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世界性的自由主义全面危机的成因及其前景

——兼论哈耶克经济思想及其精神的现实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18 次 更新时间:2014-05-02 09:37

进入专题: 自由主义   哈耶克  

朱嘉明 (进入专栏)  

 

[编者按]承蒙朱嘉明先生惠赐稿件,授权本刊发布。本文是朱嘉明先生2011年5月参加台湾紫藤文化协会主办的“儒家思想、自由主义与知识分子的实践——周德伟教授回忆录出版暨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后刊载于台湾《思想》杂志2012年第20期。朱嘉明先生为微信版做了必要的修订。

今天,在很多人看来,自由主义不过是一种思潮,一种价值观,一种理论。其实,自由主义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自由主义还是一种历史上存在过的共识,一种政治权利的原则,一种历史的范式,一种真实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正经历日益严重的危机,这是历史上多次发生的“自由与奴役两大思想体系的斗争”的继续。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评估哈耶克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现实意义,解析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危机的原因,对于所有关心历史进步的人们都是必要的。

 

一、21世纪的自由主义危机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19世纪的英国,自由主义通过经济和政治的实践,证明它的优越性:财富爆炸式膨胀;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大众福利水准提高。其间,虽然不能避免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发生了1870年代的经济混乱,但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基本上依然稳定运行。然而,进入20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自由秩序分崩离析,人类进入一个充满武力和暴政的时代。接踵而至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冷战,国家和政府权力不断强化对自由经济的干预,甚至形成了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结合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涌现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很少有自由主义的因素。自由主义,更精确地说是古典自由主义每况愈下,然而顽强地坚守阵地。1980至1990年代,自由主义从精神到实践再次勃兴。

如果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古典自由主义最后的美好时光。那么,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则是现代自由主义最为辉煌的十年。1990年代的自由主义辉煌基于1980年代雷根和柴契尔夫人改善自由市场经济的努力和冷战的结束。1990年,针对市场经济体系缺失的转轨国家,在美国形成了“华盛顿共识”,即政府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同年,分裂达41年的德国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1995年,旨在实现贸易自由化的WTO成立。全球化、市场化改革和私有化是1990年代的主旋律。日裔美籍学者法兰西斯˙福山继1989年提出“历史的终结”这一命题后,于1992年出版了影响很大的着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宣称已经普世化的西方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自由主义从来没有像在1990年代那样的乐观。

然而,进入21世纪,2000年之后,自由主义从辉煌回归暗淡是与两个个历史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第一件是2001年的“911事件”。“911事件”全面刺激各国政府权力扩大,对民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地负面影响。例如,美国民权自由公会(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认为,911以后出现包括没有根据的窃听、刑求、绑架和拘留,以及侵害学术自由等十种滥用权力的情况。第二件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人们对此次金融危机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主流舆论不是解释2008年危机,主要是政府责任,政府不仅多年来成为了投资银行的代理人,而且实行不正确的货币政策,是政府破坏自由市场经济结果,而是恰恰相反,将此次危机归结为政府的缺位和自由市场经济机制失灵。在2008年之后基本舆论导向下,全球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为了避免人们福利遭到进一步伤害,民众需要支持政府扩大对市场的干预。所以,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各国政府以进一步强势干预市场经济的机会,各个国家政府实现了更“合法”地干预市场经济的“自动”、“主动”和“被动”的集合。第三件是2010年至2011年的朱利安?保羅?阿桑奇主导的“維基解密”。这个事件一方面严重颠覆了美国在民众心目中的自由和民主国家的形象,另一方面,刺激了国家力量的进一步膨胀,推动了当代政府联盟的发展。没有人可以想象到,自由主义成为了上述历史事件的牺牲者。

