联盟,但欧洲版“印太战略”强调中国是欧洲合作的关键伙伴,欧盟的印太战略更具包容性与平衡性,认识到有必要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与中国接触。这是“四国机制”与欧洲版“印太战略”最大差异!欧盟版“印太战略”合作优先,促进合作是欧盟对印太地区政策的核心。尽管美国新政府积极利用四国机制,以期发展成一个抗衡中国的联盟,但由于四国间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印度本身实力孱弱加上新冠疫情在印度严重恶化,目前无法形成真正的军事联盟,仍停留在四国联合军事演习等低层次上,无法深入发展下去。
欧盟自主战略将会长期延续,并进一步强化,欧美之间分歧依然存在:欧盟“印太战略”是一个以欧盟为主体的战略,而不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战略。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一直坚持欧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从而与四国在印太认知上存在差异:在“印太战略”推进方面,欧盟参加美日澳印对中国的军事围堵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美国拜登总统上台以来,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积极拉拢欧洲国家,也跟随美国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制裁中国,表明欧盟对华“政经分离”立场有所松动。
而且,欧盟关注的重点与美国大不不同,多边合作、卫生安全和抗击疫情成为欧洲主要国家关注的重点,欧盟在经济上将可能与中国加强合作。
在全球新的地缘博弈局面中,中美关系依然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轴。中国正成为欧美跨大西洋关系的调整变量,对华态度如何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是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欧洲公司进行外国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欧盟主张在经济竞争领域要比美国的立场更为温和。欧洲利益并非通过与美国立场保持一致与中国抗衡,而更努力通过优先考虑多边主义。尽管欧洲一直坚持战略自主性。在中美之间不会选边。但目前欧洲与美国之间能达成共识的话题日趋增多。2021年6月在比利时举行的美欧峰会取得了积极成果:双方就持续长达17年的波音公司和空中巴士补贴贸易争端取得了重大突破,暂停为期5年的报复性关税,缓和美欧贸易冲突以专注于应对中国新兴商用飞机工业所构成的威胁。同时,美国和欧盟达成了对抗中国“非市场惯例”的协议。加拿大和欧盟也启动了一项新的伙伴关系,以确保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推动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使欧盟的进口多样化。与此同时,欧洲与中国的冲突会上升。
由于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欧洲又出现了第二波反弹,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欧洲经济的复苏需要中国市场的推动,中国不断向好的经济复苏态势和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促使欧洲与中国开展更多的经贸合作,互利双赢。欧洲国家对华经济相互融合度不断加深,也就直接决定了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政策走向。因此,欧洲版的“印太战略”对华遏制程度将不得不大打折扣。中国应利用“一带一路”项目与欧洲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加大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主动推进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务实合作,最大限度地破解欧盟版“印太战略”中对中国不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