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实质性推进金融多样化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5 次 更新时间:2014-04-10 10:42

进入专题: 金融多样化改革  

贾康 (进入专栏)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在5000万家以上,这些企业所面临的金融不普惠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而且需要在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现在处于技术创新支撑之下,确有“后发优势”的空间,但是千万不要错失这样的空间,实际上中国也必须追求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至少占领若干制高点——这样一种战略考虑势必要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层次的互动联合在一起。

对于“普惠金融”概念,近年越来越能够被大家所接受,这一概念的内涵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金融不普惠的问题而言。随之则可以提出两方面的分析:首先是金融为什么不普惠?其次就是应提出建设性意见,即怎么样提高金融的普惠性?

关于金融不普惠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有两个视角:一是必须承认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金融改革发展成绩很大,但金融多样化程度仍明显不够,这种局限使得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形成对多样性特点明显的社会融资需求进行有效供给,尤其是那些为数众多、风险承受力比较低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普遍存在,因此金融不普惠便成为大家的感受。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在5000万家以上,这些企业所面临的金融不普惠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而且需要在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是有必要强调金融在其商业性定位上,被人们认为具有嫌贫爱富、“锦上添花”的特点。虽然这是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机制的必然表现——因为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必须是企业,而企业必须是利润导向。但是,这样一种机制也日益明显地和“雪中送炭”的客观社会需要形成矛盾,草根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以及科技型小型企业创业、创新,还有三农发展等,受到金融系统的冷落由来已久。因此,金融“不普惠”,这也和商业性定位上的锦上添花机制密切相关。

怎样提高金融普惠性?从上述的问题导向出发,应该提出理论支持,并使理论密切联合实际,尽可能有建设性地和操作层面对接来合理设计对策。笔者认为,这应该具有两大要点:

第一,必须实质性地推进金融多样化改革,消除中国金融领域竞争不充分形成的过度垄断因素。

虽然有金融界人士不承认中国金融界存在垄断,但如果反过来看,金融领域现在很多方面还是短缺经济特征,而短缺经济隐含着的就是竞争不充分,至少有一些过度化的寡头垄断因素——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在大的方向下,其实中国金融改革的要领已越来越清楚,最近监管层表态,在1—2年内要完成利率市场化。伴随这样的改革要求,也已经明确要发展一大批民营资本介入中小银行与金融机构,还要推出使这些中小银行能够取得社会公信力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

在上述事情中,实际上还包含着现在必须要处理的、谁也无法完全否定、带有挑战意义的互联网金融,它将在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发挥独特作用。中国现在处于技术创新支撑之下,确有“后发优势”的空间,但是千万不要错失这样的空间,实际上中国也必须追求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至少占领若干制高点——这样一种战略考虑势必要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层次的互动联合在一起。

互联网金融是又一个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规范和发展”权衡关系问题。在很多创新事项上,首先要强调“发展中规范”,而不是上来先说“规范才能发展”,因为很多创新事件需要在摸索、探讨中才能知道应怎么样去规范。因此,必须在改革中给出创新发展的弹性空间,允许发展也就是允许发展中出现的毛病,允许在发展中消除毛病来提高其成熟程度,这是在实质性推动金融多样化改革中必须处理好,但在现实中又存在很多争议的问题。

第二,笔者一直认为必须积极开拓和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机制的创新。这一命题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已经进行了讨论并有一些实际推进步骤,但是直到现在,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并没有成型。

笔者认为,从历史全景中来分析,政策性金融体系可能比金融多样化改革更具有挑战性。面对现代化战略目标,如何在长效机制概念下,形成对草根创业创新、小微企业、三农等社会客观需要的“弱势”市场主体的融资供给。这必须加上政策金融体系构建因素,才能完成历史任务。

但是,难度在于如何在承认商业性金融的同时还存在政策性金融,这实际上就必须承认双轨制,而双轨制下必须考虑如何在现实情况下有效防抑设租寻租,使双轨制运行不被扭曲至不可持续。政策融资机制如何能够风险共担,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前提之下,给那些应该得到支持的对象以可持续的支持力量,这与全面改革中的制度建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形成了带有“攻坚克难”意味的挑战。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多样化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81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