与此同时,中国崛起构成了对自由主义不断强化的挑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今天世界少有的拒绝西方民主制度,坚持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起飞,造成民主国家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相对“衰落”的强烈反差,与七十年前的一段历史十分相似:1932年,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量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样的格局是因为苏联不仅没有遭受大萧条的冲击,而且成为大萧条的受益者。与苏联经济成功相对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随之上升。社会主义由“空想家的美梦”,变成“发展中的事业”。当时,在世界各国,有不少人甚至思考和讨论西方的社会制度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日裔美籍学者法兰西斯˙福山公开承认:过去20年,有两个事物的发展对我最初所提理论形成了挑战:一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二是中国崛起。原教旨主义对我的理论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而中国经济成功的持久性,就经济体制而言,真的很有影响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给我的理论带来了挑战。”。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自由主义全方位危机充分显现。其一,在经济领域:美国和欧元区存在债务危机,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福利指数下降,创新能力削弱,大型公司不可抑制地膨胀,国家资本主义复兴。其二,在政治领域:民权自由,公民社会不断遭遇侵蚀,政党政治混乱,民主制度制衡体系发生解构,“治理”成效甚微;在社会领域,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冲突增大。特别是,有组织的少数剥夺组织力低和政治力不强的多数,不仅强化所谓理性官僚统理的“新的奴隶的樊笼”,即政府,加强财富驾驭人类的能力,而且因为伴随政府控制资源范围和数量的膨胀,将使野心家有所凭藉,加剧人类之间的冲突和威胁和平秩序。其三,在思想文化领域:自由主义从来没有像现在收到来自左派和右派的歪曲,来自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批评,以及大众的误解,自由主义为各色各样的反自由主义后果“背黑锅”和“埋单”。例如,凯恩斯主义的过错竟然算在哈耶克的头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自由主义危机,不是仅仅发生在没有自由主义传统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且发生在具有自由主义传统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全球化曾经强化了自由主义的世界影响,全球化也加速了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的“退潮”,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程度的深化和扩大,是不可抑制的世界性共同现象。

 

二、自由市场经济的势衰原因

在过去十年间,特别是2008年以来,自由市场经济从“复兴”逆转到危机,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自由市场经济全面恶化的基因集中表现在来自有限政府向无限政府的转变,政府权力的扩大源于“自动”、“主动”和“被动”三个机制。所谓“自动”就是政府权力自发的扩展;所谓“主动”即政治家和官僚们利用各种藉口扩张政府权力;所谓“被动”是指面对重大的内部和对外冲突,民众赋予政府更多权力。此外,corporation的膨胀,以及政府和corporation的结盟。其中,也属于自由市场经济全面恶化的基因。

第一,政府的财力快速扩张。一般来说,有限政府就是政府的经济权力有限,宪法上对其严格限制的程度,不亚于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法规。而政府财力主要体现在财政预算。在过去数十年中,如下基本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政府预算扩张的不可阻挡:其一,瓦格纳定律。政府预算一般以前一年度的额度为基数,以递增的方式加计而成。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准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其二,尼斯坎南“双重垄断”理论。尼斯坎南提出了预算最大化官僚模型和支持模型的两个假设:假设一,官僚们试图最大化他们的预算;假设二,官僚机构在最大化他们的预算时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这是因为官僚体系在国会面前具有两个先天优势: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具排他性,国会对官僚系统的成本函数不清楚,而官僚机构清楚国会需求函数,官僚体系相对于国会拥有资讯上的优势;官僚有提案的权力,可以向国会提出“要不要随你”take-it-or-leave-it的预算要求。所以,政府预算过于庞大而没有效率,几乎无法避免。其三,政府本来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福利服务。但是,政府通过增加所谓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意识地模糊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置换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加剧民众对社会福利计划的幻觉。其四,政府可以发行债券。其五,政府可以实施财政赤字。

第二,政府货币发行权和铸币税。政府操纵货币是最主要的危险,导致货币价值波动和货币经济体系紊乱。1971年,尼克森宣布切断美元和黄金的直接关系,战后经布林顿森林会议建立的货币体系完结,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成为了完全法定通货,不兑现纸币。从此以后,完全法定控制了世界的经济活动。完全的法定最重要的特征是与其不可分割的“铸币税”。“铸币税”为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高于货币本身价值的财富。在完全法定通货制度下,世界货币体系进入了波动和不稳定的时代。伴随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政府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权也不断加强,中央银行官僚化和“政府化”,于是,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或者已经丧失独立权利的中央银行官僚决定货币供给量,利息市场化的时代随之结束。本来作为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货币“异化”成为政府有效干预市场的最重要的手段。政府可以随心所欲的增加和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或者降低利息率,以影响所谓的宏观经济。所以,自1970年代,通货膨胀成为了经济生活的常态,且是政府一种新的和隐蔽的“税收”形态。

