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大欧洲”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什么是“大欧洲”?它的范围在哪里?它是怎样从一个理念逐渐演变为现实的?“大欧洲”的前景又到底如何呢,等等?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欧洲”理念的由来与发展
“欧洲”或曰欧罗巴(Europe)一词,源自希腊神话,13世纪以后开始在欧洲典籍中广泛出现。尽管欧洲人把欧洲视为同一文明体系的地理单元,并主张实行欧洲联合(统一或一体化)是比较晚近的事情,但这种理念是深深植根于古罗马帝国的光荣和基督教的教义之中的。
从历史上看,古罗马帝国的光荣曾经照耀着宗教、文化同一的几乎整个欧洲。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罗马从意大利中部的梯伯河畔丘陵地带上的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古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的欧洲人都曾以“罗马公民”的身份认同于其他不同民族的欧洲人;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后,共同的宗教信仰则使得欧洲人彼此接近、互相认同。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部帝国以罗马为首都。到公元476年,由于日耳曼人的入侵,西罗马帝国归于灭亡,但统一的基督教信仰仍然在精神上联系着欧洲的东部和西部。进入中世纪以后,查理曼帝国曾经短暂地统一过欧洲西部,其版图东抵易北河及波希米亚,西临大西洋,北达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的大部分。但是,查理曼帝国在查理死后很快土崩瓦解,西欧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之中。罗马教会曾想建立普世的统治权,但终于敌不过王权,最后教会本身也分裂了。1054年,统一的基督教会分裂成天主教与东正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体制兴起,它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平等交往以及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争。从17-20世纪,欧洲先后发生过三十年宗教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这些战争给人类社会特别是欧洲文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毁坏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和文化成果,危及了人们的自由和生命。因此,欧洲的理想主义者纷纷提出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便谋求欧洲的和平和发展。
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1658-1743)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他主张欧洲国家之间缔结一个永远的盟约,服从共同的法律,组建欧洲参议院作出重大决定,并以武装军队来保证贯彻执行。
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公布了一个永久和平计划。在《永久和平论》的论文中,他主张,人的权利应该建立在一个“由自由国家组成的联邦”之上, 该联邦是各个国家的自愿联盟,联盟的体制与市民社会一样,每一个成员的权利都要得到保障。但“自由国家的联邦”并不是世界国家;康德明确建议保持各个国家的主权。
法国大革命将欧洲人的欧洲理念大大地向前推进了。拿破仑有过用武力统一欧洲的宏伟计划,并自认是罗马帝国的继任者。在1812年侵俄战争前夕,他曾对富歇表示:“我要把还是计划的内容付诸实现。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首都。公爵先生,这就是唯一的理想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联合的思想获得了新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谈论欧洲联邦的问题。1925年,法国当时的总理赫里欧就明确表示:“我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能看到欧洲合众国的出现。”1929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向德国政府建议组织“欧洲联邦”,并于1930年向欧洲各国政府提交了备忘录,倡议建立欧洲主权国家的联盟,取消关税、建立共同市场,成立欧洲议会和常设政治委员会,以杜绝欧洲战争的魔影。但是,纳粹极权主义在德国的上台,宣告了任何欧洲联邦的计划不过是空想而已。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难,欧洲人重新审视了欧洲联合的问题,他们坚信,解决欧洲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当时战争已使欧洲成为废墟,美苏对抗加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历史的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他指出:“煤钢共同体所属6国的煤钢事业在顺利发展,应该使其顺利发展下去,直到建成欧洲合众国时,才算取得最后胜利。”后来,莫内还在西欧领导了一个名为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的运动。由于冷战国际环境的存在,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谈论的欧洲统一,主要限于西欧地区,而戴高乐却是一个例外。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了一个有关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他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还强调:“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时人们开始谈论“大欧洲”的问题,甚至整个欧洲国家的统一问题。在苏东的演变过程中,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提出了“全欧大厦”的设想。他认为,苏联对欧洲和欧洲问题的态度,是由“我们首先是欧洲人这这一点决定的”。