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障碍因素及对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46 次 更新时间:2014-05-16 23:43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孙明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接近10%的高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由此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许多争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还有多大潜力,阻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主要因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目前亟需弄清的重要问题。

 

一、有关经济增长问题上的分歧

关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国内外学术界看法分歧很大。

最悲观的看法是中国的好日子过到头了,以后会进入长期的低增长时代、甚至是负增长时代,或者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最乐观的看法是,目前经济增长率下降只是周期性现象,经过短暂的低增长之后,还会出现高增长。

在悲观论和乐观论之间还有一种中庸的看法,就是接近10%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但7% -8%的中速发展还可以持续10至20年。

最悲观的看法依据不外乎几点: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没有超过三十年的,不管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都没有超过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已近尾声。

二是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风水轮流转,美国和欧洲都没能幸免,唯有中国还没有出现危机,由此推断这次该轮到中国了。

三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相信所谓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有效性。认为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

四是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大都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很少国家能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由此推断中国也会止步于中等收入,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最乐观的看法来自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这个周期大致是10年。

以经济出现低谷的时间点来看,1981年的低谷经济增长率为5.2%;1990年的经济低谷经济增长率为3.85;之后是1999年经济增长率7.6%;下一个就是最近的2012年7.7%和2013年的7.7%。

从这个规律来看,经过近两年的低谷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高增长周期。1999年低谷的时候也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但由于WTO红利,又出现了一个10年的高增长,这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为什么说是意外之喜?因为从国际上看,8%以上的高增长维持20多年的只有东亚几个国家,如,日本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韩国的60年代至80年代,都是20多年,维持30多年的确实只有中国一例。

那么,会不会有第二个意外之喜,维持40多年的高增长?从我国的储蓄率和劳动力供给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维持20多年高增长后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内储蓄率下降。但我国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目前我国的储蓄率仍然超过40%,接近50%,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从劳动力供给来看,我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可供转移,还远没有到达刘易斯拐点。所以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

第三种观点,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从10%一线下降到7% -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维持这个增长率。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从两个方面论证:

针对乐观论,主要从环境资源约束以及城市的承载力等方面看,继续维持10%左右的高增长一是不可能,二是有害;针对悲观论,主要从同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差距来论证持续增长的潜力,就是说人均GDP在达到美国的50%之前中速发展仍然是可能的。目前我国人均GDP大概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二十年之后可能达到美国的二分之一的水平,所以仍然有20年较快发展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的政策基调就是7%-8%的经济增长率,主要依据是两个底线论:

一个底线是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不能超过3. 5%。目前我国GDP增量对就业的弹性系数是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150万。7%的增长率带来1000多万的新增就业,就可以基本解决就业问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增加100万,所以要维持新增就业1000万,就要实现10u/o的经济增长率,所以过去的十年一直保持高增长政策基调。现在这个弹性系数增加了,新增1000就业不需要10%的增长率,而只需要7 %的增长率。新增就业对GDP弹性系数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一般而言服务业比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是好的变化。

另一个底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3.5就是通货膨胀,因此也要尽量避免,如果追求过高的增长率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线,而且会遇到环境和资源的硬约束。所以,7%- 8%的经济增长率也是比较适宜的增长率。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经济增长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增加要素投入,二是靠提高效率。有关研究表明,就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来说,70%的经济增长是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的,另外30%是靠效率的提高。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劳动力要素增加较快,在三十多年间大约有2.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来。加上我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再加上外资引入,投资率一直很高。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其中要素投入增加贡献了70%,也就是7%的增长率是要素投入推动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持续增加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

除了要素投入外,效率提高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效率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之为“斯密增长”;其次是创新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之为“熊皮特增长”;再次是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之为“奥尔森增长”。

从分工角度来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大而全”、“小而全”的国有企业逐步让位于主业突出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充分,国际贸易带来的开放红利进一步体现。农业劳动力从分工程度和效率低下的农业转移到分工程度和效率高的非农产业,也是这些年我国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从创新和技术进步角度看,我国处于后发国家地位,前面有发达国家创造的技术和产业可以学习。我国依靠技术引进、外商投资等途径可以学到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成本低于原始创新成本,所以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另外,外商投资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外企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这些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制度创新也是效率的源泉之一。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制度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过去三十多年效率提高贡献了30%的经济增长率,这是很大的贡献。发达国家的效率提高只能贡献10%的增长率,而我们的效率贡献率是发达国家的三倍。

未来一段时间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

一是从资本供给来看,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很高,从1978年到2000年,储蓄率一直维持在38%左右,具体来看,1978年、1990年和2000年的储蓄率分别为37. 9%、37.5%和37. 7%。进入本世纪以后储蓄率逐年提高,从2007年开始超过50%,如2007年的储蓄率为50. 4%,2012年的储蓄率为50. 5%。今后我国的储蓄率可能会呈现缓慢下降之势,但40 %以上的储蓄率仍能维持一段时期。

二是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以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的趋势来看,未来20年城市化率会达到70%。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仍可以期待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继续增加劳动力供给。

三是从效率角度看,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作用逐步上升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效率也会逐年提高。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年缩小,通过后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的速度会有所减慢,但仍有学习的余地。我国的各种体制改革还在继续,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经济效率的余地还很大。总之,从要素投入和效率提高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

从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看,资本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经济的虚拟化,大量资金沉淀在土地上,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本形成来拉动GDP;从劳动力层面看城镇化水平落后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影响了劳动力利用效率;从效率层面看,最大的潜力在于垄断性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自从房地产热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渐大于资本形成总额,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00年至2002年的数据代表了房地产热出现之前的情况,资本形成总额略大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多5 %左右。而从2003年开始数据发生变化,从2003年两者差距很小一直发展到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资本形成总额大出30%以上。也就是说,土地交易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2012年已经超过30%,金额上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名副其实地出现经济虚拟化、经济地产化。

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比2011年减少345万。面对劳动力要素减少趋势,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加以弥补。一方面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将年龄从目前的15—59岁,逐步提高到15—65岁。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利用率。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一般40岁左右就回乡处于半退休状态,所以才出现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就出现农民工不足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其实不然。只要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相关改革落到实处,农业转移劳动力供给还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国企改革是目前可挖掘潜力最大的领域。垄断是降低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垄断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扭曲了社会资源配置。同时由于缺少竞争机制,降低了其改善效率的动力,久而久之,垄断企业会成为效率低下的企业。

另外,我国垄断性国企利用其特殊地位获取大部分信贷资源,使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失去应该获得的资源,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国企改革将会释放大量的改革红利,这个红利将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一是要消除行政性垄断,除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行业外,都应该允许非公经济进入。这一部分不应由政府决定,而应通过充分的讨论以人大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随意性。

二是在自然垄断领域,应放开竞争性环节,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

三是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应从资产管理转向资本管理,避免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对这类国有企业,应逐步放弃国有资本控股,实现民营资本控股,使混合所有制更有效率。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7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