第三,大公司法人(corporation)的膨胀。根据公司法:公司的力量来源于其具有“自然人”的性质;当公司无限扩大,科斯的产权理论就失去了“私有制偏好”基础,交易成本就会丧失约束。早在1970年代,公司膨胀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那时,人们注意最多的还是公司的一种形态,即跨国公司。但是,伴随全球化,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界线基本消失,几乎是同一语,公司跨越全球与公司之间形成巨大的和复杂的网路,其力量膨胀,如同宇宙大爆炸那样不可遏止,挤压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改变着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人类除了面对传统的国家和国族,还要面对的是公司国。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正在逐渐都被拥有、被操纵,为了利润被剥削。可以肯定,在当今世界,公司已经是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机构,几乎没有什么人,甚至那些被认为的公共领地,也难以摆脱公司的渗透和侵入。

第四,政府和公司的结盟。一方面,公司可以控制政府。人民没有办法通过选举和选票影响和改变公司的组织和运行;另一方面,政府甘愿演变为公司的代理人。在美国,政府的经济救助花费巨额资金帮助大银行、大汽车企业“脱困”,而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方面却成效不彰,人民在大政府和大商业之间,更反感的是大商业。2011年,日本因为海啸灾难导致了福岛核电站事故,由此暴露了一个“原子能村”。这个“原子能村”源于核电设备商、国家电力企业的行政监管部门,以及主要分布在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以及文部科学省的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等部门的核工业、核子物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这原本是一套各负其责、互有牵制的体系,但是,实际上却沦为一个盘根错节、利益均沾的官、学、商的利益集团。其中,政府系统的堕落是关键。在亚太地区,政府的金融角色不是削弱,而是加强,许多亚洲国家都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政府与商界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在全面复辟,力求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大型工业基础设备出口。在日本,原本私有化的邮政服务将再度收归国有;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最终在政府的财政救助下起死回生。在韩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新形式的基金支持建造行业的出口。总之,政府企业化和企业政府化正在成势,由此正在彻底改变市场的自组织的传统结构和机制。人们一度寄以希望的调和市场、企业和政府关系的治理(governance),并没有成功。

第五,国家资本主义全面崛起。由列宁开创和斯大林完成的“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希特勒的“国家主义”,殊途同归,都导致了“国家资本主义”。列宁的“制高点”理论,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资本主义”还出现在石油输出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之前,一家国际性石油公司来到一个国家、画地为界,就能赚很多钱。而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国有化出现了,石油公司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模式经营了。从21世纪前后,“国家资本主义”以新的形态卷土重来。构成新“国家资本主义”的成员有前苏联这样曾经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有正在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甚至包括诸如伊斯兰教国家伊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显现出新“国家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新“国家资本主义”咄咄逼人的态势,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2010年5月,政治风险专家布雷莫在他的着作《自由市场的终结:谁将在政府与企业的战争中胜出》中提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是执行合约、限制道德风险(比如贪婪)以及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而在国家资本主义中,政府如果被迫在保护个人权利、提高生产力和政治目标中做选择的话,国家资本主义将永远选择后者。国家资本主义与自由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因素,后者是对全球市场经济的最大威胁。

 

三、民主制度基础的脆弱性,以及是如何遭到侵蚀的?

哈耶克认为,民主并非是一种终极价值,但确是限制政府的最好选择,其原因有:人们会主动关心公共事物,增进公众对政治问题的意识和理解;许多人可以成为被选拔作为管理公共事物的对象;大多数公民来决定政治领袖的变动,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治领袖交接。但是,民主制度本身其实是脆弱的,是可能走向反面的。哈耶克也指出若干原因:民主机构拥有无限权力,且不正当地行使这些权力;民主政府不受制于法律;各个利益集团的争斗、妥协和迁就,以及少数利益集团支配民主政体的政策。1975年,萨缪尔?亨廷顿的《民主的危机》出版,在这本书中,亨廷顿归纳了民主危机的主要表现:民主对权威的挑战;公众信心与信赖的衰落;政党体制的衰败;政府与反对党之间的权力平衡转移。全球化之后的21世纪,民主制度的危机程度加深,正在遭遇持续的侵蚀。