“欧洲统一的思想应当重新集体研究探索”,“说到‘全欧大厦’,我们的出发点是,在这座‘大厦’里保留着某些国家或起集团之间客观形成的全部分歧。但在看到所有这些分歧的同时,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整个欧洲是由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科技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大家都被共同的命运拴在一起。” 戈氏的这种思想后来为叶利钦所继承。叶利钦主张:“俄罗斯没有别的选择,它必须与西方和东方的发达民主国家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甚至盟友关系”。直到1992年底前后,由于受到西方的冷遇,叶利钦才逐渐改弦更张,改变亲西方的外交路线,强调俄罗斯是欧亚国家和“应最大限度地考虑俄罗斯的特点”。但是,叶利钦在1997年也曾一度表示俄罗斯要加入欧盟。最近,俄国代总统普京也发表谈话,强调俄罗斯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只要北约能够平等地对待俄罗斯,俄也可能成为北约的成员。
但是,俄国领导人的想法是不是一相情愿呢?这实际上关系到“大欧洲”的范围问题。我们认为,“大欧洲”的范围基本上与欧洲的文化与地理范围相吻合,它就是戴高乐所讲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正如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中写道:“尽管在现阶段欧洲东部的最终界限既不能明确说明,也不能最终确定,但从最广义而言,欧洲是从共同的基督教传统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共有文明。欧洲的比较狭隘的西方定义是罗马帝国及其历史遗产相联系的。但欧洲的基督教传统中还包括拜占庭及其俄罗斯东正教的成分。因此,在文化上讲,欧洲的含义比耶稣使徒彼得的欧洲要广,彼得的欧洲则又比西欧广得多,尽管近年来西欧一直在盗用‘欧洲’的名义”。 目前西欧国家已在冷战结束后的极度亢奋中开始了融合东欧国家的进程。1991年12月,欧共体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签定了联系国协议。1993年,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决定首先把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的6个国家纳入欧共体轨道,并最终接受它们为欧盟正式成员。目前,中东欧国家已有10多个国家提出了加入欧盟的申请并急于入盟。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从1998年4月开始与波、捷、匈、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等6国分别举行入盟谈判。次年4月,入盟谈判如期举行。去年8月欧盟新委员会组成以后,提出了加快欧盟东扩进程的主张。同年12月的赫尔辛基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在继续与波捷匈等6国进行入盟谈判的同时,宣布从2000年起和保加利亚等6国开始举行入盟谈判。欧盟首脑会议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据说是担心某些申请国的入盟热情下降,从而“失去一次以和平方式统一欧洲的历史机会。”但是,一般估计,最早也要到2004年才可能接受第一批成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1世纪中期,欧盟将成为一个囊括欧洲27个国家、约5亿人口的特大同盟。但是,大欧盟并不等于“大欧洲”,关键是欧盟国家何时能够把东正教国家融合到欧洲大厦中,并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到那时,一个新的超级大国— 欧洲合众国将活跃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舞台上。新出现的“大欧洲”尽管不可能恢复过去世界中心的光荣,但将是新的世界格局中当然的一极,并将有力地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多极化秩序的形成。
二、不断加深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对于欧洲人而言,“大欧洲”,即欧洲的联合,是一个古老的信念和历史的梦想。这是一个近千年的梦想,直到二战以后方才有了实现的希望。如果从1951年法、意、荷、比、卢、西德6国签订《巴黎公约》,建立欧洲煤纲共同体算起,欧洲联合已走过了49年的历程。在这49年中,欧洲联合实现了“三级跳”:第一阶段(1951-1957),法、德、意等西欧6国在煤钢共同体范围内进行了合作;第二阶段(1957-1992),上述6国加上英、爱、丹、西、葡、希共12国在欧洲经济共同体范围内进行了经济与政治合作;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欧洲联盟取代了欧洲共同体,欧洲“加速一体化”,其成员国也由12国扩大到15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已成为一片废墟,战争给各国造成的破坏都是普遍性的。而且,战胜国和战败国都是一样。能够影响欧洲前途的只有非欧洲的美国和半欧洲的苏联,这将意味着欧洲不仅已不再是世界权力的中心,而且面临着被瓦解的危险。对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而言,只有联合才能振兴欧洲,并使欧洲各国能够和平共处。
但是,欧洲联合当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法德关系。法国和德国是欧洲大陆的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但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世仇。在历史上,两国曾多次交兵,且互有胜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战败国,法国是战胜国。如何对待德国,这是欧洲联合能否成功的关键。1950年5月9日,法国人采取了主动行动,他们提出了《舒曼计划》,其核心是要把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高级机关管理之下,从而根本消除两国不断冲突的经济根源。法国计划一经公布,立即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拥护。法德和解,揭开了欧洲联合的序幕。1951年4月18日,接受《舒曼计划》的法、德、意、荷、比、卢等6国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飞抵巴黎,他们聚集在法国外交部大厅里,签署了《巴黎公约》,欧洲煤钢共同体遂告诞生。煤钢共同体的首府设在卢森堡,让.莫内担任了首届主席。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把德国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法德的和解;而且大大推动了欧洲统一运动。
