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冶:泰国政党政治的艰难博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9 次 更新时间:2014-08-05 15:16

进入专题: 政党政治  

周方冶  

 

核心提示: 泰国呈现如此政治乱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党政治层面来看,很重要的原因是新兴政党与保守政党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与政治博弈。

 

2006年以来,泰国政坛持续动荡不安,街头暴动、军事政变、司法干政,各类政争手段层出不穷。泰国呈现如此政治乱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党政治层面来看,很重要的原因是新兴政党与保守政党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与政治博弈。

 

掮客政治”:泰国政党政治的独特形态

 

泰国的早期政党形成于20世纪初叶,由于长期的军人威权统治,使得政党政治发展举步维艰。1973年“10·14”大规模民主运动推翻军人独裁政府后,长期受到压制的政党政治开始恢复。各类中、小型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1975年的众议院选举中,进入议会的政党多达22个。不过,由于传统保守力量的影响和制约,泰国政党政治始终未能得到有序发展,长期面临中、小型掮客政党林立的纷争乱局。

目前,泰国政坛主要有两类政党。一类是以地方权势人物的乡村庇护制网络为政治根基的中、小型掮客政党,代表有自豪党、祖国党、春武里府力量党等;另一类是以特定社会阶层为政治根基的大型政党,主要有为泰党和民主党。

泰国掮客政党的运作模式,呈现明显的传统“恩主—仆从”庇护制特征。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客而言,利用身为当地权势人物的恩主地位,通过仆从即“票头”实施贿选拉票,成为政党选举中最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手段。据相关资料显示,1995年众议院选举时,泰国用于贿选的资金已达170亿铢(约合6.5亿美元),而在1996年选举中,更增至250亿~300亿铢。由于议席资源掌握在政客手中,因而对试图赢得众议院选举的掮客政党而言,拉拢有实力的政客远比争取民意支持率更便捷且更有效。从表面上看,掮客政党都具备合乎《政党法》规定的组织机构和党员构成,但这不过是应付参选资格审查而设的空架子,唯有建立在以“恩主”的党魁和以“仆从”的政客(主要是议员)之间的庇护制关系,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政治利益核心结构。

以“党魁—政客”的庇护制关系为基础的掮客政党在建党初期拥有明显优势。具备较高威望的权势人物出任党魁,往往能较快整合各种政治资源,通过招揽拥有议席资源的地方政客,政党可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定规模。但在经历政党初期扩张后,掮客政党很快就会由于到达党魁庇护能力的边界而止步,难以成长为正式意义上的大党。此外,掮客政党的政客依附政党完全出于功利目的,如果该党党魁失势或继任者的庇护能力不济,党内政客就会相继跳槽。据统计,1995年众议院选举中,临时转党的议员候选人多达262人,在1996年选举中这一数字更增至353人。

掮客政党缺乏必要的组织结构与纲领理念,所有行动皆以政治分肥为根本目标。他们以瓜分财政预算的方式,一方面为地方争取拨款的同时,为地方庇护制网络注入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舞弊,以弥补贿选亏空,并为新一轮贿选储备资金,这就使得掮客政党根本无意也无力承担国家发展重任。

20世纪80年代,军人集团把持中央政府权柄,对掮客政党形成压制进而其负面影响尚不明显。但在90年代地方政客掌权后,掮客政党争权夺利引发的政府频繁更迭问题日渐明显,根本没有一届政府能完成四年任期,最短的在任仅一年多,执政能力显著下降。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掮客政党联合政府的软弱与无能更是暴露无遗。

 

他信派:泰国政党博弈的必然产物


 

1997年,泰国政坛开启了大党政治时代。泰国《1997年宪法》,通过引入政党名单制选举规则、创设宪政独立监督机构、提高国会倒阁门槛等制度安排,为大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制度设计看,《1997年宪法》的初衷是构建“两党对峙”格局,并且看好得到中产阶级认可与支持的民主党。而从政治权力集团的视角来看,新资本集团“资金”与农民群体“选票”在共同政改目标下有机地激活并壮大了他信派系。

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来到90年代初的股市繁荣,从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新资本集团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成长为泰国经济重要支柱,拥有了不逊于传统产业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泰国政坛长期被传统产业集团、地方政客、王室—保皇派等传统力量把持,奉行保守的社会经济政策,难以满足新资本集团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同时,作为边缘群体,农民群体长期以来也期望拥有政治代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泰国在国家发展主义政策引领下,走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指针,却使其面临严重的城乡差距问题,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相较于东亚其他国家,泰国的城市化率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作为新兴权力集团,他信派系有意为新资本集团争取更多政治话语权。1998年,“电信大亨”他信·西那瓦组建泰爱泰党后,依托新资本集团雄厚的政治资金优势,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基层组织,从而为有效动员农民群体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在部分前泰共学生领袖的建议下,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竞选策略,明确提出了“三十泰铢治百病”、“农民三年缓债”、“乡村百万发展基金”等一系列旨在城市反哺农村的“草根政策”,从而赢得了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支持与拥护。

得益于“资金”与“选票”的高效政治组合,他信派系于2001年首次参选即赢得简单多数席位,2005年更赢得众议院3/4议席,取得绝对多数优势,不仅让他信成为泰国首位成功连任的民选总理,而且得以组建首届“一党内阁”。尽管2006年遭遇“反他信”阵营的军事政变后,他信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信派系却在农民群体支持下,依然占据政治优势。2007年与2011年的众议院选举,他信派系的人民力量党与为泰党相继胜出,从而使他信的妹夫颂猜和小妹英拉先后出任总理,赢得了西那瓦家族“一门三总理”的政治荣耀。

 

国家发展与政党利益的艰难博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国家发展遭遇“再选择”问题。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境况,如何有效化解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避免“未富先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逐渐成为泰国社会各界所关切的重要议题。

基于对既有政治和利益格局的强烈不满,他信派系提出了进取性的“他信经济”道路。一方面,通过“草根政策”切实提高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缓和社会失衡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对外开放,依托东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顺风车,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期望借外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但既有的现实是,泰国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更倾向于国王提出的“知足经济”道路,要求遵循保守性的改良道路。可是,“知足常乐”的精神安抚无法弥合社会裂痕,更不能规避全球化和市场化风险。

2006年政变后,“反他信”阵营将“知足经济”道路写入《2007年宪法》,使之成为泰国法定的国家发展指针。但无论是2007年的他信密友沙玛领导的人民力量党政府,还是2011年英拉领导的为泰党政府,都继承了“他信经济”道路前进。这就更加激化了泰国“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现今,持续许久的“挺他信”阵营与“反他信”阵营之间的政治斗争已从议会斗争演变为街头政治斗争。在以军事政变、司法判决、街头暴动等非常规政治手段和以“资金”、“选票”政治手段频繁博弈的局面下,泰国政治动荡很有可能将长期持续下去。对于泰国而言,“零和博弈”的西方政治斗争理念和方式无法解决现实中泰国的政党政治分歧,而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首要的问题就是尽快实现泰国国内的政治和解。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进入专题: 政党政治  

本文责编:zhongsheng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8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