第一,代议制的基础发生动摇。代议制度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在代议制度下,人民选举政府,实现所有人在法治下的平等,并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代议制度的合法性不在于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大多数人依然会犯错误,甚至发生多数人的专政。代议制度的合法性在于,当社会对政府发生信任危机,当人们需要改变,可以通过选举方式,而不是暴力、内战。不仅如此,代议制度可以有效地缓冲国家的控制冲动,化解政府信任危机。在代议制度下,民主制度能将绝大多数人培养成理性的公民,因为民众知道,非理性行为会破坏以理性程式来规范的民主政治制度。至少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代议制度面临深刻危机。人们在君主立宪的进化过程中所确立的限制至上权力的各种措施,在代议政府建立以后,却逐渐被一点一点地否弃了。究其原因,首先是世界性的中产阶级萎缩。在传统的代议制社会,因为社会的大多数是中产阶级,社会偏好自然向中产阶级的意愿靠拢。于是,多数规则会发挥其作用,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如果中产阶级居于社会的多数地位,整个社会难以发生极端的选择,会呈现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理性化。在政治学中,有一个所谓的中间投票人定理: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多数选票,赢得选举的胜利,其竞选方案与纲领需要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但是,由于中产阶级的人数和品质下降,社会结构改变,民主政治正在丧失稳定的基础。其二,政党官僚化,个人利益压倒政党原本的世界观,理想主义淡化,政党政治个人化和腐败。

第二,“有限政府”向“无限政府”的快速转化。斯宾诺莎是在人类思想史,特别是政治哲学上不可逾越的巨人。斯宾诺莎承认国家的必要性,但是不信任它。他认为国家的最终目的并非统治人,也不是用恐怖来约束人。国家的目的实际上应该谋求自由。国家的作用是促进发展,而发展取决于自由。国家对思想控制的越少,公民和国家双方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一个有限政府是一个民主政府的前提,而一个民主政府必须是一个有限政府。如果政府不受限制,没有法治制衡,侵犯各个独立的和自由的领域,那就是极权主义的政府。哈耶克也指出,民主制度走向反面,并不是民主制度的一种必然结果,而只是那种被人们逐渐与民主制度混为一谈的“无限民主”或特定的无限政府的一种后果。根据韦伯思想,在早期资本主义向后期资本主义过渡中,经济和社会不可避免地“彻底国家化”,进而自行摧毁如自由市场、企业经营自由及就业市场自由等前提。

第三,世界性政府“联盟”的出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普遍化,不仅发生在新兴国家,而且发生在具有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各国政府之间形成了没有成文的“政府联盟”,政府对市场干预呈现国际化。每年的各类政府首脑的经济高峰会议,就是这种联盟的运行方式。在今天,世界已经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深入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的作用都在降低,相比较利益冲突,共同利益在强化,各国政府和政治家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利益关系,走向“趋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制度国家对极权和专制国家的纵容。在1930年代,西方民主国家不乏有识之士认清希特勒纳粹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反人类性质,但是,在国家政策方面却采取“绥靖主义”,为此,历史付出重大代价。如今,问题更为严重,民主国家的政府和为数可观的政治家,因为利益关系交叉,对极权和专制国家不仅纵容,而且媚俗。

第四,媒体普遍丧失独立性,遭到政府和公司的渗透和控制。例如,美国政府可用不同方法影响相当数量的媒体及其内容:时代华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集团,包括控股:CNN、CW(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合资)、HBO、Cinemax、卡通网路(Cartoon Network)、TBS、TNT、美国线上(America Online)、Mapquest、Moviefone、华纳兄弟影业公司(Warner Bros.Pictures)、Castle Rock、新线电影公司(New Line Cinema),以及150多个杂志,包括《时代》(Time)、《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财富》(Fortune),Marie Claire和《人物》(People)。

第五,社会快速分裂,没有集合的机制。1951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由此,很多人认为民主制度不仅低效率,而且难以为继。其实,阿罗不可能定理不是反对、而是为自由民主制度辩护的。当下,个人理性不能转化为集体理性,碎片化,而社会分裂的根源是市场经济遭到破坏。与此同时,时代性的和世界性的公共知识分子严重缺失,批判精神普遍丧失。