紧接着6年之后的3月25日,欧洲联合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天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卡皮托利诺山,西德总理阿登纳、意大利总理塞尼、法国外长比诺、卢森堡首相兼外长伯克、比利时外长斯巴克和荷兰外长伦斯等,共同签署了《罗马条约》,宣布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上述两个共同体的建立,加上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合采取了新的形式。1967年7月1日,3个欧洲共同体又进行了正式合并,简称欧共体,从此欧洲联合更加势不可挡。
面对欧洲大陆国家不断扩大的联合趋势,“光荣孤立”的英国再也坐不住了。1961年8月和1967年5月,英国两次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但是,由于戴高乐从中作梗,英国的希望都落了空。1969年4月,蓬皮杜取代戴高乐担任法国总统后,在英法关系上采取了灵活政策。他认为在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因而拓宽了对外关系及实力之后,只有吸收英国加入欧共体,才能扩展法国在欧洲的活动余地,并平衡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同年12月,法国总统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倡议扩大共同体,并决定逐步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推进欧洲的政治合作。
次年,希思出任英国首相,他不失时机地第3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经过谈判,英国、丹麦、爱尔兰一起于1973年1月1日成为欧共体的正式成员,欧共体由6国扩大为9国,法德轴心也演变为“三驾马车。”
70年代中期,欧洲联合的步伐略为放慢。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欧共体成员国经历了一场战后下降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各成员国为了自身利益,纷纷采取保护措施,除运用保留条款增收附加税外,还建立了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使原来的共同市场又被无形地分割开来。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欧共体成为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最慢的地区。但是,欧洲联合在此期间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1972年的欧共体哥本哈根首脑会议上,提出了欧洲“应该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著名口号,对美国的霸权表示不满。
直至80年代中期,欧洲联合的进程才又重新获得了新的动力。当时的欧洲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发出“1992年建立欧共体统一市场”的倡议,很快被各成员国接受。“统一市场”旨在为电子工业的发展创造必要规模的内部市场,也为不景气的欧洲经济提供刺激。1986年,欧共体卢森堡首脑会议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作为《罗马条约》的附件。该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在1992年12月31日前在欧共体范围内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为达到这一目标。欧共体还提出了282项指令。到1992年底,约有90%的指令为各成员国所接受或转化为国内法律。这标志着,欧洲统一大市场已如期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成,加强了欧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欧洲联盟的建立以及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当统一市场建设即将告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计划还未迈出步子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建立起来的雅尔塔体系轰然倒塌。苏东剧变为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当时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置欧共体伙伴的反应于不顾,坚决主张加快两德统一的步伐。并且,为了使民主德国也能加入欧共体,联邦德国不惜向其经济各部门投入大量财力,使之迅速与联邦德国经济接轨。
为了遏制德国因统一而膨胀的势头,在无法阻止两德统一进程的情况下,法国和其他欧共体成员国只能竭力主张加快统一市场和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步伐,要求两德统一与欧共体一体化同步。1991年12月9-10日,欧洲部长理事会在荷兰的一个小镇马斯特里赫举行首脑会议,就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及欧洲政治联盟达成了协议,并于次年2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经济领域,“马约”规定分三个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目标,并规定进入第三阶段时,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实行欧洲单一货币。“马约”还规定,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它的构成分三部分:(1)通称“欧共体”的三个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2)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3)司法与民政领域的合作。从此,欧洲的联合从“欧共体”进入了“欧盟”阶段。