第六,狭义的个人市民自由权利和政治权利,广义的人权,遭到普遍侵犯。2001年的911事件,加剧了政府,甚至政府的某些部门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全面侵入公民社会,压制保障民主运行的个人偏好。纳税人纳税用于控制普遍的个人自由,导致人民争取自由成本大幅度的提高。

 

四、哈耶克思想和哈耶克精神的现实意义

只要面对和探讨自由主义,哈耶克就是不可逾越的。在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面临今天这样的危机面前,作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的哈耶克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第一,个人自由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石。哈耶克继承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经济自由在内的个人自由。而市场经济和私有制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产生效率,形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民主制度则是实现自由的保障。依据哈耶克的自由主义逻辑,只要背离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就会从根本上损害个人选择并承担责任这一良好社会的价值观基础,让人民不再相信个体的力量,不再追求自身的完善,不再有梦想和动力。于是,社会分裂,发生“阶级斗争”和“人群冲突”。进而走向极权主义。极权主义就是奴役主义。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是历史上最典型的极权主义:通过强制集体化,摧毁俄国原本存在的村社自组织体系;国有化剥夺城市居民自主就业的可能性;社会“国家化”,使国家成为唯一的雇主,拥有强制个人的无限权力。托洛茨基指此为唯一个雇主的理论:持不同意见即意味着慢慢饿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古训,已经由一条不服从者不得食的新格言所取代了。苏联1940年出版的《简明哲学词典》对“个人”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群众,群众的解放是个人解放的基本条件”。所以,还必须消灭“自由的根源”,“摧毁人出生时就禀赋着新生活开端的能力”。支撑史达林模式的还有秘密员警、恐怖主义、死亡和“古拉格群岛”。在经济发展的尺度上,苏联模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这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而不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

第二,必须警惕“理性主义”的自负和虚妄。1980年代后期,凯恩斯主义风光不再,自由主义取得历史性胜利。但是,哈耶克没有因此而丧失他特有的历史洞察力。1988年,哈耶克完成了他一生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即《致命的自负》。他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制度”的思想加以总结,指出社会主义的谬误来自人们“致命的自负”,而这种“致命的自负”的基础是理性主义,以及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似乎唯有用理性加以证实的,唯有被观察实验所证明的,唯有能够体验到的,唯有能够加以检测的,才是值得相信的。“理性主义者大多数有可能既聪明又很有学识,而聪明的知识分子大都倾向于成为社会主义者”。韦伯也有近似的分析:社会主义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西方的理性主义。或者说,如社会主义是人们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和建造一种理性的制度。如果哈耶克和韦伯是对的,如果承认人类顽强的理性主义倾向,那么,如果不可能根除致命的自负和虚妄,社会主义的谬误就会不断重复。自由主义没有一劳永逸的胜利。如今又过去了1/4世纪,哈耶克的警示得到了验证。

第三,回归被否定的古典自由主义道路。21世纪过去了十余年,人类可能再次临近一个充满政治疯狂的历史路口,需要选择:是屈服于政府进一步的强大,容忍自由市场的萎缩和民主制度基础的全面动摇,还是为了避免21世纪的“奴役之路”,重建自由市场制度,限制政府的扩张?哈耶克告诉我们,制度的选择,不可以割断传统,不是创造新制度,而是回归被否定的古典自由主义道路,回归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回归“货币非国家化”,回归不为通货膨胀主导的价格体系,回归法律主治下的有限政府。这种回归,将有助于恢复经济和社会的自组织的秩序。自组织秩序具有化解经济和社会内在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哈耶克的思想展现了连接传统—现代—未来的可能性。