在欧盟成立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继续以加速度向前发展。1997年6月,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决定修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罗马条约》,正式启动欧元,并为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开辟道路。同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启动欧盟东扩进程。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欧洲一体化事业跃入了崭新阶段。
三、欧元启动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拿破仑曾经断言:“只要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就可以征服那个国家。”欧元启动对欧洲意味着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顾一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历史。
早在公元7世纪查理曼大帝时代,欧洲就有人提出发行一种统一货币来促进欧洲的商品流通。
1951年,德、比、意、法、卢、荷6国签定《巴黎条约》,决定创建煤钢联合体。6年之后,他们又签定《罗马条约》,宣布成立欧共体。1969年12月,欧共体6国在荷兰海牙举行首脑会议,首次把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欧共体的“正式目标”,并要求欧共体制定一个分阶段创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计划。
1970年3月,卢森堡人韦尔纳提出了一个报告,主张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完全的经济与货币联盟。”但是,由于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及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韦尔纳报告》暂时被束之高阁。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以后,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步伐加快了。1978年,欧共体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其宗旨在于加速欧共体的货币联合,创建一种共同货币“欧洲货币单位”(ECU),也叫埃居,并使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中心汇率的计算标准和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结算手段;同时确立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对美元等外来货币汇率实行联合浮动,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当时还规定,成员国货币以埃居为基准确定一个中心汇率,波动幅度上下限不得超过中心汇率的2 .25%,意
大利里拉的波动幅度则允许扩大到上下限的6%。英国在1990年10月8日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加入,波动幅度上下限为6%。希腊至今尚未加入。1988年欧共体汉诺威首脑会议决定成立由当时欧共体主席雅克·德洛尔主 持的“经济货币联盟委员会”。翌年,马德里欧共体理事会通过了该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分三阶段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德洛尔报告》。该报告建议从1997年1月1日起,最迟至1999年1月1日起,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实行欧洲单一货币,最终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目标。
1992年2月,欧共体各成员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盟条约。该条约对《德洛尔报告》中有关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修改,并为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国家制定出了可操作的标准,对于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该条约的规定,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仍将分为三个阶段,首批参加欧洲货币联盟的国家必须在通货膨胀、长期利率、公共赤字、政府公债等4个方面达到所规定的“趋同标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9月,第一次欧盟货币危机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分别推出欧洲货币体系。次年7月,欧盟第二次货币危机爆发,法国法郎等弱币受到冲击。同年8月2日,欧盟12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决定对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进行重大调整,暂时把法、比、丹、爱、西和葡等国货币波动幅度上下限扩大为15%。
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如期进入了第二阶段,各国经济政策根据《马约》的“趋同标准”相互靠拢,各国中央银行均获独立地位,并设立了欧洲货币局,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欧洲货币局的建立并投入运转标志着统一货币的技术性筹备工作迈开了重要的第一步。
1995年在法国南部城市嘎纳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15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货币联盟第三阶段的正式启动时间推迟到1999年1月1日。
1997年6月18日,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通过了对《马约》等做出重大修改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以及批准旨在确保经货联盟如期实现的《稳定与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货币汇 率机制》等3个文件,从而为欧元成为欧洲唯一法定货币扫清了障碍。
1998年5月2-3日,欧盟国家召开了特别首脑会议,确定了1999年1月1日首批进入欧元体系的国家名单,公布了欧元与各国货币的兑换率,以及欧洲央行行长人选。根据首脑会议的精神。随后欧盟委员会宣布,有11个国家达到了《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 。
它们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这些国家将于1999年1月1日首批进入欧元体系。英国、丹麦、瑞典和希腊因为政治或经济原因暂不加入欧元,希腊可能在2001年进入欧元体系。从1998年5月开始,欧元实际进入了倒计时的阶段,其后到2002年将经历三个阶段,从而成为欧洲唯一的法定的货币。从2001年开始,为欧元正式起动阶段。欧洲中央银行将开始发行欧元纸币和硬币,欧元与各成员国货币共处半年之后,将在2002年7月1日成为欧洲单一货币。与此同时,成员国的货币则退出流通领域。
1998年岁末年初,欧盟11国财政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从12月31日午夜起正式启动欧元,并在当天中午11时30分公布将采用欧元的11个国家的货币与欧元之间不可更改的兑换率。同时,根据以上的兑换率,欧元与美元的比价在1月4日正式开盘时为1欧元:1.1665美元。
1999年1月1日,欧元准时启动。 欧元启动对欧洲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欧元成功启动将加强欧洲的自主性,并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欧洲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员。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指出,“今天世界到处都出现地区性大集团。我们在北美、南美、印度都可见到这种情况。甚至非洲也开始了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所有这些集团对于我们的利益都是不留情的。欧洲应该接受这个挑战。欧洲已经领先了。在将来不可避免的竞争中,只有欧盟将能够赋予欧洲必要的力量。欧洲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明天多极世界的头号大国。”欧元在政治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了欧元之后,欧洲人会觉得自己抵御全球动荡的能力更强了。欧元是显示欧洲政治实力的工具,欧洲不依赖他人的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单一货币的实施,也使得政治联盟变得更加迫切。看来,欧洲将不可避免地在税收制度、劳动力市场以及补贴制度等方面实现统一。参加欧元区的国家将不再拥有制订本国货币政策的权力,该权力将由新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来行使。经济和货币主权的这种转让,本身也意味着政治主权的让渡。实际上,根据《阿约》,直接的政治主权转让以是不可避免。例如,理事会年多数表决方式的采纳与推延,使欧共体可以不顾某些成员国的反对而集体做出决定;同时欧共体立法可以凌驾于成员国法律之上;《申根协议》的实施,也将在欧盟大多数国家内形成共同的对外边界,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国界将随之消失。
第二,在经济上,欧元成功启动,将增强欧洲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人预计欧元将给欧洲企业带来4个好处:
1.当欧元在明年1月投入使用后,将不必再为进行国家间贸易而投入费用进行货币兑换。大公司每年可因此节省数千万美元的支出。
2.欧元将鼓励公司把欧洲看作一个单一的市场,通过实现规模经济节省更多的费用。
3.欧元将使国与国之间的成本比较变得容易,从而可以更容易压低价格。
4.欧元将在整个欧洲降低成本、鼓励投资和提高增长率,使所有公司都比过去更加兴旺,正如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采用美元统一币值后,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
但是,欧元也有不确定的一面。从去年年初到12月底,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5%。欧元高开低走,给人留下了疲软的印象。尽管欧元下跌对欧洲经济影响不大,且推动了欧洲的出口,但是它无助于增加公众对欧元的信心,也很难树立欧元的强币形象。而且,随着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实现,欧洲政治一体化的问题势将不可避免地提上议事日程,其最终目标将是欧洲联邦。正如法国荷兰银行经济学家沙尔达·佩沙尔德指出:“如果希望经济与货币联盟取得成功,那需要更多的政治和谐”。欧共体一向有“经济巨人,政治侏儒”之讥,70年代开始的“欧洲政治合作”机制虽然早已存在,但是效果不理想。目前,欧盟各国领导人尽管对经济与货币联盟十分赞成,但对政治一体化却心存疑虑。其中,既有利益因素,也有传统因素。一旦政治一体化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将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部分国家有可能退出,从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发生逆转。
四、科索沃战争与欧盟的前途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空袭。北约的野蛮侵略持续了78天,造成了南联盟6000平民伤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左右,难民人数近百万。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从最初袭击军事目标到袭击民用目标,从袭击平民到袭击难民,并在5月8日野蛮地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北约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极大义愤,同时也暴露了北约发动的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反映了美国妄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帝国的全球战略,也表明了北约组织的性质和功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4月25日,北约国家纪念北约创建50周年的首脑会议在华盛顿闭幕。