如果说自由是哈耶克的永恒理想,那么,反潮流就是哈耶克精神的特征所在。1944年,哈耶克发表《通往奴役之路》,当时需要反对两个潮流:其一是斯大林代表的极权主义潮流。那时的苏联是抵抗第三帝国的主力,斯大林是反法西斯的世界领袖。哈耶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告诉人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极权制度的相通本质。其二是从罗斯福“新政”到凯恩斯主义的潮流。此时此刻,世界主要国家都卷入世界大战,普遍实行战时统治经济。1930年前后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和严酷的经济萧条的噩梦挥之不去。罗斯福“新政”受到普遍肯定。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解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凯恩斯主义试图在旧式资本主义和新式社会主义之间寻求中间道路。凯恩斯个人生命不够长,但是,凯恩斯主义却颇为幸运。战争和战后重建,都给了凯恩斯主义巨大的历史舞台。1960年,哈耶克《自由宪章》出版。那个时候,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方兴未艾,奉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苏联的持续经济增长,毛泽东的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从1945年至1970年代的1/4世纪,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顺风顺水,是毋庸置疑的主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主义空间急剧缩小。

后来哈耶克,在1960年遗憾的是那时的人们对于这本充满卓识远见的着作,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更不能理解其价值。几乎是同时,1961年初,甘乃迪发表总统就职演说,其中一句话非常著名,“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是国家至上主义。如今回顾哈耶克敢于反潮流、逆历史的勇气,颇有历史悲剧特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古今中外经济学界少有的一种超越时代的英雄主义。

 

五、拯救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

回顾自由主义历史,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悲观主义不可避免。韦伯是一位对自由主义持悲观主义的自由主义者。韦伯一方面认为,确有可能出现绝对的官僚支配制度,但是,不可以让这种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虽然完全的民主制度应该存在,但是,却难以实现。所以,人们必须选择即使并不彻底的民主制度,但,不可以容忍无限政府和官僚制度的扩张。与韦伯时代比较,21世纪的问题更为严重。奴役制度彻底取代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可能性在加强,而不是减弱。这个世界发展方向已经演变为不是“好”的或者“坏”的,而是哪种“坏”的:是政府控制和取代自由市场,还是公司控制和取代政府?所以,每个个体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需要参与拯救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哈耶克从来没有放弃对自由经济和民主制度的信心。根据哈耶克的思想和人类进步的实践,如下的努力将有助于拯救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

第一,普及界定有限政府的意识。一方面,政府必须承担实施法律和抵御外敌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服务。就政府提供服务而言,绝不能使用强制力。当政府承担服务职能时,人们不能赋予政府在抵御外敌时所被赋予的同样权威。2010年4月22日,在比利时,荷兰语政党与法语政党围绕首都布鲁塞尔大区行政区划问题的谈判破裂,荷语开放自由党宣布退出比利时执政联盟,首相莱特姆向国王阿尔贝二世递交辞呈。至2011年4月22日,比利时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将满一年,成为全球“无政府”状态持续最久的国家,并被列入金氏世界纪录。对于自由主义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证明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且具有深厚民主制度传统的国家,即使没有政治家控制的政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依然可以照常进行。

第二,建立“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真正的个人主义坚信那些由小型社区、人群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价值,坚信地方自治以及各种自发自愿的结合体,并认为个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得以实现自身。

第三,完善和发展其“非政府组织(NGO)”特有的功能。不论是来自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还是来自前“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转型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NPO)的潜力,不可低估。因为,这类组织是以自然法人构成,其运行与政府没有关系,且没有营利行为。目前,国际性的NGO已达到四万以上,至于国家性的数量更为巨大。NGO或者NPO对民主制度有着积极作用,包括加强政治参与,帮助政治精英实现公众的“理性化”,推动民主体系的长期稳定,协助创建和发展公民社会和民主国家。对于“非政府组织”,关键是如何坚持独立性,避免沦落为政府和公司的工具。

第四,互联网革命为人类提供了21世纪“自组织”的基础结构。2004年,年仅20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创建了“脸书”,彻底改变了互联网时代全球社交联系方式。从此,互联网技术向每个个体身份回归。“如果脸书用户选择建立一个国家,那么它拥有全球1/12的人口,仅次于中国与印度。每天,全球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脸书上浏览、评价、分享,全球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高达7000亿分钟”。自然,马克?扎克伯格被誉为“人类2.0时代”的造物主。在脸书创建前后,还有Friendster(2002), MySpace(2003), Linkedln(2003),Mix(2004) 等社交联网出现。社交网站的理念包含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观念。值得提及的还有Twitter,以及在中国这样人口大国里“微博”和“微信”对民众“自组织”的贡献。人的要素,在社交网路架构之下,个人空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放大,加快了“网络人类”成熟。今天强大的国家和无所不入的政府,正在与几乎全人类卷入互联网革命展开着漫长的“博弈”。

 

六、自由主义在中国

中国毕竟没有经历欧洲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古典自由主义在中国没有机会生根和发育。进入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进入中国,没有和本土的传统自由主义相结合,而是从反传统开始,故受到保守主义的抵制;同时,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传播,也视现代自由主义为“异端”。自由主义始终受到两面夹攻。在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像自由主义那样被误解和曲解。

第一,中国自由主义传统薄弱。中国有着中国式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直至1920年代末期,中国原本是距离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距离最近的经济体。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曾经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消极自由,为精英提供积极自由机会的国度。但是,从1920年代末期至1940年代末期,中国知识界的主流是拒斥自由市场经济,肯定国家资本,主张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误读俾斯麦、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史达林,于是德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中国的“model”。“英国及美国的National Economic Planning与International Economic Planning,法国之Economic Dirgee,德国之Plan-nwritschaft,皆鼎沸于论坛,酿成一般经济学教授不在讲坛上纵谈“统制经济”就不足以显其本色的样子。”当时的左翼认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反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足奇,然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阵营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严重侵蚀,在经济领域不能坚持自由主义立场。作为自由主义象征的胡适,在他写于1927年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对社会主义予以赞扬。同样属于自由主义者的丁文江(1887-1936),则明确主张“新独裁主义”,且把“新独裁主义”作为“统制经济”先决条件。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的张君劢(1887-1969),不赞同共产主义,却主张国家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活跃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舞台的曾琦(1892-1951),反对共产主义,却主张国家主义。在翁文灏(1998-1971)和钱昌照(1899-1988)主持下的资源委员会,将民国初年私人资本创办的众多私有工业、矿业企业国有化。1949年以前的中国,尽管基本具有自由民主的大环境,尽管存在社深厚的私有经济传统,但是,自由主义根基肤浅,缺少近代自由主义和保护人权的法律意识。所以,共产党获得全国政权之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中彻底摧毁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清楚自由主义的影响力。

第二,台湾的自由主义的传播和成长。1949年之后,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熄灭,其火种在台湾燃起。在台湾的自由主义的群体中,周德伟先生具有独特的和重要的历史贡献。一方面,周德伟先生不遗余力地继续倡导自由主义,为自由经济“正名”,告诉人们:“主张自由经济并非反对一切政府干涉,只反对政府直接干涉经济事业而已”。并努力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在1950年代的台湾自由主义复兴过程中,周德伟先生(1902-1986)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1953年,在周德伟的建议下,殷海光将《通往奴役之路》译出,在当时台湾最著名的自由主义阵地《自由中国》杂志连载。该书无疑对台湾寻求建构适合台湾的自由社会秩序发生影响。另一方面,周德伟先生最早试图运用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影响台湾的国民经济运行。例如,周德伟先生提出:建立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必须依赖经济自由化,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新台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在最初几年,周德伟先生的意见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和认同。到1958年,周德伟关于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用。之后,台湾经济自由化开始启动。1973年,周德伟翻译的哈耶克的《自由的宪章》问世,其实是自由主义思想在中文世界的大事。周德伟称他的译着是“达旨”,为了避免人们对“主义”的先入为主的意识,用中文的“自由立兹”表达英文的“liberalism”,实在值得后人思索。在台湾的“经济自由化”过程中,夏道平先生(1907-1995)是台湾自由经济的传道者,蒋硕杰先生(1918-1993)是不可多得的推手。比较台湾和中国大陆经济的起飞过程,不难发现:在中国大陆,私有制基础和市场经济遭遇彻底摧毁,在台湾得以保留;在中国大陆,从来没有发生过“经济自由化运动”,在台湾,经济自由化运动是“台湾经验”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由主义台湾被广泛认知,自由经济成长,奠定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前提。在这方面,台湾比较香港、韩国、新加坡的经济“起飞”过程,其历史经验要丰富和精彩得多。