会上通过了《联盟战略概念》的文件,北约“新战略”粉墨登场。北约“新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北约不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军事防御组织,它可以在其防区之外甚至全世界自由行动;(2)人权高于主权,北约将以武力推行其价值观,并使“人道主义干预合法化”;(3)北约的行动无需联合国授权或批准。北约“新战略”的实质是要以北约取代联合国,并使北约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工具。为了实现这个“新战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选择了科索沃,并发动了对南联盟的战争,使科索沃成为北约推行“新战略”的试验场。北约的图谋一旦得逞,将对未来的世界格局、联合国的作用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次科索沃战争中,西欧国家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其中英国的角色尤其恶劣。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新干涉主义”,为北约“新战略”提供了理论根据。布莱尔认为,国家主权没有维护人权和防止种族清洗重要,在实现这两个目标时,军事干预是合理的。在4月21日英美两国最高级会晤中,布莱尔积极主张对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他对克林顿说,出兵科索沃,关系到北约的信誉和未来,军事行动将会带来一种新秩序—一种应该为人权观念和反对种族灭绝的斗争牺牲像塞尔维亚这样的红色国家的主权的新框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这种态度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联想到邱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曾经点燃了冷战的烈火,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以及英国不甘心做二流国家的志向,布莱尔的强硬立场实际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傍大款的做法。
西欧国家参加对南联盟的空袭并使自己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帮凶,是对欧洲一体化事业的沉重打击,欧盟的前途也因此令人忧虑。欧洲一体化事业的最初动因是来源于欧洲自主的思想,但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各国一直难以取得一致,英国更是从中作梗。只有法、德构成了欧洲联合的轴心和发动机。当时戴高乐将军为了维护欧洲的特性,曾经愤而退出了北约。在他看来,北约不过是一个表明“西欧在政治和军事上附属于美国的组织”而已。冷战结束以后,欧洲一体化加速,欧元也在1999年1月1日如期启动。但是,欧盟国家仍难摆脱政治上的矮子、军事上的侏儒的尴尬局面。欧盟对波黑问题的干预没有取得结果,最后还是美国出兵解决了问题。在科索沃问题上,英法想通过主持朗布依埃谈判挽回声誉,但是米洛舍维奇不买帐。于是,欧洲国家为了显示自己在欧洲安全和巴尔干问题上的主导地位,采取了依靠美国和北约武力干预的行动。这样,欧洲国家就陷入了歧途,改变了在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成为推行北约“新战略”和执行美国“炮舰政策”的帮凶。
欧洲国家的上述做法,将对欧洲一体化带来无穷祸害。首先,它将加强美国的地位和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并延长美国“一超”的寿命,推迟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力量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体化加速,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为了对付这种威胁,美国提出北约东扩,同时主张把北约的行动扩大到防区之外,实际上是为捆住西欧,延缓欧洲联合的进程。1997年,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曾经直率地把欧盟称为仆从国,可以说清楚不过地表露了美国的野心。其次,它已经或将在更大程度上破坏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使欧洲合众国或欧洲联邦的理想化为泡影。美国非常担心俄罗斯回归欧洲,因为那样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将与西欧的经济力量结合,欧洲将成为新的超级大国。科索沃战争爆发后,西欧国家参加美国针对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行动,美国已成功地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打入一个楔子。欧盟整合俄罗斯的努力遭到挫折。第三,它将损害欧元地位,并最终使欧洲经济受到损害。欧元启动和在2002年6月1以后发行欧元,将对美元构成强大的挑战。因为欧元代表了一个有2.9亿人口和6.3万亿美元GDP总量的经济实体。一旦欧元稳定,世界各国都将抛售美元,这对美元和美国股市泡沫将形成潜在的巨大挑战,因此美国对欧元启动及发行是十分担心的。科索沃战争发生后,欧元对美元比价迅速下跌,当时欧元比年初贬值了10-12%,相反美国股市冲破万点,经济稳步增长。由于科索沃战争等因素,欧洲经济比1998年下降了1%左右。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欧盟国家开始反思,他们重申了推动多极化的立场,并进一步提出要搞“防务欧洲”的设想。去年12月10-12日,欧盟国家在赫尔辛基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作战行动的军事机制、计划及运作》的重要文件,决定组建一支5-6万人的欧洲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便一旦发生地区性危机或冲突,欧洲能够在北约不愿直接介入的情况下自主决策和采取军事干预行动。这表明,欧盟在军事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总之,科索沃战争对欧盟的前途已产生严重影响。但是,我们深信,随着美国单极霸权主义面目的不断暴露,西欧国家如能改弦更张,继续推动欧洲自主和欧洲联合,欧洲合众国或欧洲联邦的前景仍然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