第三,中国大陆自由主义一度“全军覆没”。大陆在1949年以前,哈耶克的思想和文字中文世界传播极为有限,不为知识界所熟知。自1949年以后的近十年时间,再没有介绍和研究哈耶克的记录。直到1959年和1962年,滕维藻和朱宗风分别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物价与生产》(上海人民)和《通往奴役之路》(商务印书馆)。两本书都是作为“内部读物”,印数极少,只限于高级官员、高级知识分子范围。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几乎没有形成任何影响。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不复存在,自然也没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空间。所以,中国在1950、1960、1970年代,不存产生大陆的周德伟、殷海光、夏道平的基本社会条件,故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政治的传道者。在那个时代,中国有思想犯、政治犯,其中不乏牺牲者,却少有自由主义意义上的殉道者。

第四,中国大陆哈耶克代表的自由主义 “兴起”。1980年代初期,自由主义抬头,一度长足发展,但是,很快遭遇打击。1985年5月20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自由主义所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遗憾的是,自1990年代,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成为中国特定经济和政治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构成官僚、教授、律师、传媒人士的主体,已经“精英联盟”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缺乏独立立场,一方面,热衷于为政府和大公司出谋划策,帮助政府强化市场干预经济;另一方面,忽视和无视诸如可持续经济发展、财富分配和资源配置、社会正义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他们却标榜为“自由经济市场”的维护者,或者被认为代表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其实代表的是国家资本主义,且是既得利益者,回避甚至否定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互补和依存关系。通过他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在中国深深札根。然而,结果严重损伤和殃及了真正自由主义的信誉,破坏了真正自由经济主张的空间,使得重建自由经济市场理论的影响力,成为相当困难的工作。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学大国,却很可能会重复德国在20世纪初的历史,不存在真正的经济学,尤其是真正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现象。值得肯定的是,自1990年代中期,中国涌现了一批对哈耶克的系统介绍和解读,不乏深入研究哈耶克的学者。哈耶克生前是不可能预见到他的名字和思想会在中国获得如此规模的“普及”,并在中国知识界开始扎根,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实际影响,正在开始显现。

第五,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前景。自1980年代,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和开放,当时的决策集团企望在中国重建市场经济。人们也报以同样的期许──中国会实现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转型。中国的改革过程,也一度加剧了这种幻觉。但是,三十年之后,事与愿违,中国不是逼近,而是若即若离,渐行渐远。目前,自由主义正受到日益强烈批判。2011年,有一篇代表性文章称,因为中国自由派不懂中国历史,将陷入“百年边缘”。自由主义不是意识形态,用意识形态对待自由主义是少有的不公正。中国的所谓“左”派,误以为中国的假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将中国的“权力病”判决成“市场病”,假李逵当作真李逵,因而反对自由市场经济;中国的民族主义,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却没有参透中国经济和西方经济在背离自由市场经济原则方面的一致性。最近,有一篇题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分析:四大思潮逐鹿中原”的文章,乐观地认为:“中国的未来必将属于自由主义。不仅世界潮流如此,国人的选择只能如此”。如果实事求是,在中国,纠正民众对自由主义的偏见,推动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结合,重建中国社会的自组织机制,实现自由主义中国的生根发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此外,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大环境不利于自由主义,民众显现出“左转”意愿。这种情况的改变,还要依赖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就业扩大,也需要时间。可以肯定的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国新生代,没有经历过“集体主义”的束缚,具有难以估量的自由自主要求,强烈的多元主义倾向,伴随他们成为社会中坚,他们会接受自由主义,实践自由主义。

哈耶克不是“先知”,也不是“圣人”,哈耶克生前和身后,都没有出现以哈耶克命名的主义和学派。但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穷尽一生,通过包括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在内的学科,证明国家至高无上、全能政府、理性主义的危害,执着地探索和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哈耶克,没有他的深邃的理论体系,没有他参与的与凯恩斯主义、社会主义的辩论,整个20世纪的经济思想都会黯然失色。哈耶克说过:“正是由于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市场那非人的力量,才使得一个文明可能实现她以往的进步。否则这种进步就是不可能的”。哈耶克的话被历史证明是对的。在当下的自由主义的危机中,人们很容易怀疑其正确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的发展会再次证明哈耶克这一思想的真正价值。

 

来源: 《文化纵横》


进入 朱嘉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自由主义   哈耶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4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